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聲
7月2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商聯、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下發通知。提出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在全國實施“護薪”行動,全力做好拖欠農民工工資爭議處理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1963年毛澤東同志曾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楓橋經驗”由此成為全國政法戰線一個膾炙人口的典型。2013年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50多年過去了,“楓橋經驗”因應時代變化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在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方面煥發出新價值,體現出新功能。一些地方立足“楓橋經驗”內核,在破解農民工欠薪難題上發力,運用法治思維“立足斷點搞創新”,爭取地方黨政支持補齊制度短板;運用法治方式“立足熔點強聯動”,橫向構建“調裁訴”無縫對接處理機制,創造出許多好經驗、好做法。實踐證明,黨政重視、部門聯動、群眾路線、法治思維是解決問題的根基。
農民工欠薪問題成因復雜,各地有各地的情況,制度機制不健全,標準掌握不統一,“條塊纏繞”職責不清晰,相關部門“各掃門前雪”,農民工維權能力弱,群眾工作方法不到位等制約和影響了問題的解決。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為農民工“護薪”,在指導思想上要堅持“屬地原則”“誰主管誰負責”。地方黨政要眼睛向內,本區域的問題,在本區域內解決;系統內的問題,系統著手,矛盾不上交。在處理原則上要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制度不健全、不適應、“文件打架”的,通過“打補丁”的方式進行立改廢釋,構建統一的法律標準;部門協同不通暢、聯動處理不及時的,通過建立協同聯動機制,相關部門一起發力,共同促進。在工作方法上要體現群眾觀點,樹立為農民工服務的意識,從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著想,幫助農民工掌握法律知識,提高維權本領,疏通溝通梗阻,建立便捷渠道。
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為農民工“護薪”,不僅要形式上“有樣學樣”,而且要實質上“知微見著”,聚焦難點、破解痛點,學做互促。以“護薪”行動為抓手,中央、地方、部門一起努力,既要在共同行動中互相配合,密切溝通,擰成一股繩,將《通知》中的要求落實到位,立足當下解決“點”上的問題,把歷史遺留的欠薪案件一件一件盡快解決;也要通過“護薪”行動,檢視本地方、本部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強化履職和服務,補齊短板,優化本部門的工作程序,提高自身工作績效,布局長遠建立起長效機制,在“面”上有新的突破。
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為農民工“護薪”,做到學做互促,需要各地方、各部門真正將“楓橋經驗”的精髓學到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