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璐
(濟南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何占豪的音樂作品同中國傳統藝術緊密聯系,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充滿生活氣息和樂觀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情真摯,有強烈藝術感染力。將民族音樂的現代化在古箏創作中做了積極的探索。
何占豪的古箏協奏曲采用了五線譜記譜法,代替傳統民族器樂的簡譜記譜法,《西楚霸王》即統一使用五線譜記譜法。統一的五線譜記譜使鋼琴演奏者和古箏演奏者能更好配合,對傳統的民族樂器古箏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交流展現了突出貢獻。
何占豪的古箏作品大多都有獨特的選題,比如《西楚霸王》就是表現英雄題材的作品。作者用古箏的音樂語言,刻畫了項羽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敘述項羽與虞姬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他的作品有這種表現英雄題材的,或兒女情長或生活風俗的,描寫人物居多。人物形象立體飽滿,表達戲劇沖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何占豪的古箏作品結構獨特,圍繞著題材表達豐富的感情。如敘說故事一般娓娓道來,跌宕起伏,循序漸進地圍繞主題發展?!段鞒酝酢肪徒梃b了中國傳統樂曲的多段并列曲式,向我們訴說楚漢相爭時,項羽被困于垓下的場景。三段曲式結構,即呈示、展開、再現的結構走向,結合題材內容,描寫主人公項羽一步步由沉痛的內疚到悲憤的心情、再到激烈的戰場、再到凄涼的愛情,將一幅幅畫卷躍然眼前。
何占豪的作品多融合民間音樂元素其中,根據作品不同選題和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境選擇相應的音樂元素,《西楚霸王》中部分段落就融合河南箏曲的特點編創。借鑒河南箏曲《陳杏元和番》中的演奏技法,右手從琴碼處往岳山逐漸移動,左手進行重顫音,在顫的時候再把高音慢慢下滑回來。這種技法是河南箏樂中的獨特的表現手法,渲染在戰爭中緊張的氣氛,烘托戰爭場面的慘烈。
何占豪先生的箏樂作品中,大量運用點奏、快速四點、長搖指、掃搖等演奏手法,營造出氣勢宏大、場面激烈的音樂場景,刻畫出樂曲主題所需要展示的音樂形象。讓音樂語言和作品的內容背景故事結合,使音樂形象躍然眼前。這些演奏技法被迅速運用,一改傳統古箏在大眾審美中的形象。
古箏這種固定調式器樂不如鋼琴等西洋樂器調式豐富,一首古箏曲只有一個固定調式,古箏需要人工調節箏碼位置或者松緊琴弦來改變調式。何占豪先生卻在演奏過程中突破古箏轉調困難的問題,邊彈奏邊移動琴碼,保證樂曲演奏的連貫,也在樂曲中把古箏的定弦做了調性變化。例如《西楚霸王》在演奏過程中就改變調式,相較于其它色彩單一的箏曲更加豐富,使傳統樂器古箏融入交響化,加強協奏曲的戲劇性,讓古箏與樂隊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何占豪為古箏協奏曲在交響化發展的探索道路上做了強有力并且成功的實踐。讓我們的古箏更加國際化,讓全世界人共享中國璀璨的音樂文化。
何占豪作為當代作曲家,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來審視和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把傳統的題材用現代思維來演繹,讓傳統元素與現代創作技法結合,聯系現代人的審美體驗,通過對原型素材的加工,賦予旋律新的生命與現代風貌。
第一,古箏協奏曲這一體裁為古箏藝術的發展進程注入了新的血液。建國初期我國民族交響樂尚處于探索時期,中西樂器的聯姻為箏樂的繁榮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在何占豪先生眾多的箏曲創作中,協奏曲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如《臨安遺恨》、《西楚霸王》等作品。
第二,從調式調性上來說,何占豪先生在創作時仍然沿用了五聲音階為主,七聲音階為輔的中國傳統調式,4和7在音樂中仍處于偏音位置,變化音也不多,符合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在樂曲的演奏中使用了大量按、滑、吟、柔,突出中國傳統音樂的“韻”,民族音樂文化一直貫穿何占豪先生的作品中。
第三,對箏的演奏技法的豐富和提升,表現幅度的拓展等很多方面都做了非常創新而成功的探索。
第四,在展示古箏的傳統意蘊上,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以獨特題材故事為背景,在故事矛盾沖突中捕捉人物思想感情并通過一定的創作手法表現,深入人物形象,推動情緒走向,賦予歷史人物新的生命力,讓受眾產生共鳴。為了讓民族音樂為更多人所欣賞,他的協奏作品幾乎每首都配有民族管弦樂和西洋管弦樂兩個版本,更有利于民族音樂的普及和發展。
通過以《西楚霸王》作品為例對何占豪古箏作品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感受到了何占豪先生對人生和音樂充滿著熱愛。他創作的古箏作品不僅體現了古箏這門樂器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體現了箏的現代化個性,一改傳統溫婉綿長風格,給人們帶來新的審美體驗,把箏樂發展領入新的紀元。在何占豪先生的帶領下掀起民樂狂潮,將民族樂器推向全世界,被更多人所了解熟知、傳承、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