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濤
(淮坊學院,山東 淮坊 261061)
民歌是一種唱出來的民間文學形式,一般由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口相傳,在流傳過程中還會經過各種集體加工,表達出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態度、美好愿望等。民歌貼近生活,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風格,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詩歌,也是各民族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點來說就是發源于或者是普遍流傳于某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勞動人民中間,并成為了他們特有文化的一部分的歌曲,這些歌曲統稱為民歌。民歌是由勞動人民創作的,由于受到地域、風俗、語言特點等的影響,民歌按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分為很多種類,比如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
山東民歌是起源于山東流傳于山東的民歌,是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山東人民樸實、憨厚、堅韌,表現在民歌上便形成了粗獷、強悍、淳厚、質樸,又不乏詼諧風趣的風格特點。山東民歌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沂蒙山小調》了,除此之外就是成武民歌《包楞調》了,這兩首民歌是最具特色、流傳最廣、接受度最高的山東民歌的代表。
1.語言習慣的影響
比如兒化音的使用,這是膠州那邊的語言特點,民歌《趕集》中采用了很多兒化音,像“趕集的人兒”、“知心的話兒”等,語言俏皮有趣,又把少女的心理情態描摹的十分到位,讓人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再比如魯北一代喜歡說“嘛”,就是“什么”的意思,有一首流傳的兒歌就叫《天上有嘛》。
2.音調、語調的影響
音調也就是字音的變化,由于語言習慣的不同造成了各地方言發音的小差別,比如臨清人“zh、ch、sh”與“z、c、s”同音;至于語調的不同則主要是指說話的聲調、語氣、抑揚頓挫的差異性,語調是最能表達感情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的語調可以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而山東方言的語調多往下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沂蒙山小調》,這是一首語調句句下降的民歌。
山東省內地形相對復雜,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及語言習慣,也就形成了各個地區不同的民歌演唱風格。
1.魯西北地區粗獷、質樸的演唱風格
魯西北地區環境相對惡劣,人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斗爭過程中形成了堅毅、強悍、粗獷而又質樸的性格特征,再加上歷史因素的影響,民歌的旋律一般起伏較大,演唱風格粗獷、豪放,存在一定的演唱難度。
2.魯中南地區優美婉轉的演唱風格
與魯西北相對應的就是魯中南地區的演唱風格了,這一地區靠近著名的魚米之鄉江蘇,有河流穿流而過,有水的地方總是多出一份柔美。這一地區的民歌多以小調為主,旋律起伏小,多裝飾音,曲調優美、婉轉,獨具一分婉約之態,比如這首比較有名的情歌《繡荷包》,除了具有山東普遍存在的質樸之風外,更多了一份煙雨江南婉約、細膩的味道。
3.詼諧幽默的演唱風格
山東人民除了質樸這一品質外還具有豪爽、樂觀的性格特征,境內也流傳著一些幽默風趣的逗趣或者諷刺類民歌,比如《大實話》,采用大白話的口語化語言,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曲調輕快又不乏諷刺。
我國有太多的精神文明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逝在了時間的長河里,除了有時代變遷的原因,更多的是人們不重視,沒有進行很好地保護,所以要傳承民歌就要做好保護工作,注意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民歌,將他們以文字、曲譜、音頻等形式保存下來,并做好保護工作。
只有將它傳承下去才是最好的保護,只進行保護工作,保護得再好也是死的。不能讓民歌只躺在資料館里,將其中的優秀部分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去,讓更多的人去學習它、傳播它,讓它一直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才是最好的歸處。現代音樂教育中已在加強傳統音樂的占比,將很多的優秀民歌列入了音樂教材之中,這是很好的嘗試,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藝術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很多經典民歌都是具有特殊時代背景的產物,放在今天人們可能沒辦法很好地理解,這就需要我們積極進行創新,與現代音樂相融合,創造出融合了傳統、地域特色與當代音樂特點的新民歌,推動民歌的傳承發展。
要做好民歌的宣傳工作,將民歌面向大眾推廣出去,增加表演場次,創新表演形式,讓民歌走入課堂、走入學校,走入社會公眾視野,讓民歌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傳播,提高公眾認知度。
綜上所述,全國各地的民歌都有自身獨特的地方特色。影響山東民歌演唱風格的因素有很多種,這些因素使山東民歌將山東人民委婉、細膩,又不乏開朗、好客的性格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方言與襯詞的使用不僅強化了地方特色,還豐富了整首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