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菲
身邊有朋友感慨說,平常回到家里一個人,連說說話的人都找不到,只好跟Siri談談情,但倍感安慰的是Siri的確懂他,知道他每天去過哪里、愛吃什么餐廳、喜歡聽什么歌……聽起來頗讓人心酸,但其實很多人都愛跟機器人聊天,從蘋果Siri、微軟小冰、亞馬遜Echo到天貓精靈,甚至是賢二機器僧什么的,總有人在朋友圈曬出好玩的聊天截圖。連我爸媽在家都會跟智能音箱聊兩句,這實在不知道算是現代生活的幸運還是不幸。
也經常有人感慨說自己很宅、圈子太小、不知道怎么交朋友,每天來來去去見到的都是學校或者公司的那幾號人。我會特別羨慕那些微信加滿員了以至于要注冊微信2號微信3號的人。要知道微信朋友人數上限是5000個呀!我才只加了十分之一不夠,而且里面還包括各種咨詢顧問房屋中介那些嚴格意義上不能劃入朋友圈的人。
不過讓我略感安慰的是,有研究表明人們能維系的朋友數量是有限的,上世紀60年代社會學家認為這個上限在250人至5500人之間(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這個數據區間也太大了吧)。2003年英國杜倫大學的希爾通過研究人們互寄圣誕卡的數量來衡量現代西方社會的社交網絡規模,指出能保持比較親近關系的朋友最多大概是150個,平均數是120個左右,而且其中親戚們還占了大概五分之一。這個數字看起來比較接近于我會在春節中秋發微信(不是群發!)問候的人數了,也包括了大多數近親。2011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托馬斯·蒂普雷特在另一項研究中指出,美國人平均的核心朋友圈只有10到20個人。這些大概就是我經常會約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的數目了。所以看到這里,時常感覺自己很宅的你是不是也輕松一點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核心朋友圈的模式也在發生著改變。你有多長時間沒有跟朋友喝個茶吃頓飯打場球了?是不是幾乎每天都在朋友圈互相評論點贊,在群聊里分享各種新聞、購物資訊、養生知識外加搶紅包,組隊打游戲拼排行比吃雞,但卻一個月都見不到一次真人?即便見面如此難得,你們是不是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手機,菜上來手機先拍照上傳朋友圈,各種自拍凹造型,然后邊吃邊回復各種點贊評論,朋友們雖然面對面卻都顧不上聊天。
這也許不是個好現象,因為社會關系對個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裨益的,過往研究表明社會關系緊密的人會活得比孤獨的人更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生桑德斯·卓姆指出,即便是跟弱關系的朋友互動也會對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建立深厚的友誼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的。近期美國堪薩斯州大學的副教授霍爾研究發現,從認識到變成普通朋友,大概需要投入50個小時的社交互動,而變成真正的朋友需要在此基礎上繼續投入40個小時,成為密友則大概需要200個小時。如此看來,維系老朋友則相對容易得多。因為老朋友已經有相互信任的基礎,恢復聯系還為這段友誼注入了新鮮元素。
結束孤獨宅也許并沒有這么難,有空的時候別宅在家里點外賣叫咖啡,約約朋友去郊外野餐或者燒烤敘舊吧。除了從早到晚窩在家里刷劇,還可以去美術館里跟興趣相同的陌生人隨意聊一聊,又或者去參加線下讀書分享會或者各種興趣小組活動,說不定會結交到新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