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俞 暉
遵義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元躍是一名80后,大學學的是藝術設計專業,靠自學和參加校外培訓鉆研網絡技術,畢業后從事網頁設計工作。
2009年,身在深圳的余元躍嘗試通過互聯網售賣貴州土特產。“記憶最深刻的是香港的一個訂單,客戶經過前期溝通、實地考察,訂了1噸竹蓀,很快打了100多萬元貨款過來。”他說,深山里的產品一下賣到香港,賬戶上第一次出現100多萬資金,真有點不敢相信。
在互聯網售賣山貨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他回到遵義,在淘寶、京東開店,集中銷售本地特產。
2015年,余元躍進入遵義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公司的整體經營,包括14個線上平臺,線下的場館、鄉村物流和人才培訓。
電商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把產品搬到網上而已,余元躍坦言“互聯網+農產品”,其實里面有很多學問。除了搭建平臺,還需要了解各種農產品的特點,為產品設計包裝、策劃宣傳文案。比如讓當季水果在運輸中得以更好的保存,就需要反復試驗、測試;一款土雞蛋的裝箱方法看似簡單,他們經過了多次試驗,做到了一箱雞蛋即使是從2樓摔下,也能保存完好。
公司通過直接收購、網上預售等方式,解決農產品“變現難”的問題。該公司在務川硯山鎮石朝村收購本地小黃豆,帶動了該村的種植面積擴大到近500畝,種植戶多是貧困戶。今年3月,他們了解到播州區、務川自治縣等很多地方種植有脆桃,銷售渠道少,于是通過電商渠道預售鮮桃,3天就賣出20多萬斤。
“這幾年,遵義特產的銷售節節攀升,公司有3000多種產品,其中90%是遵義特產。”余元躍說,從2015年至今,銷售額每年翻番,遵義的白酒、臘制品、辣椒制品、時令水果最受歡迎。從目前的銷售數據來看,公司今年線上、線下的總銷售額將達到1億多。
“在接觸到這一塊后,發現很多農產品產出后沒有包裝、商標、檢測報告,我們帶自己的專業團隊去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讓產品順利銷售,提高附加值。”他告訴記者,他們在銷售各地特產的同時,也會去發掘一些產品。
2017年,他從黃大發老支書的新聞報道中,關注到了當地大米。于是,公司前往收購了6000多斤,經過挑選、包裝放到網上銷售,不到一個月就全部售罄。為了統一品種、形成品牌,第二年公司免費贈送當地村民1000畝優質稻稻種,并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
去年,他們得知務川大山里的野生獼猴桃,有10萬多斤的大多壞在山上。他們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但賣了幾千斤就沒有了,詢問才知是老百姓采摘下來運到城里運費高。這件事給他們很大的觸動,今年年初公司啟動了鄉村物流項目,自己組建車隊,在務川、余慶試點,物流網絡涉及所有鄉鎮、80%的村。“因為運輸的改變,今年野生獼猴桃的銷量是去年的10倍,老百姓也有了更多收益。”談到這里,他一臉笑容。
對于未來的發展,余元躍表示將在全市鋪開鄉村物流,打通農產品進城的第一公里,工業品下鄉的最后一公里;在市內開設更多社區便利店,在全國重點城市開設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