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熱熱鬧鬧的2018年已經過去了,傳統媒體又如履薄冰地過了一年,這一年中大家看到了多年來少有的大動作、大沖擊和大滑坡,有人盤點2018年年底前關門的報紙有近30家,電視行業除了一線頭部衛視,其他電視臺,尤其是基層電視臺(地縣級)相當部分廣告收入都已經斷崖式下滑,影視劇、綜藝乃至專欄,特別是短視頻已經基本被互聯網制作和傳播平臺奪走。
2018年傳統媒體可謂進入了真正的改革年,而且還是比較大動作的改革年,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上下聯動,全面啟動。中央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啟動帶動了傳統媒體頂層管理體制的改革,也觸發了傳統媒體底層管理體制的改革。這次改革可以說是有歷史意義的。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播電視管理職責的基礎上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提出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整合為一個實體。還將新聞出版業管理職能劃歸中宣部,將電影業監管也劃歸中宣部,這次在中央層面的調整是頂層監管設計的改革與換擋。與此同時,在行業結構層面,也從中央層面發力,在頂層和中央媒體層面實質改革啟動后,不出半年,8月21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正式啟動了底層傳統媒體的改革,這項改革貌似有點石破天驚的意味,但是將其放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中,放在基層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具體語境下,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深意。至此,今年中央對傳統媒體的改革可謂大開合、大縱深。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這種上下同時推進改革的做法歷史上都不多見,力度前所未有,可見傳統媒體改革真的到了要動真格的時候了。所以說,將2018年稱為傳統媒體真正的改革年一點都不為過。
其次,換擋提速,升級換代。傳統媒體行業也刀刃向內,啟動了新一輪大力度改革。在中央媒體層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提出“臺網融合,先網后臺”,迅速推進與BAT,以及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深度合作,在大數據、云計算、5G、4K等領域展開全面聯合。《人民日報》新媒體發力大數據,新華社加快智能媒體布局,推出人工智能產品。在省級傳統媒體結構層面,北京市將《新京報》、千龍網、《北京晨報》三家融合,《新京報》已經提出了新的基于App的轉型戰略。天津市已經將原有的《天津日報》《今晚報》和天津廣播電視集團整合為天津海河傳媒中心,這也是國內省級傳統媒體的首次徹底融合。在省級媒體業務和業態層面,有些傳統媒體敢為天下先,壓縮過剩產能,砍掉頻率頻道,停掉一些版面,將沒有什么效益或者效益低下的產能果斷停掉,將生產能力和資源聚合到主流媒體的強項上,增強有效供給,說實話,這才是傳統媒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內涵。媒體改革和媒體融合沒有只做增量不做減量的,增的是新業務和新業態,減的是過剩業務和無效業態。上海文廣(SMG)已經將四個頻道整合為兩個頻道,突出新聞頻道和都市頻道。做新聞主業,新聞立臺,同時突出上海都市優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2018年年初提出精辦頻道精辦節目,需要真正落地。許多地方媒體傳統版面和節目產能不堪重負,人、財、物資源占用都非常大,但是效益和效能卻很低下。在全面擁抱互聯網的今天,在先網后臺、先網后報的當下,傳統媒體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減老產能,增新動能;與此同時,壓老業態,上新業態,也就是業態布局一定要接地氣和接人氣。接地氣的意思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深入垂直服務到基層百姓,接人氣的意思就是深入垂直服務到每個細分人群。縣級融媒體中心正是應時而動,應運而生的,它不僅要引導群眾,更要服務群眾。既可以服務基層治理,又需要服務分眾化的用戶群。
2018年過去了,2019年令人期待,期待傳統媒體深化改革的全面展開,迎接媒體融合的全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