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多次在新聞上看到“人口紅利”這個說法,請問人口紅利具體是什么意思?
江蘇讀者 劉亞楠
“人口紅利”這一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布魯姆和威廉姆森1998年在一篇研究東亞奇跡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聯合國人口基金對“人口紅利”的定義為: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特別是(15至64歲)勞動人口占比增加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增長潛力。“人口紅利”也可理解為勞動人口相對于被贍養者數量增加對經濟所帶來的提振。聯合國人口基金還指出,如果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勞動人口健康狀況良好,能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和體面的就業,同時需要被贍養者占人口比例較低,這進而有助于每個家庭為每個孩子的教育發展投入更多,女性有更多自由從事正式工作,每個家庭也能為養老積累更多儲蓄,這時整體國民經濟就會得到發展回報,也就實現了“人口紅利”。
人口結構是不斷變化的,許多曾經享受過人口紅利的國家都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本神戶大學副教授衣笠智子2013年撰文闡述“兩輪人口紅利”的理念。第一輪人口紅利是指勞動人口比例上升,需要贍養的老人和小孩比例減少。第二輪人口紅利則是指成年人口更加健康長壽,儲蓄率提升,并能進行有效的投資,促進經濟長期發展。就此而言,盡管人口出現老齡化,但并不會因此而阻礙經濟發展,第二輪人口紅利也有望長期持續下去。
2006年IMF旗下《金融與發展》雜志回顧1970年至2000年間世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時稱,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人口紅利對該地區人均GDP增長貢獻占比高達1.9%。▲
(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