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袁 浩
近期,關于國慶黃金周的旅游消費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近日,多家旅行消費平臺相繼發布了國慶黃金周出行趨勢的報告。報告顯示,在出游主題方面,賞秋游、美食游、紅色游、戶外游、鄉村游、海島游、樂園游、蜜月游、郵輪游等較為熱門。參與國慶紀念活動、瞻仰革命圣地、游覽紀念館等紅色旅游將在國慶期間保持較高人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近年來,全國各地競相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提升全域旅游競爭力、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不斷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推出紅色文化活動,打響紅色旅游品牌,通過積極實施紅色品牌游發展戰略,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生態的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紅色旅游發展格局,把紅色旅游打造成為全域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不過,紅色旅游紅紅火火固然令人欣喜,但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同樣不容小覷。近些年,個別地方在開發紅色旅游的過程中,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口味,為了單純吸引眼球,不講正史講野史,不講高尚講庸俗,津津樂道于一些“坊間傳說”,甚至惡搞、侮辱革命先烈,篡改、扭曲革命史實,將紅色旅游低俗化、庸俗化、惡俗化,靠“標新立異”來換取旅游收入,使紅色旅游變了味、走了調,紅色旅游的效果大打折扣。這種所謂的“紅色旅游”,違背了“打紅旗、唱紅歌”的根本原則和初心本意,更失去了紅色旅游寓教于游的政治與文化功能。其所作所為,無疑是對紅色旅游的褻瀆。
紅色旅游產品的核心是紅色精神,故其與一般意義上的山水、古跡、人文游有著本質的區別,要講經濟效益固然可以,但更重要的是彰顯其文化內涵。面對國內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廣大的受眾市場,紅色旅游方興未艾。如何真正靠紅色立本,而非僅僅套上紅色的外衣,將紅色元素當作招牌和幌子,應當成為各地紅色景區開發建設首先要想清楚的問題。當務之急,各地須在明確自身條件和定位的基礎上,大力提高紅色旅游的質量。要堅決守住紅色旅游的精神邊界與政治底線,力戒紅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惡俗現象。在此基礎上,還要大力依托紅色資源,將紅色旅游與利用紅色資源相結合、與發揚紅色傳統相結合、與傳承紅色基因相結合,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紅色旅游新產品,不斷豐富紅色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著力提升紅色旅游的服務質量與游客體驗,讓發展的步伐越走越堅實。
當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全面開展。發展紅色旅游已不單單是為了振興老區經濟,更是一種責任與使命。紅色旅游只有永葆“紅色精神”,堅守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之根本,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游,讓所到游客身臨其境,切實感受革命歷史文化、深刻領略革命歷史精神、廣泛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為人們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進而推動形成全社會濃厚的“紅色氛圍”,凝聚和釋放出強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