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幸利
(商丘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商丘 476000)
節奏是音樂的核心,音樂的美妙與否和節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節奏將音符有規律的聯系起來,通過聲音的強弱來展現音樂的美妙,因此,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知能力是當代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啟蒙教育,更肩負著重大使命,音樂教師要著重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通過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能夠很好的表達對音樂的感知,從而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優雅的節奏能體現音樂的美感,幼兒通過聆聽不同的節奏感受著不同的情感。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通過選取不同的音樂資料,帶給幼兒們不同的聽覺感受,隨著節奏感強弱的變化,讓幼兒來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并釋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快樂小豬》的過程中,幼兒通過歡快的音樂,強烈的節奏感體驗到小豬的歡樂生活,再喜歡上小豬的形象之后,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提高對音樂的興趣。
幼兒的感知能力和感性認識都比較豐富,幼兒節奏感的培養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完成,舞蹈就是最好的實現手段。幼兒通過肢體動作變現音樂旋律,在理解音樂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同時又活動了身體,運用了四肢,使大腦和身體有效的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拍手點頭》時,每小節拍手和點頭相互變換,先拍手,后點頭,這樣做舒展了孩子身體,提高了孩子的身體協調性,在學習之余,促進了孩子的身體鍛煉,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在幼兒音樂材料的選擇上,我們既要注重音樂的節奏感,也要注意選擇那些積極向上的音樂內容,音樂不僅為幼兒提供聽覺上的享受,還要以思想教育為目的,利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幫助幼兒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通過對音樂的聆聽,來讓他們獲得喜怒哀樂的情感認知,培養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享受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
聲音是幼兒對世界感知最快的途徑,幼兒可以將對聲音的模仿融入到音樂中去,既能提高音樂的趣味性,又能提高節奏感知能力。例如,在學習《山羊踩痛小公雞》時,可以讓幼兒模仿山羊和公雞的聲音,讓幼兒體驗音樂的美妙之余,也讓他們體會了大自然的奇妙,這樣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極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幼兒生性好動,因此,在培養幼兒的節奏感知能力時,可以將他們日常的跑、跳等動作加入到音樂的教學中去。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對幼兒進行分類指導,對于行動靈敏的幼兒,可以讓他們多活動四肢,利用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內容;對于活動緩慢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分解部分動作,讓他們也能參與其中,從整體提高幼兒的節奏感知能力。例如,在學習《小動物樂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模仿比較難模仿的動物,如大象、狐貍等,讓年齡較小的孩子模仿比較容易的動物,如小狗、小貓等,通過對動物的模仿,達到肢體與音樂的相結合,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更深入的理解。
音樂和語言能力密切相關,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節奏的體現,教師可以從語言出發,通過朗誦練習對幼兒進行節奏感的訓練,幼兒可以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兒歌,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節奏的韻律,幫助幼兒感受節奏的變化,進而幫助其更好地掌握音樂節奏。
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來展現不同的節拍,以此來滿足幼兒對節奏感的認知。教學過程中,教師現場利用道具的擊打,產生的不同的聲音,能使幼兒更為直觀的感受節拍和節奏,從視覺和聽覺上更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與共鳴,這種方式以最直接的形式向幼兒展現了節奏感的強弱,便于幼兒直接了解節奏感,促進音樂教學的順利展開,對提高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幼兒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幼兒參加一下文藝演出或演唱比賽,讓孩子身處在音樂的環境中,親身感受音樂帶來的視聽享受,長此以往,孩子就會主動去了解音樂,喜愛音樂,這是對培養孩子節奏感知能力的基礎性前提。教師可以階段性的組織孩子進行音樂比賽,不論是歌唱水平,還是舞蹈水平,都會隨之有所進步,每首歌曲的不同節奏,都是孩子對音樂的不同體驗,在加深孩子對音樂的理解的同時,也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創造幼兒情感世界的新體驗,使幼兒能更好的建立與教師和伙伴之間的信任。
在幼兒音樂的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要重點培養幼兒節奏感知能力與表達,這要求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引導幼兒進行有效的節奏感知訓練,針對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要求,為幼兒提供多種訓練方法,充分調動幼兒各個器官的協調性,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從而產生對音樂的極大興趣,進而促進幼兒節奏感知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