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蘭?袁武振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按照中央總體部署,有兩次大規模的支援陜西經濟建設的西遷歷程,分別發生在“一五”計劃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內,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東北等沿海和老工業基地在內的經濟基礎較好的省市,或整體搬遷,或部分搬遷,或派員參加,先后派出軍工、建筑、金融、電力、紡織、機械、高教等行業的數萬名干部、工人和知識分子,形成西遷群體,參加國家重點項目和陜西重要項目建設,為陜西經濟恢復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特殊貢獻。在此期間,以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至西安為代表而形成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中的重要精神財富,西遷群體是西遷精神的忠實踐行者,愛國、奉獻、奮斗的精神品質是那個年代西遷群體精神品質的集中體現,是影響那個時代的精神力量。
“一五”計劃時期的西遷,是中央綜合分析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東南沿海局勢非常緊張,美國不斷庇護和指使國民黨集團對我東南沿海地區和島嶼進行騷擾和破壞。針對這種情況,1955年3月,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勢力還是在包圍著我們,我們必須準備應付可能的突然事變。”同時,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工業地區分布極不合理,東多西少,東強西弱,中央認為必須在全國各地區間適當地布局工業生產,使工業的發展接近原料、燃料的產區和消費地區,并使工業的分布更加適合鞏固國防建設的需要。三線建設時期的西遷,也是中央分析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際形勢出現新動蕩的情況而作出的重要決策。當時,美國對越南北方的戰爭逐步擴大,我國周邊形勢十分緊張,經濟工作的備戰問題擺到重要議事日程。當時,中央特別強調要準備應對美國發動侵略戰爭,并提出可將工廠一分為二,搶時間把重要工廠遷到內地,要求東部各省都要搬家并建立自己的戰略大后方。
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位于東南沿海的工業基礎較好的省市都面臨要動員疏散,組織重要的工廠、學校內遷的問題。整個西遷群體,服從國家發展大局需要,聽從祖國母親的召喚,舍棄小家顧全大家,毅然決然參加陜西的經濟建設,體現了西遷群體胸懷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品質。
“一五”計劃期間的西遷群體,首先從金融業開始。當時,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和各中心支行為充實力量,決定從上海金融干部中組織部分人員,支援西北金融建設。上海金融業廣大職工響應號召,6200人自愿報名,2059人獲批參加西北建設,其中分配到陜西省和西安市的有近800人。1955年是上海參加陜西國家重點項目職工人數較多的年份,支援行業是建筑業,主要是幫助建造廠房,重點是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在陜的24個,以及陜西地方的重點建設項目。1956年,陜西重點發展棉紡織業,全年就從上海實招3633人。此外,城市建設、服務等行業也從上海遷至陜西,支援陜西的經濟建設。
1955年4月,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整體布局的需要,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由上海遷至西安。5月,交大在西安察看校址,設立辦事處開始征地和基建準備工作,10月動工興建校舍。1956年5月,交大西遷,并按原計劃完成1956年暑假至1957年上半年的搬遷任務。交通大學內遷西安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盛舉,是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大發展和調整戰略布局的成功范例,為陜西高等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線建設時期,整體西遷或部分搬遷陜西的國防工廠、研究院所,據不完全統計有:從遼寧沈陽遷到西安的205所,從山東濟南遷到陜西洛南的704所,從江蘇南京遷到閻良的603所,從北京、沈陽整體西遷西安的重型機械研究所,從黑龍江哈爾濱遷至漢中的漢江工具廠,從北京、四川部分遷至西安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即航天504所)等,約60多所。
這些從條件優越的繁華大都市遷至陜西、支援建設的西遷群體,在艱苦環境中克服重重困難,無私奉獻,艱苦創業,促進了這一時期陜西經濟的不斷發展。西遷的行業涉及軍工、工業、交通、基建、財貿、文教、衛生等等,特別是對陜西的金融業、輕工業、服務業、城市建設等的起步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與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陜西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陜西經濟建設取得的每一個成就,都包含著數萬名西遷群體的積極努力和辛勤勞動。
西遷群體是一個思想覺悟較高、技術比較過硬的群體,他們大多有著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崇高精神,有著服從祖國、服從組織、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懷著積極工作、樂于助人的滿腔熱情,具備踏踏實實、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具有敢想敢干、大膽革新的良好風尚。正是這種組織紀律性強、團結協作、勇于進取、善于創造的優良作風,深刻影響著陜西的人民群眾。在陜西這塊土地上,他們播下優良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成長、壯大,正在盛開著燦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在全省各主要城市和工礦區,他們把建設陜西看成和建設自己的家鄉一樣,建立起以陜西為家的思想;他們同全省干部群眾、知識分子團結一致,情同骨肉,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不斷進步;在工作中,他們踏踏實實,埋頭苦干,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做出出色的成績,得到陜西人民的高度贊揚。在這支西遷群體中,還涌現出大批先進生產者,受到各級黨和政府的嘉獎和表彰,成為陜西人民學習的榜樣。
西遷群體是西遷精神的忠實踐行者,西遷精神是一種時代精神標識,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遷群體精神品質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寶貴精神財富。2017年11月,15位西安交通大學西遷老同志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傳承好“西遷精神”,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做好“西遷精神”的新傳人,奮力創造出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新業績,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扎實的工作,更加昂揚的精神,認真貫徹十九大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編輯 郭賽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