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娜 周伯煌
摘要:新常態下的社會矛盾因其獨特的復雜性,單一的矛盾解決機制已無法適應?!皸鳂蚪涷灐弊鳛榈胤浇鉀Q矛盾的成功經驗,在實踐上具有豐富的借鑒價值。因此,探析“楓橋經驗”背后蘊含的矛盾解決經驗,立足于“楓橋經驗”優秀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對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多元解決機制進行多維化重塑。
關鍵詞:新常態;社會矛盾;多元解決機制;楓橋經驗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056-02
作者簡介:朱瑞娜(1992-),女,浙江瑞安人,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法學研究生;通訊作者:周伯煌(1968-),男,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法學教授,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一句“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讓浙江諸暨的“楓橋經驗”五十余載歷久彌新;一段習總書記在新時期對“楓橋經驗”的總要指示,讓“楓橋經驗”凸顯出其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要求的優勢。特別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工作任務后,如何有效解決新常態下的社會矛盾成為勢在必行的歷史使命。而“楓橋經驗”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維穩器,對社會矛盾的多元解決機制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風險: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復雜屬性
(一)“新常態”的中國語境解讀
“新常態”作為一個具有歷史穿透力的經濟學術語,自提出以來便受到國內外的關注。從文義解釋的角度而言,所謂“新”,是指推陳出新,打破傳統的模式,對原有的狀態進行全新的變革;所謂“常態”,顧名思義,是指一段時間內的穩定、固化的態勢。因而,可將“新常態”系統性地解讀為在保持固有態勢長期穩定的基礎上,打破陳舊模式與傳統思想,進行深刻變革的全新發展趨勢。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政府集體多次將“經濟新常態”的概念明確到經濟會議中,將“經濟新常態”的理念貫徹到具體的經濟運行中,這無不證明了“新常態”的發展趨勢已是當前經濟社會的重要發展主題之一。而新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則是把握好“新常態”的五大方面,促進經濟、政治、社會、環境、文化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的統籌與兼顧。
(二)“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特殊屬性分析
1.經濟新常態中矛盾的風險驅動性
以經濟新常態為主的新常態發展模式中凸顯的社會矛盾也愈發難以調和。一方面,在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節奏已刻不容緩,而經濟新常態中的社會矛盾往往滋生于此過程中。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民眾的風險意識逐步增強,對經濟轉型中的風險危機具有更敏感的洞察能力。這表現為,社會群眾對未知的風險表現出的恐慌的態度,必定波及到經濟領域其他群眾的發展,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
2.政治新常態中矛盾的化解兩難性
政府新常態中的矛盾主要以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沖突為表現形式。法治化進程不斷推進與政治文明社會氛圍的營造,公民對利益訴求的內容呈現多樣化,利益訴求的方式也表現為多元化。公民利益表達的完善雖然在一定程序上是“人權”理念的實踐成果,但是當其面臨政治新常態下的社會矛盾時,卻成為矛盾化解的阻力。因為政策制定者往往從自身制定目的出發,而公民則立足于自身利益的維護。兩者矛盾在這一環境下,陷入難以調和的兩難境地。
3.社會新常態中矛盾的擴張連帶性
人民群眾是社會的重要主體。法治社會是社會新常態預期達到的理想的社會狀態,而人民群眾在社會中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生活中的矛盾一旦發生,人民群眾作為矛盾的集中體,很容易將個體的矛盾經過社會競爭的激化、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演化成整體性的社會沖突。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矛盾,根源于整個社會尚未形成利益共同體,個體沖突或者少數人沖突觸及眾多人權益時,就擴張成全局性的矛盾。
二、新經驗:“楓橋經驗”的理論內涵及實踐價值
(一)“楓橋經驗”的理論內涵
“楓橋經驗”是實踐積累出的精神產品,它因時代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內涵。而縱觀“楓橋經驗”的演進與發展過程,楓橋經驗的內涵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時期:
第一,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改造“四類分子”時期。這一時期的“楓橋經驗”是堅持“依靠和發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社會矛盾就地解決的理念由此誕生,同時這經驗也成為了政治斗爭與社會改造戰線的鮮明旗幟。
第二,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社會治安綜合管理時期。這一時期的“楓橋經驗”內涵增加了“四前工作機制”、“黨政合作”的工作格局等成功經驗,為社會治安的管理樹立了地方特色的典范。
第三,21世紀后至今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時期。在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日益激增的社會矛盾,“楓橋經驗”與時俱進,在秉承著“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上,創新了新時代的新經驗:依靠群眾法、矛盾化解五分法、分工分塊、聯動治理等,對社會穩定起到重要的調和作用。
從“楓橋經驗”不同的時代內涵中看,其不僅是浙江經驗與浙江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在浙江的生動投影。雖然內涵在不停地變更與擴充,但是其背后透露的精髓卻始終如一,即定紛止爭的制度的集合,其主體是政府與民眾的聯合,其方法是預防與調和的結合,其本質是和諧與以人為本的融合。
(二)“楓橋經驗”在社會矛盾多元解決機制中的實踐價值
1.核心價值之依靠群眾、立足預防
楓橋鎮堅持“以人為本”的信念,將社會矛盾的解決落實在人民群眾這一主體上。通過緊緊發動與依靠人民群眾,引導群眾矛盾就地解決、自我解決,實現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如在2010年,楓橋鎮矛盾發生約2000起,化解矛盾糾紛1850起,調處率達到90%,其中就地化解糾紛高達75%。
2.重要價值之調解優先、多元調解
楓橋鎮強調矛盾糾紛調解優先,多元調解的理念是有效解決社會矛盾的重要價值。首先,在實踐中,楓橋鎮主張矛盾糾紛先調解后裁判。將大量的矛盾糾紛用調解的方式進行過濾,使很多社會沖突能在未進入訴訟程序之前就已經圓滿結案。其次,楓橋鎮重視調解隊伍的建設。楓橋鎮建立了不同層次的調解組織,對調解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最后,楓橋鎮還實現了多元化的調解形式,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以及司法調解等多種調解手段融合并用,實現各調解程序之間的動態聯系,從而促進矛盾的緩解。
3.關鍵價值之黨政聯合、整合機制
“楓橋經驗”用其數十載的經驗指示眾人:社會矛盾的化解離開黨政聯合,離不開多方聯動。黨政聯合,意味著黨組織與政府的領導作用仍需堅持,在此基礎上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立,促進為人民服務黨組織的改革,實現黨政緊密聯系,互相合作是有效緩解沖突的基礎性環節。更重要的是,楓橋鎮還建構一整套良好的工作機制,確立了多元解決機制的工具性地位。楓橋鎮突出發揮個工作機制的作用,將矛盾預防機制、矛盾協調機制、矛盾規范機制整合規范,實現各機制有條不紊地運行。
三、新思路: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多元解決機制的多維化重塑
(一)宏觀:把握好機制外“主動”與“被動”的平衡關系
1.樹立服務型社會理念,協調機制外“主動”關系
“楓橋經驗”中必須借鑒的就是其“以人為本、服務于民”的工作信念。因此,將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將理念從曾經的防空型向服務型轉變,為社會矛盾的解決營造出服務型的大背景,無疑能夠激發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了機制外主動關系的穩定。
2.樹立法治化社會理念,制衡機制外“被動”關系
法律是治國之本。明確立法之重要性,是對社會矛盾解決的根本性前提。由于法律的強制性與權威性,也只有法律能夠為機制外“被動關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皸鳂蚪涷灐彪m然名義上只是依靠群眾的矛盾調處經驗,但其本質上反映的“以人為本”亦或是“調解優先”的理念無不體現出法治的思維。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通過營造全社會的法治理念,以制衡機制外的“被動關系”,從而為機制外兩大關系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搭建出多元解決機制得以運行的良好環境。
(二)中觀:處理好機制內“傳承”與機制“創新”的聯動關系
1.優化調解機制,實現不同機制內“傳承”
調解機制是“楓橋經驗”的核心內容,“調解優先”的理念是多元解決機制建構必須傳承的內容。在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以及司法調解等多元調解方式的基礎上,還應當將調解機制的視角投射到網絡這一平臺。信息的發達,科技的發展,網絡矛盾也日益不可調和。因此,建立網絡化調解機制,通過網絡平臺收集矛盾信息源、分析矛盾信息數據,為社會矛盾的調解提供有力的數據化說明,導致在短時間內就能對沖突的緩解制定出對癥有效的調解方案。
2.完善預防機制,實現機制內部的“創新”
良好的矛盾預防機制,是對傳統矛盾解決機制的“創新”。在多元解決機制的構建中,矛盾預防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制定一整套矛盾預防規范。預防規范的存在,能夠將矛盾預防的具體標準、具體舉措等以文字形式規范到位,從而使矛盾預防的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執法有據;其次,培訓矛盾預防的專業人員,以此提高矛盾預防機制中工作人員的執業水平;最后,落實具體矛盾排查工作。通過對社會矛盾的定期排查,使社會中隱形的矛盾能提前被發現,從而化解社會矛盾于無形之中。
(三)微觀:發揮好機制下“硬性”與機制“柔性”的互動關系
在微觀層面中,實現應對社會矛盾的機制下“硬性”約束與“柔性”需求的結合,實現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能夠更好地促進對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多元解決機制的重塑。一是發揮多元機制的“硬性”約束,就是要求社會矛盾的化解必須立足于符合公共利益的基本要求,任何違背公共利益的解決機制都不能存在于機制中。二是發揮機制“柔性”的作用,即貫徹“楓橋經驗”中“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原始理念,形成以黨委、政府、公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矛盾解決格局。在這個格局中,黨委發揮其領導作用,組織領導群眾參與多元矛盾解決的工作中;政府以服務于民為任務,對社會矛盾的具體工作負責到底;而公眾則成為多元矛盾解決機制中的中堅力量,“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形成群眾參與矛盾、解決矛盾的新的社會狀態。
[參考文獻]
[1]蔣國長,徐向群,施崢.新的歷史起點上“楓橋經驗”的時代內涵[J].公安學刊,2009(1).
[2]王學輝.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研究——基于過程與階段視角的分析[J].行政法學研究,2012(1).
[3]陳盛蘭.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綜合治理[J].福州黨校學報,2016(1).
[4]錢昌夫.“檢調對接”的理性思考[J].河北法學,2011(8).
[5]孫會巖.群眾路線與法治思維融合——基于“楓橋經驗”的探討[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4(1).
[6]邵茹花.當前基層社會矛盾調解處理創新[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