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甜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同時,由于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總體復蘇緩慢,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開始凸顯,出現了產能過剩、油氣和礦產資源依賴度過高等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一個負責任的大國[1],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創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趨勢,深化改革開放大門,以非凡的智慧提出了開放、包容的區域國際經濟合作框架,不僅為中國的經濟轉型注入了新的動力,更會為全球經濟復蘇指明了方向。
經濟與法律的關系非常緊密,法律因經濟的需要而產生,經濟決定了法的發展和變化,法同時對經濟也有著巨大的作用,如確認經濟關系、規范經濟行為、維護經濟秩序、服務經濟活動[2]等,從而為經濟活動的發展與繁榮提供重要保障,“一帶一路”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的典范,勢必會引起和帶動各國之間法律制度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融合,沿線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也會有一個新的發展和進步,當我們的視野超出國界時,就必須考慮和面對各國法律之間的發展和適用問題,即法律區域化甚至是法律全球化問題[3]。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超過60個,幾乎橫跨了整個歐亞大陸,沿線國家因各方面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法系,分別有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和伊斯蘭法系[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但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制度都屬于大陸法系,部分沿線的東盟國家由于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其法律制度非常復雜,既具備大陸法系的屬性,又吸收了英美法系的特點,這就導致各個國家之間的法律制度存在差異,法治發展水平大相庭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帶一路”區域法制框架的形成和構建。
據數據統計顯示,“一帶一路”國家人口占全球比重的48%,但GDP卻僅占全球比重的18%,這種人口與GDP比重極不匹配的情況也進一步說明了沿線國家的發展現狀,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一,且大多數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部分國家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各個國家法治程度不一,這也就意味著市場主體將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遭受不同的法律風險,包含市場主體的準入法律風險、投資法律風險[5]和國際金融交易法律風險等,危及到了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這些風險若未及時解決,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前景。
近幾年來,區域經濟合作一直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如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但這些區域經濟共同體對法律制度和爭端解決都有著不同的方式,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對貿易規則的安排都呈現法治化,這兩個區域經濟共同體的建立都對法律統一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盟(EU)及其法律制度的發展都經歷了一個緩慢的過程,歐盟從最初的關稅聯盟到最后的全方位聯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法律體系,即歐盟法律體系(以下簡稱歐盟法)。歐盟法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法制協調的成功案例,首先歐盟法在協調各成員國之間有其獨特的方式,以使其能夠達到法制統一、減少糾紛、促進歐盟發展的目的,如對歐盟法進行優先和直接適用,雖然歐盟的成員國可能對同一個事項作出相同或者相似的法律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歐洲法院直接用判例來確立歐盟法優先適用的原則[6],雖然歐盟法與各成員國內的法律體系是兩個獨立的體系,但歐盟各成員國通過制定條約,來規定歐盟法具有約束力并直接適用于所有成員國,確認了歐盟法能直接適用的規則。其次,歐盟開始推動各成員之間相互承認和認可對方的法律制度。最后,歐盟開始以法案的形式確立各成員國合作、相互認可的方向性原則,并根據該原則逐步修改自己的國內法律,使得相互之間能夠統一、銜接和協調,從而推動歐盟經濟往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是世界上首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區主要是靠法律結構和法律技術來解決各成員國之間產生的法律問題[7],北美自由貿易區解決不同的爭端都有著對應的專門機構,但北美自由貿易區沒有建立獨特的爭端解決方式,其主要靠各國之間的磋商和談判來解決爭議,所以沒有建立超國家機構,對于成員國有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經濟體來說,建立超國家機構需要大量的資源而顯得并不劃算,而且無法保持超國家機構建立后的執行方式和力度,取而代之的是相互認可對方的法律制度在本國的效力,這種有效的方式非常適合這種成員主體數量有限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其成員國之間建立一個彈性的法律制度,在執行當中通過不斷的調整來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的法律協調機制。
“一帶一路”肩負著中國經濟新引擎的使命,更是遏制貿易單邊主義、重塑國際經濟秩序的先鋒,必須高度重視“一帶一路”中產生的法律問題,提前制定相應規劃,適當借鑒其他區域經濟共同體在法律實踐中的有益經驗。筆者認為,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兩個區域經濟共同體為解決貿易爭端而產生的法律制度,都帶有其自身明顯的地域化特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應在本身地域基礎上,結合各國發展的情況,走出一條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的區域性法律制度的探索之路。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加之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在相互貿易與投資時產生一定的爭端[8],這就需要各國建立相應的制度去化解爭端,以保證區域經濟體的正常運轉。各國在此基礎上,應適當調整國內法律,以尋求區域經濟體全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協調,這勢必會進行相應的法律移植,從整體來看,就產生了法律移植的最高形式,即區域性的法律統一運動[9],實現區域經濟共同體內的規范、規則的相互對接,提升中國開展國際法律合作的能力,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掃清障礙。
“一帶一路”建設的拓寬和深化需要規范化和法治化,化解投資和貿易之間的法律風險,更需要沿線各國一起攜手共同努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有益于沿線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更有益于促進各國之間文化和制度的交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法律問題的解決也將為法學界提供更多的借鑒和模板,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一帶一路”的發展和深化不僅能為各國帶來經濟福利,破除貿易單邊制,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更能加深各國之間文化特別是法律制度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流,為世界對法律制度的研究提供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