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安斌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今年1月出版的《科學進展》上公布一項研究成果:社交平臺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分享假新聞的數量是45到65歲年齡組用戶的2倍,是18到29歲年齡組用戶的近7倍。
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2018年7月,騰訊與人民網等單位聯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60歲以上的“銀發低頭族”超過8000萬,占老年人口的20%,預計今年年初將會破億。在老年網民的日常媒介使用行為中,分享新聞僅次于聊天。在老年網民群體遭遇比例最高的風險當中,網絡謠言、虛假廣告、網絡詐騙居于前三位,這些風險都與虛假信息的傳播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一些“銀發低頭族”微信聊天、玩抖音、打游戲成癮導致身心俱損的現象亦成為一種新趨勢,也引發了社會和輿論關切。
為什么動不動在年輕人面前宣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的老人家反倒對社交平臺上泛濫成災的假新聞失去免疫力?首先,與號稱“數字原住民”的年輕人相比,老年朋友實際上是“數字移民”,他們在社交平臺上扮演了“追隨者”的角色,因而相比之下更缺乏數字媒體素養。其次,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認知力和判斷力趨于下降,會變得更為情緒化。社交平臺上被病毒式傳播的各種后真相往往具有“情感壓倒事實”的顯著特征,無怪乎老年用戶更容易被那些具有“煽情”效應的“標題黨”“洗稿團”所“俘獲”。再次,人的記憶力也會隨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這使得他們很難分辨網絡空間營造的“擬態現實”。當他們反復接觸同類信息或觀點時,就會傾向于相信其正確性,而高度“圈子化”的社交平臺恰恰能夠強化“信息繭房”和“自證偏差”效應,無怪乎老年用戶會成為社交平臺上傳播假新聞的“主力軍”。
學界一般認為,所謂媒介素養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判斷和評估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的能力;三是利用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和技術資源實現“自我賦能”。目前來看,培育老年人數字媒介素養的相關工作大都集中于第一個層面。在“銀發低頭族”日趨壯大和數字時代媒介生態日趨多樣化、復雜化的形勢下,我們應從更高層面提升老年朋友的數字媒介素養。
從政府部門來說,老齡委等相關部門應改變目前工作思路“老齡化”的現狀,針對數字傳播發展新形勢,把提升老年人數字媒介素養作為當前亟待開展的工作重點,并協調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其中。去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在其官網上開設專門的網頁,向老年網民普及“反欺詐”的知識和技巧,這個經驗也值得我國的相關部門借鑒。
互聯網企業應與監管部門加強合作,讓假新聞的治理趨于精細化。加大監管力度固然重要,但實現對假新聞“治標又治本”還要靠強化網民的“自律”意識。互聯網企業應當提供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與政府部門、基層社區、公益組織一道針對不同年齡段用戶接受和傳播新聞信息習慣制定相應的治理和教育規劃,并進行有效的推廣和實施。
而就每一個普通網民而言,下一次收到長輩轉發的假新聞帖子,不要再礙于情面,要大膽地向他們指出,共同識別和戳穿“標題黨”“洗稿團”操控輿論的伎倆。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才能防止“銀發低頭族”不會演變為傳播假新聞的“主力軍”,最終讓他們借助于數字媒體實現自我賦能,在享受更加美好的“夕陽紅”的同時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