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靈之翼
國人有一種概念,“姜還是老的辣”,醫生越老越吃香。
而在美國,這一觀念已經開始慢慢改變,醫生被認為越老越不吃香。一些醫院會通知本院年齡超過75歲的醫生每年必須接受一次考核(身體狀況、精神狀況、臨床技能)。只有通過考核的醫生才能繼續在醫院行醫。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2018年開始,美國越來越多的醫院都強制實行了這一條款,不同醫院的門檻不同,有的甚至從60歲就開始考核。老年醫生如果不能通過這樣的“年檢”,就沒法繼續從事醫療行業。用更直接的話說,直接被迫退休。
因為有多項大數據研究成果顯示,醫生越老,其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反而越差,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就越高。
2017年5月,BMJ(英國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同樣程度的內科老年重癥患者,60歲以上的醫生,比起40歲以下的醫生,患者入院30天內死亡率要高出120%。
而醫療花費比也佐證了這一點,如果說40歲以下醫生平均每個病人花費1000美元(參考值)的話,那么60歲以上的醫生就要花掉1071美元。這一數字還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醫生年齡每增長10歲,患者的平均花銷就增加2.4%。
而最新來自JAMA(美國醫學會雜志)的一項綜述分析結果顯示,75歲以上的醫生在進行認識能力測試時,平均比40歲以下醫生的評分低20%以上。而涉及臨床操作及外科手術領域,年齡導致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而在美國,目前僅僅是65歲以上還工作在臨床一線的醫生,就占到總醫生的23%。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么美國醫院一定要出臺相關的政策。老年醫生的醫療安全,確實已經成了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
全球大部分發達國家,對醫生的工作年限沒有強制性的退休年齡(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而即使在有強制退休年齡的國家,如中國的高年資醫生,也會以返聘、自主執業、兼職等形式繼續從事醫學工作。而真正30~40歲年富力強的醫生,卻很少有病人問津。盡管有少數醫生可以一直保持較高水準的專業能力,但在總體的表現來看,老年醫生認知水平明顯下降,與40歲的基線相比下降超過30%。
和醫生工作類型類比的兩個職業,飛行員和法官,目前都有明確的退休年限。同時還需要定期進行考核,以檢測其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
醫生手中掌握著他人的“生死”,因此對于這份工作的要求,也應比其他職業要求更為嚴格。
美國對于年長醫生的強制性考核已經開始;而對于中國,這一切應該來得也不會太晚。
摘自《醫院管理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