本報駐印度特派、特約記者 胡博峰 文朱
每當同國內朋友談到印度,他們的第一觀感往往是人多,接下來的關鍵詞是臟、亂、差、窮。在討論和分析印度的國際競爭力時,其人口特別是龐大的年輕勞動力人口基數,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觀察指標。近年來,印度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而人口資源和結構讓很多人極為看好它的發展后勁。然而,龐大人口基數產生的效應并非單向,理論上的潛力和現實之間有一道需要跨越的鴻溝。就在一周多前,印度全國2億人大罷工,究其原因,是就業增長跟不上經濟成長,而這樣規模的罷工在印度并非首次。人口紅利還是“人口炸彈”?人工智能時代是否會讓印度的就業問題雪上加霜?
不少印度人相信“人口爆炸必能帶來經濟起飛”
在印度超過13億的人口中,35歲以下適齡勞動力占比約為65%,有國際機構據此預測稱,至2030年之前每年還將新增1200萬人,勞動大軍的年輕化成為印度經濟的“有源之水”。
作為從唯一一個人口總數超過印度的國家而來,且長期生活在印度的外國人,《環球時報》記者在與印度朋友聊天時,發現對方往往不自覺地將印度與中國進行類比。“印中都有悠久的歷史和文明,都擁有龐大的人口規模,這是國家發展的天然基礎,”剛從印度國有大廠工程師崗位退下來的拉姆對記者如是說。
對很多印度人而言,他們的潛在邏輯是印度與中國非常相似,中國曾通過挖掘人口紅利,成功實現經濟發展,進而成為世界強國,印度的現在就是中國的過去,既然中國能成功,印度也將成為世界強國,甚至超過中國。
據世界銀行估計,2010年至2030年間,印度15歲至59歲人口將增加2億多人。還有數據稱,到2021年,印度15至34歲的人口數量將達到4.8億。與此同時,世界大部分發達地區以及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將減少。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印度將成為全球勞動力市場供給的最大來源之一。當然,即便是當下的印度,也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國家,青壯年人口總數約8億,勞動力大軍的平均年齡僅為27歲。
鑒于此,不少印度人認為,印度當前的發展有一部分要歸功于“人口紅利”,未來隨著“人口紅利”增加,印度的發展必將“更上一層樓”。他們對此信心滿滿,相信“人口爆炸”必能帶來經濟起飛,并將之奉為經濟學的金科玉律。
不過,質疑者大有人在。“印度政客與國際經濟學者很容易被人口紅利的概念沖昏頭腦,對印度作為新興市場的商業潛力過分樂觀。”庫馬爾是一名人口與勞動力市場專家,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較大人口基數的確能帶來較高的GDP與豐富的勞動力,但如果中高素質人口比例無法提高,那注定“將只是個數字而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智庫學者則警告說:“如果沒有創造足夠多的就業來吸納人口,印度的人口紅利將變成人口災難。”
人口紅利同它們發生“碰撞”
去年夏天,9.35萬人報名競爭北方邦警察部門62個通訊員職位,其中數萬人擁有大學文憑。這是印度勞動力市場嚴峻形勢的一個縮影,也是人口紅利與就業崗位短缺之間的碰撞。
根據印度人口就業和失業調查數據,在2004至2012年的8年間,印度工業和服務業的潛在勞動力以每年1470萬的速度增長,而實際創造的年均就業崗位僅為650萬。印度新增的非農就業崗位近一半在建筑業,工資低且條件差。反觀在中國早先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制造業,其在印度GDP和總就業人數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
為利用巨大的人口紅利,印度政府提出了不少政策措施,如《全國農村就業保障法》、“技能印度”和“印度制造”計劃等。“技能印度”是莫迪總理于2015年7月啟動的,旨在于2022年前培訓4億印度人掌握不同技能。根據此項計劃還出臺了一些配套政策,包括“國家技術發展與創業政策”“國家技術發展任務”“技術借貸計劃”“技能印度(農村版)”等。
創造就業曾是莫迪經濟改革承諾的一個核心,但“有增長無就業”一直是莫迪政府上臺以來未能擺脫的魔咒。經濟學家認為,為創造足夠多的就業崗位,印度經濟必須實現8%左右的增長,但自2014年以來,莫迪只在2015年達到該標準。更重要的是,印度不但要為每年新增的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還要為女性等低薪工作者提高待遇。種種困難使得印度政府最近兩年決定不再公布相關的就業數據。
從人口紅利到發展實利的傳導路徑并非單純的線性相關影響。盡管印度每年新增大批青年勞動力,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人口紅利并非取決于年齡這個單一因素。換句話說,如果目不識丁,即使人口基數再大,也注定無法成為高效率的勞動力資源。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印度大部分年輕勞動力的增長將來自最貧窮的北部、東部等地區。他們往往受教育程度較低,很難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素質人口。庫馬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人口從1950年時的3.6億增加到今天的超過13億,文盲人口比例從80%減到今天的約30%。但印度的文盲人口總數并沒有太多改變,1950年的80%約為3億,今天的30%同樣超過3億。
《今日印度》曾刊文稱,作為一個擁有約13億人口的大國,印度精英階層以說英語為榮,但普通民眾英語水平一般,常用語言文字五花八門。國家發展需要工業化與城鎮化,后兩者需要統一的文字與語言。例如,在新德里郊區建一家工廠,工人約5000 人,不論是文字通告、使用手冊、工廠管理,還是與工人溝通,工廠應該使用什么文字或語言才能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工人溝通?這是人口紅利與人口素質的直接碰撞。“不管這13億人口有多少所謂人口紅利的年輕人,要是沒有相對通用的語言與文字,卻有超過3億人口的實際文盲,城鎮化與工業化是很難實現的。”庫馬爾向記者反問道:“沒有快速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經濟如何發展?如何給更多人帶來就業?”
人工智能時代會加劇印度就業困境嗎?
客觀說,印度政府絕非沒有看到人口紅利與人口負擔的相互轉化關聯。早在印度獨立運動時期,印度政治決策者就明白人口過度膨脹不是好事。1952年,印度是全世界第一個把家庭發展計劃列入國策的國家,印度還曾向聯合國申請家庭發展計劃援助,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投入超過150萬美元,第二個五年計劃增加至1000萬美元。在農村,凡是超過3個孩子的家庭就要強制性地進行絕育手術。但由于選舉政治的關系,這一計劃后來不得不中止。
近年來,為提高人口素質,印度政府采取許多措施改善教育資源和條件。還從頂層設計出發,用政策和福利留住行業內從事技術性工作的農民工。但現實矛盾是,無數人在找工作,而企業依然難找到合適的人才。類似情況的集聚以及政府在創造就業方面的不得力,加劇了德國《商報》所說的隱患——“這個極度不平衡的國家已經充滿足夠多的緊張關系——現在就一再出現抗議和街頭沖突。如果25歲以下的6億印度人口實現不了升遷的期望,動蕩會變得更頻繁”。
也不全是壞消息。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機器搶走人類工作的擔憂越來越多,該話題在很多國家引起激烈討論。但在印度,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影響好像積極的成分更多。
印度知名商業媒體《明特報》日前引述社交網站“領英”的一則報告稱,印度是繼美國、中國之后勞動市場中人工智能滲透率最高的國家。文章提到,“印度全國軟件及服務公司協會”的一項研究預測稱,到2022年,當前46%的勞動力將從事現在并不存在的工作,或者這部分勞動力所從事工作需要的技能已經徹底改變。這一預測得到“領英”報告印證:人工智能相關技能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就業技能之一,從2015年到2017年增長了190%。許多技能發生的變化主要來自于幾方面原因,比如與人工智能互補的數據與編程技能發展,使用基于大數據的商品或服務的技能等。
統計顯示,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間,印度求職者關于人工智能相關工作的搜索增長了179%。自2018年起,印度企業對具備人工智能相關技能的人才需求是實際人才供應量的兩倍。
有分析認為,關于人工智能終將取代人類工作的論斷,印度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因其在軟件、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傳統優勢將不會面臨這樣的困境,其勞動力市場反而會迎來一場由需求驅動的革命。比起擔憂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人力工作,印度更需要重視的是加大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投入,培養大批具備相關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