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雯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朝鮮族歌曲歌詞質樸、旋律柔美、情感豐富,體現出極強的生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相應改進與完善了各類音樂技術,這部分歌曲經過創新與改變,流傳范圍更加廣泛。歌曲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將本民族音樂作為基本全體,對其他民族音樂文化有效吸收與結合,產生獨具特點的音樂風格。這一風格絕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基于民族文化高度整合流行元素,凸顯深厚的韻味,成功演變為大眾化的歌曲。
第一,勞動民歌根據功能劃分為兩類:一是與勞作生產密切配合的民謠,這類民歌擁有鮮明的節奏、簡潔的節奏、規整的結構等。一般演唱形式為一領眾合,比如《農夫歌》;另一種類型則不與勞作動作直接搭配,具體是表達勞動者自身不幸的身世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充分抒情特點。節奏不適合采取整齊劃一的形式,結構表現出多樣性。通常是獨唱或齊唱,這部分作品哀怨和曲折,節拍較為隨意。
第二,抒情民歌。這種數量最多,牽涉的體裁和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對人民各方面生活有效反映。重點展現男女愛情以及對自然風景的贊美,曲調順暢,抒情優美,多見于獨唱。
第三,敘事民歌。有較長的歌詞,語言曲調科學配合音調韻律,一般都表現一個十分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演唱者多是專業民歌手。
第四,民俗民歌。與民俗活動共同產生的歌曲,密切聯系有關的禮儀活動。比如在婚禮中演唱的《祝婚謠》、中秋過節的《秋夕樂》等,這種類型的歌曲有精悍的結構、輕快的曲調,由一領眾唱的形式演唱。
第五,兒童民歌。主要對兒童的思想、游戲與生活整體反映,這部分作品擁有鮮明的節奏、生動的內容、窄小的音樂,其憑借口語化的曲調被大部分兒童喜愛,比如《月亮,月亮》是一首天真爛漫的民族歌曲[1]。
第六,新民歌。將近現代作曲家創造的傳統民謠作為基礎,根據民族音樂風格,融合西方音樂節拍特點科學改編創造。主要描繪了人們對生活的感悟,大多數是頌揚祖國的山水風光,表達愛國情感。這種民謠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形成極高的傳唱度。
歌曲通過心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與交流,一定程度豐富了歌曲內涵。具體表現形式如下:
若我們按照旋律的音調風格與特點劃分歌曲,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出現最早的是京調,具體在朝鮮中部地區流行。代表作品是《漢江水打鈴》等。該類民謠烘托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愉快的心情。大多數歌詞的設計,都凸顯了一種自然的風格以及濃厚的愛情、美好的生活,之后通過演唱展現。這類歌調積極烘托出深沉壓抑的情感[2]。梅那里調在朝鮮半島東南沿海流傳,速度緩慢,節拍輕松,規定比較寬松,類似于藍調等。擅長抒發個人情感,比如回憶、傷感等。愁心歌調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產生了豐富的代表作品。比如《山念佛》、《難逢歌》等,該類歌謠通過渾厚的搖聲演唱長音。產生鏗鏘有力的聲音,情緒高漲。
歌曲節奏歡快、簡潔,變化多樣。歌詞采取朝鮮語通過傳統演唱方式,即“語短聲長法”,同時強調彰顯語氣以及語匯中的側重點。比如《阿里郎》歌詞長音為“啊”,短音是“里郎”,這種結合“語短聲長法”科學配置詞語內部長短音節,發展語言音節的組織和旋律的邏輯性,成為判斷長短基本形式的標準。高度聯系語言側重點,體現出以民族音節語言為前提的長短音樂特點。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對長短變化的節奏積極展現,即科學應用固有的長短特點,獲得不斷改變的韻律與節奏形態。比如各個版本的《阿里郎》,在不改變曲式曲調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節奏表現相應的版本。
通過正音音階調式,形成統一的民族風格。在平調和界面調的前提下使朝鮮族歌曲與其他民族歌曲出現顯著不同。顯著的調式提升了音調的傾向水平,也獲得十分鮮明的旋律,旋律表現出不一樣的色彩。同時,由于朝鮮族語言獨有的發音特色,歌詞可以完美搭配旋律,彰顯了最佳的藝術魅力。
在歌曲中一般都是三拍和復合拍等,這種較強節奏性形成的節拍便是特有的民族風格。眾所周知,朝鮮語通過長短音節實施區分,在一般溝通表達上朝鮮語更加凸顯了節奏性,充滿韻律感。基于三拍與復合拍,與長短語音有效融合,自然呈現了朝鮮族語言的韻律美。人民在創造音樂中充滿智慧,利用歌曲傳達情感的過程中也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藝術風格。
在創作過程中,較為普遍的調式包括:上平調、平界面調、下界面調、平調與界面調;正好對應漢族音調的五音,二者相似度很高。在色彩與功能上這五種調式存在顯著不同,還可以基本劃分為平調與界面調。歌曲創作中體現出獨特的地域特點,具體是創作中應用了本民族的語言,并借助旋律組織產生民族色彩。將調式與音級關系科學調整,加之音樂節奏發揮的作用,產生獨特的調式風格。對歌曲平調來說,大多數是大二度音階,也可以理解為任何音階之間展現出純音程與大音程之間的聯系。在《青春歌》中,展現了清晰的聽覺效果。針對界面掉分析,一般是連接二度和四度的調式,在創作過程中形成特有的旋律感。在如此調式下展現出含蓄的歌曲,抒情的歌聲會給人帶來一種震撼感[3]。
在歌曲旋律中曲式體裁最普遍,包括若干小節,表達了順暢,體現出代表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里郎》中的歌詞。通過分析“打鈴”歌曲了解到,基本是由簡單基礎的樂句形成單樂段曲式,劃分為上下句。在歌曲《花》中,包含一個樂句的曲式;在《烏龜歌》中,彼此對應上下句。通過分析曲式可知,其十分簡單,一定程度展現了創作靈感[4]。
另外,在創作中曲式樂段也有三個樂句,體現出非正規特點,一般由兩個句式的單樂段發展形成,如此產生非常獨特的樂感。在《農夫歌》中,具體是對前面兩句內容有效摘取形成第三句,之后在處理樂感過程中變化節奏和音域,形成全新的樂段,令人體會到變化特點,形成顯著的聽覺魅力。
另外,在創作中還包括四個樂句的曲式表現形式。比如《阿里郎》,在第三句中變換第一個樂句,在第四個樂句中變化第二個樂句。創作歌曲時,重復樂句利用不同的節奏與音域展現歌曲整體曲式,這也是歌曲的重要風格特點。
綜合分析,朝鮮族歌曲體現出較強的包容與開放特點。其將民族音樂藝術作為基礎,對特色音樂藝術努力挖掘。朝鮮族的民族風格與語言體系高度融合,產生一種獨特的歌曲內容、曲式、節奏,進一步體現出歌曲特殊的民族藝術風格,推動了民族歌曲的發展。更為關鍵的是,朝鮮族歌曲在發展過程中借鑒了其他文化與風格,兼容了藝術性與民族性,并逐步達到現代化轉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