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林?吳世成

1907年春,在河南省息縣包信集周荒坡村的一戶周姓人家里,一名男嬰呱呱墜地,家人高興地給他取名為周殿軍。周殿軍天資聰慧,四歲時跟著村里的學童游玩竟背會了《三字經》《百家姓》,還有《幼學瓊林》中的許多名篇佳句。周殿軍的父親是個財主,那時他家有一百多畝地,還雇有幫工,家里有足夠的財力供他讀書。七歲時,周殿軍進入學堂讀書,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還當過班長。
15歲那年,周殿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信陽第三師范,在那個教育普遍落后的年代,考上師范可是一件轟動鄉里的大事,許多鄉紳前來祝賀。進入師范讀書后,周殿軍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如《新青年》《向導》《每周評論》《新潮》《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社會主義史大綱》等,他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洗禮。
1925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在師范讀書即將畢業的周殿軍積極投身學生運動,他組織學生寫墻報、搞講演,聲援上海工人運動。
1925年秋,在家人的反復要求下,周殿軍回到離家鄉不遠的烏龍集小學教書,先后擔任訓導主任、校長等職,周殿軍利用課堂向學生們灌輸愛國主義思想,鼓勵學生參加革命斗爭。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中國革命風起云涌,周殿軍一邊教書一邊投身革命,開始了一位職業革命者的生涯。那時周殿軍白天教書,夜晚就到窮人家串門,動員他們起來鬧革命,周殿軍說窮人生活不下去了更容易起來革命。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革命群眾和共產黨人,中國革命轉入低潮,許多意志不堅定的共產黨員離開了革命隊伍,而此時的周殿軍卻憑著對革命的無限信仰,毅然決然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3月,周殿軍在潢川、固始、商城交界地帶組織并參與了大荒坡暴動,點燃了革命的火種。隨后,他和南五縣臨時特派員胡日新一起來到息縣,與息縣城關第一小學校長、共產黨員翟秀民接上聯系,由翟秀民派人護送到息縣特支所在地包信區梁莊,向當地黨組織介紹了大荒坡暴動的經驗與教訓,為息縣發動周荒坡暴動提供了經驗參考,并和霍育和、王晶輝、胡日新、谷正芳等同志一起成功領導了息縣周荒坡暴動。1928年10月,周殿軍受上級組織委派回到家鄉息縣改組息縣特支,建立息縣縣委,并擔任書記一職。此時息縣縣委下轄包信、長陵、臨河、黃胡店、付廟五個區委。為了隱藏身份,周殿軍改名為周孟策。
1929年秋,中共息縣縣委改組為特別區委,周孟策任區委委員。1934年,阜陽中心縣委宣傳部長梅雪友被捕叛變,息縣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周孟策與黨組織失去聯系,便以烏龍集小學教員的身份,堅持黨的地下活動。1938年5月,中共息縣工作委員會建立,周孟策與工委書記周曉樂(又名周新武,解放后擔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取得聯系,恢復了黨組織關系。按照工委指示,以教員身份在烏龍集組織建立民先隊,任隊長。周孟策帶領進步師生和群眾,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秋,周孟策任東鄉黨支部書記。1938年9月,周孟策受周新武同志委派前往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給省委送信,與在這里工作的豫鄂邊區黨委軍事部長李先念建立了革命友誼。1938年10月,周孟策任中共息縣東北鄉特別支部(烏龍集支部)書記。1939年3月,周孟策任中共烏龍集區委書記,他在不同場合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秘密傳播馬列主義思想,并利用教學活動,組織音樂會、朗誦會、辦墻報、貼漫畫,教唱抗戰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激勵學生投筆從戎,發展了一大批黨員和民先隊員,為抗日前線輸送力量,送青年到確山竹溝參加新四軍。1940年初,周孟策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據周孟策的上任固始縣縣委書記阮崇山回憶,周孟策來固始后,和郭陸灘的夏同海住在一起,二人辦起了一個小學班,以教學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后來黨的機關(縣工委)就建在陽光鋪,為掩護機關工作他們還開設了一個小織染店,這個機關領導固始縣人民開展斗爭。1940年秋,周孟策的黨員身份暴露,為防止反動勢力迫害,黨組織將他調往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工作。1942年春,根據上級指示,周孟策在固始縣西部的陽光鋪建立了中共息(縣)潢(川)固(始)工作委員會,隸屬羅(山)禮(山)經(扶)光(山)中心縣委領導,并擔任書記一職,此后周孟策擔任了中共鄂豫皖邊區區長。
1943年春,國民黨在豫東南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白色恐怖,逮捕和殺害共產黨員。中共固始縣羅集區(二區)宣傳委員金質煌叛變,供出了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楊少成、郭中香、夏同海、王少文、傅東海等同志被捕,由于黨組織及時安排了轉移,大部分黨員脫離了危險,被捕人中僅有夏同海等三人為共產黨員,敵人把夏同海押往潢川,說他是固始縣的地下縣長,讓他交待縣委書記周孟策的藏身之地。其實,這時周孟策早已奉命撤往新四軍第五師所在的禮山縣(今湖北省大悟縣)根據地工作。
1943年冬,在大悟縣芳畈鎮滾子河村,周孟策因勞累和腿上的槍傷被組織安排到該村村民何以民家中休養。何以民的妻子懂點中醫,為周孟策治療調理。在滾子河村,周孟策養傷期間,繼續組織群眾抗日,深得百姓好評,與地方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4年春,由于叛徒出賣,日本鬼子帶著偽軍前來“掃蕩”,用刺刀將周孟策及劉仲民、胡來平、席德東、楊金山等12名同志(14人有兩人逃脫)捅死在楊沖大灣稻田里,并火燒了該村的所有房屋。
日偽軍走后幾天,邊區政府派人了解情況,但是來人身份不明,群眾不敢說出真話。出于對周孟策的敬仰,群眾把他的尸體用白布裹著埋在村茶場南100米處的一個廢棄的炭窯里,上面用松枝蓋著,松枝上面再蓋上土。他們在周孟策埋葬的地方放置了一塊大白石作為標記,方便周家后人日后前來尋找。周孟策生前使用的一把手槍(周孟策犧牲后,當地村民從其床鋪下鋪墊的稻草中發現的),現收藏于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里。
周孟策犧牲后,逃脫的那兩名同志找到了邊區政府,說明了情況,邊區政府派這兩名同志一起來到周孟策的老家河南省息縣包信集周荒坡村報信。他們來到周家,報告了周孟策已經犧牲的消息。周家人悲痛萬分,出于安全考慮把這兩位報信人安排在三公里之外周孟策的三妹那里,白天兩位報信人躲在周孟策三妹的床底下。周家人蒸了兩鍋蜀面饃送給報信人,并給他們拿了盤纏,要他們快走。這兩位陌生的報信人引起了周荒坡村惡霸地主閆瑞武(國民黨保長)的注意,他跑到烏龍集反動政府那里告密,國民黨軍警在兩位送信人返回途中將他們逮捕,隨后殺害了他們(兩名送信人姓名不詳,內容是周孟策之子周新遠聽其母親所講——筆者注)。周孟策的父親周登榜也被國民黨軍警抓去,受盡嚴刑拷打,要求其交出全家,欲斬草除根。想著死去的兒子,老人氣惱相加,慘死在國民黨軍警的皮鞭之下。為防止國民黨反動派繼續迫害,周孟策的愛人馬氏帶著九歲的女兒和六歲的兒子遠走他鄉,以討飯為生,受盡了人間艱辛,直至1950年他們才回到家鄉。1951年,息縣人民政府向他們家頒發了《病故革命工作人員證明書》。
周孟策犧牲后,并未被新生的人民政府確認為烈士,而是作為病故革命工作人員對待,在信息不暢通的年代,有些縣的志書資料上記載他是在經扶縣(今河南省新縣)病故的,周孟策是怎么去世的始終是一個謎。為搞清周孟策之死的真實情況,他的后人踏上了漫漫的求證路。1984年農歷臘月,周孟策的兒子周新遠委托鄰村的老教師張亭華給時任軍委主席鄧小平、國家主席李先念分別寫了一封信,求證周孟策去世原因,并反映家庭生活困難,請求幫助。隨后國務院辦公廳回信說:“你們的事可找民政部解決。”后來,國務院辦公廳又來信詢問此事辦理得妥當不妥當,并說如果不妥當請來信說明。隨后,息縣人民政府對周孟策的后人給予經濟救助。1996年,周新遠又讓女兒周桂榮到北京找到了周孟策的原上級領導周新武,周新武專門寫了一份關于周孟策的情況介紹,證明周孟策犧牲在湖北省大悟縣。隨后,周新遠趕到湖北省大悟縣,時任大悟縣委黨史委員會負責人胡秋漪同志接待了他,并證明大悟縣芳畈鎮滾子河村85歲老人何以民曾說過,1944年春,周孟策生病在該村休養,并和該村十多名共產黨員被敵人殺害。當地的一位村民還說,當時和他爺爺、周孟策等人一同被殺害的,還有河南省固始縣的一位名叫楊金山的人。周新遠回來后專程到固始縣史志研究室查找,果然找到了有關楊金山的記述,固始縣史志研究室編寫的《蓼城風云》中明確記載楊金山是為日偽軍所殺。2016年3月1日,周孟策的孫子周振全來到大悟縣芳畈鎮滾子河村,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他來到爺爺的安葬地,見到了那塊大白石。次日,周振全從村民處借來鐮刀和鐵鍬,將爺爺墓地周邊的雜草進行清理,放炮燒紙,焚香祭拜。2017年9月16日,周振全和息縣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再一次來到周孟策的墳前憑吊,面對記者的采訪當地村民們確認周孟策當年就是犧牲在他們村,并帶記者到掩埋周孟策的地方進行了現場指認參觀取證,再次見到了那塊大白石。隨后,周孟策的孫子周振全向縣民政局提交了《關于確認周孟策為烈士的申請》。2018年10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發《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周孟策為烈士的批復》(豫政文〔2018〕116號),正式確認周孟策為革命烈士。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周孟策為烈士的批復
(編輯 葉松)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周孟策家人周鳳英、周新遠、周振全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