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宗澤
今年1月,筆者參加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瑞辛納對話會,會議主題為“重構國際秩序”,聚焦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會議上,中國成為主要話題,有發言者干脆把中國比喻為“房間里的一頭大象”,討論中不斷聽到中國如何如何的感嘆。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我到英國訪學,第一次走出國門,得以從國外看中國、借由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但那時關于中國的消息十分稀缺,對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來說,它還是一個無關他們生活痛癢的遙遠國度。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紛繁復雜的國際輿論場上,中國已從邊緣進入中心,變成一個極具流量的焦點。如今關于國際問題的會議、論壇比比皆是,但不討論中國都不好意思叫國際會議,沒有中國學者參加更不好意思叫國際會議。當然,在談及中國時常有誤解或偏見,視中國為“挑戰者”不乏其人,中國“躺槍”時有發生,這種情況今后也許還會愈加頻繁。
和平發展是成功密碼
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人類發展事業最成功的故事。十多億人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歷史上前所未有。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GDP首次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按世界銀行劃分的標準,預計中國2023年將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意味著中國即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這一關正是不少經濟體頭破血流甚至折戟沉沙的天塹。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探索出一條大國和平發展的道路。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78年改革開放,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與世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共生關系。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中國挺身而出,沒有抱怨,沒有落井下石,而是與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在危機面前,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與國際社會共進退。當下,西方不少國家民粹囂張、一地雞毛,面對中國的持續崛起或許五味雜陳。對于它們復雜糾結的心態,我近來在參加一些國際會議或討論時深有所感。但這些國家的政治精英們缺乏反思和自省,而是向外尋找替罪羊,比如有人稱“非市場經濟模式的成功”為挑戰,話里話外,意圖昭然。
或許正因如此,站在聚光燈下的中國將被更嚴苛、更挑剔的目光審視與打量。有一種通俗的說法是,中國解決了“挨打”“挨餓”后,現在要應對“挨罵”了。
國際關系的江湖,派系林立,恩怨沉浮。有些人總是對中國的制度抱有偏見,不愿摘下有色眼鏡看中國,一方面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成就驚人,另一方面卻不愿承認這是中國制度的成功,反而屢屢將中國的發展和崛起視為“威脅”。有人熱衷將中美關系置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放大鏡下,渲染“注定一戰”的宿命。
世界面臨百年大變局,進入了一個“未知的水域”,不確定因素增多,氣候變化、地區沖突、難民問題,地緣政治交織。世界經濟的脆弱景象不容忽視,其放緩的曲線比預想的要陡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18年的3.7%下調至2019年的3.5%。此時最需要的是和衷共濟、化險為夷,為所有國家的發展創造公平合理的機遇與環境。沒有人可以成為一座孤島。
有定力的大國心態
中國的崛起必定要經歷各種坎坷,輿論場上的風霜刀劍、溝溝坎坎無法回避,對此,需要客觀分析,調整好心態,輕裝前進。我們有理由在國際輿論場中保持自信的微笑,中國將笑到最后。
首先,堅定信念、充滿信心。中國的成功是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干出來的,在國際上實力圈粉。中國致力于徹底解決所有14億人吃飯穿衣上學就醫等基本的民生問題,在消除貧困的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而且在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享有和平與安寧,沒有戰亂。這是與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脈相承的,是推動人類發展事業的卓越努力。不僅如此,與歷史上其他大國靠戰爭崛起不同,中國的崛起靠的就是和平發展。當一些大國窮兵黷武時,中國在聚精會神搞建設;當有的國家在筑墻時,中國在修橋。可以說,中國越強大世界將越和平、中國越發展世界將越繁榮。
其次,大氣而非“玻璃心”。由于近代的不幸遭遇,我們難免有些悲情,有些敏感,特別是當一些過去的加害國還居高臨下、對我們指手畫腳的時候,會讓人禁不住追古惜今,感嘆民族命運的多舛。而中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更要著眼未來,開辟新境界。中國的崛起,必須內心要強大。其實大國崛起往往伴隨著質疑之聲。中國既龐大又復雜,外部看中國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歧途,我們對外界的評判需要區分,有的是因為反對而反對,有的是因為確實缺乏了解。更重要的是,中國應當積極主動參與國際輿論場的研討、辯論,提供中國的看法與視角,創造客觀公正的國際輿論環境。比如作為中國學者,我們有責任向外部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提供一個可信可親的中國敘事。
第三,預期管理,謙虛謹慎。中國的崛起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必期待一路鳥語花香。在國際輿論場中,既有刺耳的聲音,也有客觀公正的評論,有喧囂的少數,也有“沉默的多數”。一些人墨守意識形態偏見,以“零和”和冷戰思維來看待中國的崛起,代表不了國際社會。中國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只能由中國來定義。無論崛起之路如何顛簸,我們都不會固步自封,而是更宏大地開放,更深刻地變革,更加謙虛謹慎,這樣才會造就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中國。
常言道,船到江心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國的崛起或許將比以往其他大國崛起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然而機遇仍然可期。▲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