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環球時報》記者身邊有大批不生孩子的日本朋友。在社會輿論如此關切人口問題時,他們為何堅持不生孩子?
生活在大阪的高田是大學教授,他的妻子是律師,按照收入,他們“富養”孩子都不成問題。但高田告訴記者,他們夫妻二人此生想以實現個人價值為目標,無法全身心為子女付出,因此“不生反而是最負責的選擇”。
而對于60歲的松下太郎來說,不生孩子是無奈的結果。年輕時,他在東京一家汽車公司工作,每天疲于奔命沒有機會結識女性。2008年金融危機后,松下的公司又倒閉了。再就業陷入困境的他索性回老家照顧父母,生活的重擔徹底打消了其結婚生子的想法。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松下的一番話或許能代表許多日本人的心聲:“是否陷入人口困境與我無關,眼下我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
低出生率問題難以解決,日本又面臨勞動人口嚴重不足。為此,日本決定從今年4月開始引進約35萬名外國勞動者。然而《環球時報》記者通過采訪發現,日本人對這一計劃疑慮較多。
日本精英階層不看好該政策的可操作性。他們認為,如此龐大的計劃漏洞很多,招聘渠道便是其中之一。即便達成政府間合作協議,完全依靠通過對方政府來招聘可能性不大,大概率仍然要分散到中介機構。這就會出現問題:原本就不高的薪水再經過中介,勞動者能拿到手的錢少之又少,這樣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如果中國人不來,培訓將成為另一大問題。”一家日本工廠的高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日同屬漢字圈,相對來說,中國人較容易掌握基礎日語,可以很快適應日本的工作與生活。但其他國家民眾就不太行,比如越南人,他們在工廠里操作機器經常出錯。”
這位高管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如今赴日中國人群體特征發生顯著變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日打工對中國人來說能賺取不菲的收入,不少人選擇在這里從事較低端行業。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國人現在赴日基本以留學為目的,很多人完成學業后留在銀行、高校等機構工作。有數據顯示,在日外國勞動人口中,中國人占近30%,其中不乏擁有專業知識與技術的高學歷人員。然而這次日本主要是想為建筑業、護理業等較低端領域吸引勞動人口。
可操作性難度還體現在,新政策下的工作簽證期限是10年,其本意是幫助企業節省重新招聘和培訓的成本。不過,上述日本高管對記者說,目前,只有持醫療、技術等類型簽證的外國人可邀請家人一同赴日生活,從事低端產業的外來人口不行。這意味著,對普遍注重家庭觀念的東方國家民眾來說,除非報酬特別優厚,否則很少有人愿意背井離鄉這么多年。
一位日本媒體人更擔心大量引進外來移民會引發矛盾。日本人固有島國思維,看不起外國人。如果外來人口涌入日本,成為他們的鄰居甚至工作伙伴,難免引發各種矛盾。反之亦然,從事低端產業的外來移民也將面臨“委屈融入”還是“自我隔離”的矛盾選擇。
日本素來給人“科技之國”的印象,為何不靠人工智能(AI)幫助日本擺脫“人口困境”?面對《環球時報》記者的疑惑,這位媒體人說,目前可交給AI的工作內容有限,且如果大范圍引入AI,日企的組織結構也將隨之調整,這顯然不易被保守的日本社會接受。
日本街頭有大量自動販賣機,自動結算柜臺在超市也很普及,但這些仍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如果想讓AI填補所需行業的空白,前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成本研究開發AI技術。
相比精英階層,普通日本民眾更關心安全問題。家住東京的井田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些年,他家附近來自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泰國等地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有的人有小偷小摸的習慣,為此他特意加強了家中的防盜措施。說起日本準備引進35萬外國勞動人口,井田表示,希望“家附近的外國人不要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