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軍 石璞赫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音樂是文類文明發展至今能夠抒發情感的最有利的產物,不單單是能夠讓作者抒發情感,更重要的是聽眾能夠在音樂中找到共鳴和了解作者的內心,這也正是音樂的意義所在。中國的音樂發展至今,是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而發展的,能夠深深的體現我國五千年來的偉大文明。
其實和其他的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電子音樂的創作是起步很晚的,主要是因為電子音樂的現實限制,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發展不平衡,而我國的音樂又是以傳統的音樂形式為主的,再加上中國人慣有的保守思想,傳統音樂和電子音樂是會產生一定的矛盾,那么,仔細的分析傳統音樂和我國現代的電子音樂之間的關系,是能夠為電子音樂的出現打下堅實而厚重的基礎的,這是勢在必行的一步。
電子音樂的最初形式是通過模擬的錄音技術,再加上一些源源不斷的新型音樂理念和思維,而形成的電子音樂。由于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在開始的時候并不是能夠跟的上歐美發達國家的,導致于電子音樂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我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以后,奮勇直追,也能夠形成現在的資源共享的局面,這是十分可喜可賀的。
我國實際上直到上世紀的九十年代才在一些的大學里開設了電子音樂的專業,而且最初并沒有專業的老師,只能跟著正常音樂課程進行,而后幾年內才逐漸完善,現如今,各大音樂高校也都開設了電子音樂課程,這也是電子音樂能夠在中國大陸開始普及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電子音樂的制作和西方相比是比較落后的,但是我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并且文化并沒有出現過任何斷層,所有中國的電子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我國的傳統樂器是很多西方樂器所沒有的特殊音質,我國的傳統音樂的種類之多,如古箏,琵琶,笛子等等,也都是電子音樂在制作過程中可以加進去的音樂元素,這也構成了中國電子音樂的一大特色,這也正是我過電子音樂制作方面所驕傲的一點。
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和思想受到我國審美觀和哲學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音樂獨特的特色。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總是伴隨著此起彼伏的音樂節奏與情感交相輝映,而不是一個節拍走到底,是通過音樂的此起彼伏來讓聽眾能夠感受的到,作曲家的心境以及要表達出的情感。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這些思想也影響了音樂的發展,所有詩詞歌賦都能夠寫成歌詞,融入詩篇。
中國的電子音樂不難看出都是有著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的,在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個民族音樂的形態,那么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所以民族特性能夠融入到音樂制作過程也是十分常見的一種制作形態,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民族的獨特音樂,在電子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加入民族元素進行創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比如蒙古族、傣族、苗族等富有音樂細胞的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也是能夠對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
電子音樂在音樂史上是有自己的獨特魅力的,然而起初中國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成熟,對于電子音樂的創作也是有很大的桎梏,這很直接的影響了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首先,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他們的科技領先于發展中國家的我們,所以這種優勢很直接的體現在音樂領域上,他們能夠將最新的電子計算機的技術融入到電子音樂的創作中,使得音樂形式更加多樣,音樂手段更加豐富,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代音樂人對音樂的理解。其次是對于音樂的理解不同,西方的音樂家們比較喜歡創新,在傳統的歌曲中加入新型的元素,相反的對于中國的作曲家來說,他們比較偏向于傳統音樂的深化發展,然而音樂是無國界的,是不斷發展交流的一個過程,音樂的形式不是固定的,深化的交流和激烈的思想碰撞更有利與音樂形式的發展,這也就形成了電子音樂的這種新型音樂形式。
本文探討了電子音樂制作的特點,尤其是中國的電子音樂的發展過程以及和傳統音樂的結合,并且淺顯的分析了中西方的電子音樂的差異,中國電子音樂由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形成自己的音樂特色,也希望這種中國的特色電子音樂能夠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能夠被全世界人民所喜歡,這也是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