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逸遷
浙江省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肛周膿腫是指肛管直腸周圍及其軟組織間隙發生的急慢性化膿性感染,中醫學稱之為“肛癰”。嬰幼兒肛周膿腫與體內雄性激素水平、肛管局部免疫功能不全有關。由于嬰幼兒肛腺分泌的大量黏液潴留在肛隱窩內,其中主要成分為免疫球蛋白A(IgA)和多糖體,當嬰幼兒發生腹瀉,肛隱窩處的黏液被沖刷,引起防御力降低,易于發生肛周膿腫。近年來,筆者采用手術配合術后仙方活命飲加味坐浴治療嬰幼兒肛周膿腫5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來源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住院患兒,共104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18d~5.5歲,平均2.6歲;病程最短10d,最長5年,平均病程2.8年。對照組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21d~6歲,平均2.8歲;病程最短13d,最長6年,平均病程2.9年。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組:采用切開引流或切開掛線術治療。采用靜脈靶控麻醉,患者取側臥位,于膿腫壓痛最明顯處做放射狀切口切開至皮下,勿深入肌層,以免切斷括約肌,修剪皮瓣使之成梭形,放出膿液,分離膿腔纖維隔,油紗條填塞,使引流通暢,查無活動性出血,固定外層敷料,術畢。如瘺管較深,則行切開掛線術。同時配合仙方活命飲加味坐浴治療[1]。藥物組成:金銀花30g,防風、浙貝母、赤芍各10g,蒲公英、野菊花、梔子、穿山甲、皂莢刺、乳香、沒藥各6g,白芷3g。煎藥,取藥液1200ml,坐浴,術后首次排便后開始坐浴,每次約20min,每日2次,療程為10d。
2.2 對照組:手術方法同治療組,術后排便后創口常規碘伏消毒,用0.9%NS坐浴,每次約20min,每日2次,療程為10d。
3.1 療效標準:治愈:創口愈合,癥狀消失,無并發癥發生;好轉:創口愈合不完全,癥狀消失;無效:創口未愈合,癥狀存在,或形成肛瘺。
3.2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嬰幼兒肛周膿腫是一種常見的發生在直腸肛門周圍的兒童化膿性疾病。急性發作時,直腸或肛周劇烈疼痛,伴高熱,局部紅腫熱痛。經常引起嬰幼兒煩躁不安或啼哭不止。《靈樞·逆順肥瘦》曰:“嬰幼者,其肉脆、血少、氣弱。”葉天士《幼科要略》曰:“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2]其臨證力主寒涼。《本草綱目》記載:金銀花,善治癰疽、腫毒,為治療癰疽良藥。筆者采用手術配合仙方活命飲加味坐浴治療嬰幼兒肛周膿腫,療效確切。手術徹底清除炎癥病灶,配合術后應用仙方活命飲加味坐浴促進術后創口愈合。方中重用的金銀花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膿腫初期,熱毒常羈留于肌膚之間,因此,合用防風、白芷疏風散邪,透邪外出;蒲公英、野菊花、梔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赤芍并用乳香、沒藥二藥,具解毒消腫、活血散瘀之功;浙貝母、穿山甲、皂莢刺合用,行經絡,通膿潰,消腫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野菊花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均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赤芍外用還能促進皮下瘀血的消散。臨床觀察表明,手術配合術后仙方活命飲加味坐浴治療嬰幼兒肛周膿腫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