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銳
摘 ? 要:目前我國城市文化建設是重點。城市文化建設是以文化發展為核心的城市更新和改造,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規劃。中國發展已經從物質需求階段跨入了精神需求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族偉大復興。”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快,城市文化建設是當前最為迫切的社會需求,過去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與城市博物館文化之間基本沒有交集,也從沒有人將它們的發展建設結合起來,本文就城市文化建設理念下的城市博物館進行研究。
關鍵詞:城市文化建設 ?城市博物館 ?研究
中圖分類號:G269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9(a)-0243-02
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與城市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博物館成為了城市公共空間體系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因素,城市博物館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設的發展中起著引領性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城市文化建設研究的對象。
1 ?城市文化建設與城市博物館文化資源相結合具有現實意義
城市文化建設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城市公共空間建設,過去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主要研究和發展方向是城市的社會因素、公共政治和經濟方向、城市環境、建筑文化等方面,隨著城市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中人對精神文化的大量需求,城市建設也在不斷豐富,在公共空間建設上注重了城市的整體規劃和設計上的大膽創新,曾有記載在此基礎上,預測我國城市化水平在2020年可以達到60%左右,初步進入城市社會[1]。但在實際的建設中,對于公共空間的設計和建設過于形式化和意義功能的標新立異,從而忽略了城市的文化內涵,這些公共空間場所成了形式主義的存在,很多時候并不能承擔市民日常的社會活動和精神需求。一座城不是簡單的堆砌,一座城市的文化都有自我獨特的歷史積淀,這種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想要了解一座城,城市博物館便是最好的公共空間場所,它的存在相當于是城市的記憶,是城市生命的延續與發展的方向。
我國現在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與城市博物館文化建設進行著資源的整合,這是新時代城市發展和研究的重大論題,同時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必然過程。城市博物館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不僅承擔著引導城市公共空間及周邊公共空間設計模式的建設,還是城市發展方法及策略的先行。同時城市博物館和公共空間建設是以城市的文化內涵為主線,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質與全體市民的文化素養,按照當下城市市民的公眾行為和文化行為需求為副線,提高市民對城市文化建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城市博物館文化才能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和設計模式發展服務,城市文明建設才能達到市民認同的文化性,公共空間是城市文化建設理念架構下加快中國城市民主化進程的主導力,城市中的人和環境、文化發展融合才能達到城市文化建設所需要落實到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發展目標。
2 ?城市文化建設下城市博物館的現狀分析
中國的城市文化建設是當下最為緊要的社會發展需求,城市公共空間體系中重要的城市博物館建設,卻是在自我本身建設的局限范圍內進行著研究,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與發展并沒有本質上的交融。在西方發達國家,比如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將博物館文化和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相結合的模式,同時還將博物館文化覆蓋到不同的社區中,借用社區博物館文化服務優化到城市整體文化建設范圍內。在城市博物館文化的帶動下,這些國家的城市結構得到了充分的調整和優化,城市文化建設有了屬于自己的記憶和傳承根源,城市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文化的記憶庫和一部城市文化發展史,在城市文化建設中起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不僅成為了城市的文化明片,還大力豐富了國家公共文化教育系統。
而在我們國內,博物館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有著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文博界對于博物館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建立社區博物館上,研究方向是針對博物館文化的大眾化服務,而在理論上也沒有形成專屬的方式方法論,多是對國外博物館的作法的介紹。在實踐中文博界對于博物館參于社區建設中也沒有達到自覺和理性的高度去進行實施與研究;而城市建筑界對于城市博物館的建設只是注重博物館作為一座建筑物的設計,很少有考慮到博物館文化在城市的社會作用和人文貢獻,更沒有從地域特色和城市內在的文化特色角度對城市博物館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設計,所以城市建設和市民文化需求與公共空間的建設上出現了很大的分離性。
當下城市公共空間和城市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都各自為營,在城市的發展中都專注于自我領域的研究,而沒有很好的交融互動,在城市文化建設的客觀系統發展中就各自顯得不太匹配,不能像西方城市那樣公共空間與博物館文化很好的兼容與發展。而且做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不論是哪一項都偏重于理論的研究,在城市實際文化建設發展中理論成果不能迅速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沒有深入的調查實踐,理論是不能支撐城市實際建設與發展的,所以導致城市的公共空間的建設出現資源浪費的情況,而博物館文化不能很好的為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需要服務,更難以發揮引導城市的深層的文化與發展方向的作用。
3 ?城市博物館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結合發展的相關建議
城市博物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資源,城市的公共空間建設是為城市市民服務的應用系統,想要將城市博物館的引領作用發揮出來,必須尋找到合理整合城市博物館和城市公共空間的交融關系,將它們相互借用、相互催發的作用應用到城市文化建設中,才能將博物館和公共空間建設的社會職能、社會效益、和城市及社區文化發展機能調動起來。周一星認為不存在統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城市規模,城鎮體系永遠是由大中小各級城鎮組成的,各級城市都有發展的客觀要求,并結合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了“多元論”的城市化方針在城市博物館和公共空間的關系研究調查中,要確保新的設計理念與實際應用是快速結合的,能夠很好的配合城市建設發展,這不僅是符合中國新時期城市化發展的設計需求,同時還能將城市博物館和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職能、效益充分發揮,為建設兩型社會城市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力優化城市文化環境的同時將社會資源合利使用起來。城市博物館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在二者設計、建設、功能上合理整合,除了上述的諸多好處外,還能將當前處在城市困境中的博物館文化解救出來,讓城市博物館成為一座城市文化的標志,讓城中人更愛這座城,讓走入這座城市的人愛上這座城,這樣的博物館文化是為大眾服務的,是社會和諧文化發展及城市文化傳承的源泉。
我們尋求一座城市的博物館和公共空間的優化整合關系,是要從多角度進行的,是結合城市文化、博物館學、社會學、公共關系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理論設計和實踐的。要考慮博物館作為一個地區性的建設,要以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公共空間需求、博物館現狀為建設基礎,將博物館建設在城市發展規劃中的位置布局、周邊公共空間的組織、后期展示營銷等相關聯的都進行前瞻性部署按排,確保城市博物館與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在城市交通組織、功能定位、環境景觀、文化結構、城市形像建設上是相互一致又獨具特色,不僅能讓城市博物館和城市公共空間形在相互借用和配合的關系,還能讓博物館文化與社區文化相關聯,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城市博物館反映了一個城市甚至國家的綜合實力。它不僅是城市文明的殿堂,也肩負著一個城市文化振興和發展的使命。總結城市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與創意作用,可考慮從如下思路出發,以進一步推動其有效發揮文化吸納中心與交流“窗口”的平臺功能:
(1)加強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城市建設之間的階段相互聯系;
(2)通過城市博物館的創意活動,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3)完善相關立法,為城市博物館的實體和虛擬平臺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4)建議政府將主題城市博物館建設納入城市文化建設規劃;
(5)推動城市博物館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結合發展,需要規劃師、建筑師、文博界相關專家、媒體及公眾的協同整合。
4 ?結語
目前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是重形式而輕內涵的,所以要將新時代所需要的精神文化大力發展起來,城市博物館文化就承擔著如此的社會重任。在新的城市文化建設中,要將博物館文化與公共空間建設有機的結合,這樣的結合不僅是外在建筑或風格的統一,更多是城市傳統文化的發揚。博物館不僅是城市文化教育的基地,還能通過公共空間的創新設計建設,融入文化休閑、文化娛樂、文化交流的多重社會作用和功能,城市博物館文化不僅在外在上影響城市的公共空間建設,內在上還將引導城市文化發展的方向,為構建和諧文明城市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簡新華,黃錕.中國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與前景預測[J].經濟研究,2010(3):28-38.
[2] 辛煥平.城市化若干重要問題文獻綜述[J].佛山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5):21-26.
[3] 高德龍.互聯網時代城市博物館傳播模式及策略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8.
[4] 何小欣.當代博物館的復合化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