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強,張小川,王彥堯
(1.長沙市公安局,湖南 長沙 410001) (2.湖南警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8) (3.衡陽縣公安局,湖南 衡陽 421000)
在犯罪專業化、智能化、流竄化的特征愈發明顯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將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偵查手段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偵查機關的案件偵辦水平,掌握對現代犯罪的控制能力。視頻偵查正是目前偵查破案中重要的偵查手段之一,它使偵查工作的力度和范圍增大,提升了偵查工作的效率,實現了及時、準確、有效地偵辦各類案件。但是,視頻監控探頭覆蓋不完全、存在拍攝死角等監控盲區問題制約了視頻偵查的開展,是視頻偵查工作應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盲區,是指視線不能到達的區域。一般意義上的視頻監控盲區,是指視頻監控視野未達到或未覆蓋的區域,包括未布設監控的成片區域、單個視頻監控的探測盲區以及數個視頻監控之間的視野未覆蓋區域。
廣義的視頻監控盲區還包括涉案目標在監控覆蓋區域出現,但由于監控設備故障、損壞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監控中無視頻信息,調取的視頻畫面不清晰而無法識別出準確的信息,工作不細致而漏過視頻中的涉案信息,圖像處理技術欠缺而無法從視頻中獲取有效信息等原因,出現視頻信息缺失或不能判讀出視頻有效信息等情形導致的事實上的監控盲區。本文以廣義的視頻監控盲區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探討。
1.解決視頻監控盲區是視頻偵查的重要任務之一。視頻偵查工作都是圍繞著監控視頻的內容所展開的,監控視頻內容中是否有涉案信息及視頻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視頻偵查工作的有效開展。監控盲區的出現使得偵查人員無法及時準確發現犯罪行為、獲取證據,從而影響偵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解決監控盲區問題是視頻偵查工作開展的必要基礎。
2.視頻監控盲區是現階段視頻偵查工作中必定存在的問題。現階段,要做到監控全覆蓋幾乎不可能,視頻監控的智能化、數據化難以達到較高的水平、高水平視頻偵查專業人員欠缺等因素使得視頻監控盲區成為了必然。
3.視頻監控盲區對視頻偵查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若案發地某個區域有視頻監控盲區,則會造成視頻信息的收集不全面,導致案情分析、證據提取過程中的信息缺失,影響偵查工作,如偵查人員對視頻中涉案人物特征的分析和抓取、對犯罪嫌疑人行動路線的判斷、對正在發生的犯罪行為和嫌疑人相關動作的及時掌握、準確辨別下一個監控點出現的人與上一個監控中出現的人是否相同等方面的影響。一些案發地段的視頻監控數量少,如果某個關鍵監控視頻中出現盲區,又缺乏其他措施補救,給偵查造成的后果就會更嚴重。
4.視頻監控盲區問題的解決需要其它偵查手段相輔助。視頻監控盲區問題不僅僅是通過增加監控布點、加強設備管理就能夠完全解決的問題,往往還要綜合利用其他偵查手段、技術方法才能予以完全解決,才能消除監控盲區給視頻偵查帶來的負面影響。
1.視頻數量不足、布建不科學造成監控盲區和死角。近幾年,隨著各級政府對社會治安關注度的提升,我國各個城市都加大視頻監控的布設力度,但我國城市視頻監控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仍有明顯差距,視頻監控建設相對滯后。以每千人擁有的視頻監控數量作為指標,目前我國攝像頭布建密度最高的北京市每千人擁有攝像頭數量為59個,僅相當于英國平均水平的80%、美國平均水平的60%。我國二、三線城市攝像頭覆蓋率更低。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二線城市的攝像頭數量為5—10萬個;三線城市則在5萬個以下,二、三線城市的攝像頭密度遠遠低于每千人10個的標準。[1]而且,相比城市,城郊結合部、農村地區的監控覆蓋率更是低下,特別是農村的主要路口、路段多數未安裝攝像頭,有的地區甚至在幾十公里的范圍內沒有一個監控探頭的情況。
同時,一些地區在布建監控網點時,多為各自為陣的態勢,不同單位分頭建設各自的監控系統,而且往往缺乏科學考察論證,缺乏彼此協商溝通,造成網點建設各行其是,沒有全盤考慮、統籌規劃,沒有宏觀布局、整合優化,存在分布不均勻、重復建設等不合理的問題。例如,許多設備安置角度、高度、位置不合理,安裝工藝不規范,設備制式標準不兼容、不統一,網點分布不合理,造成監控系統沒有無縫對接網絡、不同程度存在監控盲區或死角、資源浪費、有效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2.監控設備質量不佳、技術含量低,或設備故障多、老化嚴重、維護不到位,造成監控不好用、不能用。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設備科技含量不高、質量欠佳,視頻監控圖像模糊、畫面識別度低,圖像利用價值小,不能形成偵查所需的有效信息,從而形成盲區。例如:有的監控只錄像,不存儲信息;有的分辨率過低,尤其是夜間清晰度不高;有的在攝影、攝像的過程中對光的運用不合理或者曝光不正確造成圖像模糊;有的在拍攝過程中,成像系統的像差、變形、寬帶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圖像失真;有的是成像系統與物體之間由于相對運動產生的圖像模糊;有的是攝像頭焦距調節不到位引起的圖像模糊;有的是攝影鏡頭光圈過大產生的散焦模糊以及圖像系統失真存在的干擾,等等。[2]
另外,一些地區視頻監控的管理機制存在“重建設、輕維護”的問題,監控設備的故障、老化、損壞沒有得到及時發現和維護維修,使得許多監控設備無法正常工作,導致監控盲區的出現。
3.環境因素導致的監控盲區。監控設備拍攝對天氣、背景的要求比較高,許多環境因素對視頻監控正常工作影響巨大,會造成監控成像質量下降或成像失敗。
(1)環境遮蔽、鏡頭污損。如樹木、房屋、蟲鳥筑窩、垃圾袋覆蓋等靜止物體對監控鏡頭的阻擋,汽車行駛、人員走動等動態物體對監控視線的阻擋,以及油煙、灰塵、污水對鏡頭的污損。
(2)拍攝環境光線過亮或過暗。監控設備大多設置在外部環境中,自然光的強弱對監控畫面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影響,如光線過強容易出現畫面曝光,光線過弱容易導致畫面模糊不清晰。
(3)霧霾、高溫、暴雨、極寒、暴雪等惡劣天氣使圖像質量下降,如機罩及鏡頭因結露凝霜而使圖像模糊,暴風造成鏡頭抖動而使圖像晃動,噪聲干擾也會影響到圖像的清晰度。
(4)交通事故、火災、洪水等各種意外事件和惡劣天氣等不可抗因素造成設備損壞。
4.采集視頻信息失敗、失誤等人為原因,造成事實上的監控盲區出現。
(1)案情分析確定的偵查范圍或案發時間有誤,造成偵查人員沒有去采集涉案區域、涉案時間段的監控視頻。
(2)工作不扎實,漏掉了計劃采集范圍內的某些監控視頻;工作不及時,造成提取視頻時存儲硬盤內案發時段的視頻資料被覆蓋,有效信息已湮滅。
(3)一些偵查人員缺乏專業技術手段和工具,不能有效地處理質量較差的圖像,沒能研判出視頻中的涉案信息。
(4)偵查人員工作不細致,不認真查看視頻,甚至抱有僥幸心理,出現快進漏看的情況,錯失有價值的信息。
(5)嫌疑人故意遮蔽、破壞監控設備或者繞開監控區域作案。一些案件的嫌疑人因熟悉現場環境或者通過踩點發現現場有監控設備,作案時采取破壞監控設備、用物品遮擋鏡頭、繞開監控拍攝區域等方式避免自己的形象、行蹤被監控拍攝到,導致監控盲區。
(6)部分惡意破壞公物的行為導致監控設備受損而形成盲區。
1.依照監控盲區形成的主客觀因素劃分,可分為主觀盲區和客觀盲區。客觀盲區是目標在視頻監控范圍之外、監控鏡頭被遮擋或損壞等客觀原因產生的監控盲區。主觀盲區是一種非典型的盲區,是涉案目標在視頻監控范圍內,但由于偵查人員自身主觀方面失誤沒有采集到、發現到或缺乏專業技術沒能讀取出模糊圖像中的涉案內容而造成事實上的盲區。
2.依照監控圖像客觀體現劃分,可分為監控視野局限產生的盲區和監控圖像質量低下而無法識別產生的盲區。前者是目標在監控設備探測范圍外或雖然在監控范圍內但被物體遮擋而產生的盲區;后者是監控圖像模糊、圖像光線太暗、目標距離太遠、圖像分辨率太低等因素而無法識別目標造成的盲區。
3.依照盲區產生的主體因素劃分,可分為監控本身原因造成的盲區和外界因素造成的盲區。前者如槍機探頭本身存在監控死角,鏡頭清晰度與攝像機不匹配而造成畫質不清晰,監控探頭內傳感器的工藝不佳造成不能清晰成像,傳輸信號介質和設備不佳導致圖像不清晰等設備因素導致的盲區。后者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盲區。自然因素如高溫、極寒、暴風雨等環境因素及物體遮擋等原因造成設備損壞、視頻成像質量下降或探頭被遮擋而形成的盲區。人為因素如嫌疑人采取反偵查伎倆故意遮蔽、破壞監控鏡頭或繞開監控區域作案,他人故意破壞設備導致無法正常工作而形成的盲區。
1.加大公共視頻監控建設的投入,做好建設的規劃設計,重視監控個數與質量并重,結合各地區的不同情況整合分配資源,盡量做到區域全覆蓋、不重復建設、資源優化。我國當前監控設備除了政府建設的“天網”系統和道路交通監控系統之外,許多單位和個人也安裝了監控,利用好小區、銀行、店鋪、醫院、公共交通系統等社會監控系統,可以有效地補充公共監控設備不足的問題。因此,針對各種不同的案發場所,特別是商鋪較多的公共場所,要細致尋找訪問現場附近各種視頻監控,以充分利用社會監控資源,為偵查工作提供便利。[3]
居民小區、單位也要重視技防、安防建設,投入資金搞好內部視頻監控的布建。公安機關在做好對公共視頻監控建設管理的同時,還應加強對社會視頻監控布建的管理和指導,爭取通過立法在法律法規層面規定單位、個人建設非私密場合的視頻監控應事前向公安機關備案登記,并在公安機關的指導下按一定的標準和規范進行建設,力爭將各種視頻資源接入公安視頻共享平臺,以實現其與公共視頻監控資源的整合優化,保證公安機關對社會視頻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和狀況掌握。另外,對社會視頻監控的后期日常使用也要加強管理、指導和督查,做到統籌安排、科學布建,設備兼容、資源整合,有效管理、高效利用。
2.要重視對農村、郊區的治安復雜地段監控設備的合理投入。從各地區實際情況來看,廣大農村和城郊結合地帶往往缺少監控設備,或設備老舊,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對城郊地區、偏遠地區的監控數量,做到“城市無死角,農村多建設,重點區域全覆蓋”。
3.對監控網絡布建進行科學規劃。監控設備不僅要多,更重要的是監控的科學合理布設和設備的質量保證。要處理好監控與環境的關系、監控數量與質量的關系、高清鏡頭與普通鏡頭的配置關系,避免因監控位置擺放不合理而出現監控視野重復的資源浪費現象和監控之間存在的盲區問題。
因此,偵查部門要詳細調研總結辦案中獲取的情況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將案件多發地段、重點部位、復雜場所等急需布控的地點和視頻偵查中對監控的具體需求主動反饋給監控建設單位,提出安裝地段、位置、設備性能、安裝工藝的具體建議,以實現后期監控的有效使用。例如:攝像頭點位要科學分布,交通要道、車站、商場、酒店、銀行、停車場等重點地段增加監控數量,做到全覆蓋、無死角;每個探頭安裝的角度、高度、工藝要合理;某些地段的監控探頭要隱蔽布設,防止被發現、破壞;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監控攝像頭安裝應與地絕緣隔離;監控安裝位置選擇要恰當,以避免拍攝角度逆光;在滿足監視目標視場范圍要求的條件下,室內離地不宜低于2.5m,室外離地不宜低于3.5m;監控攝像頭及其配套裝置,如鏡頭、攝像機防護罩、支架、雨刷等,安裝應牢固,運轉應靈活,要注意防破壞,并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安裝全景式攝像機以消除死角現象;特殊地段采取安裝高清攝像頭和普通攝像頭的合理搭配。通過諸如此類措施來消除監控盲區,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有效利用。
隨著技術和用戶業務需求的發展,視頻監控系統要從增加數量向提高科技含量、加強后期管理、提高網絡化共享水平轉變,實現“靈活使用、資源共享、信息挖掘、支持實戰”。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應盡可能選擇品牌廠商技術含量高、智能化水平高的產品,充分應用視頻監控領域出現的智能化、網絡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如視頻兼容、電子標注、虛擬卡口、智能攝像機、高清攝像機、低照度、智能前段分析、智能運維、網絡攝像機、自動發現、設備自動巡檢、客戶端自動升級、視頻業務QOS、自動聚焦探頭、人臉識別檢測等技術,大力提高視頻監控的應用水平,最大程度減少監控盲區的出現。[4]
1.健全分層分級的管理機制。針對不同場所、不同所有權人、不同單位建設的數目龐大的公共監控設備,各級政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理順管理機制,明確管理責任主體,確保責任到位,設備能得到有效的管理維護。對工作中發現的監控設備故障問題,要做到及時維護和更換。同時,加大愛護監控設備的宣傳力度,對故意破壞公共監控設備的行為依法進行嚴厲處罰。
針對一些小區、單位等獨立管理的監控系統,由于管理人員對系統不熟悉而存在視頻無法調出或被無意刪除的現象,應當采取“中央與區域相連接,區域與區域相連接”的策略,對于這些相對獨立的監控系統,需要對其建立信息收集系統,實現雙重備份的管理模式,以防監控信息丟失。有些地區由于城市建設使得線路被損毀,偵查人員無法調取視頻資料。針對此類問題,應該對重點區域進行保護,盡量避免監控設備的損壞。[5]
2.從技術層面做好視頻監控系統的選購安裝、維修維護。視頻監控系統主要由鏡頭、攝像機、視頻BNC接頭、視頻電纜傳輸、視頻服務器和硬盤錄像機、圖像壓縮器、監視器等構成。硬件的每一個部分的損壞和缺陷都會影響視頻圖像的清晰度,具體影響因素有:光源環境、鏡頭、高感光元件、芯片處理能力、圖像傳輸、顯示端匹配問題等。因此,設備在選購、安裝、維護、維修時要從各部分設備的質量、匹配度、安裝工藝、所處環境的情況分析考慮,及時找出問題的癥結,對設備進行綜合評測、調試、維修,以提高視頻圖像質量。
監控系統龐大,監控點多,在設備的檢測及處理方面,還可引入智能化新技術,降低維護難度。如目前市面上出現的視頻質量診斷系統,能夠對視頻圖像出現的模糊、噪聲、亮度異常和視頻丟失等低質視頻以及常見攝像機故障問題進行實時診斷,并自動生成檢測報告,提供及時且精準的維護信息,很好地解決了設備維護的問題。[6]
1.充分做好視頻偵查的前期基礎工作,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對轄區內的各類固定視頻監控資源進行掌握,制作詳細的轄區視頻資源點位圖表,并常備常新,及時增補新增視頻的資源信息。
2.案發后及時采集現場附近監控視頻。由于一些監控視頻的硬盤小,儲存時間較短,因此要根據案情分析對案發時間的判斷情況,在第一時間迅速開展視頻數據查詢和采集工作。為了避免分析失誤,采集的時段還可以盡可能延長,以確保數據不遺漏。
3.全面搜集案發現場及附近的監控視頻。在已掌握的監控資源圖表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實地觀察、調查訪問的結果,在劃定的工作區域內采取以中心現場向四周輻射、分片分段、沿著特定路線等方式全面查詢搜集涉案區域的視頻監控數據,特別是發現圖表中沒有掌握的視頻資源,如案發現場時空內途經車輛行車記錄儀,路人手機抓拍、無人機、執法記錄儀等社會視頻、移動視頻設備或近期新增監控設備,[7]確保萬無一失,不放過每一個案件線索。
同時,要深入分析案情,準確把握犯罪嫌疑人的涉案區域、案發時間。特別是針對嫌疑人作案時規避監控、破壞監控等反偵查行為,需關注嫌疑人容易忽略和難以全面實施反偵查行為的關聯現場、外圍現場的監控視頻,如犯罪嫌疑人來去道路上的視頻數據、案前踩點活動場所的視頻數據、案后活動涉及場所的視頻數據、系列案件相關的視頻數據、涉案人員日常相關活動場所甚至與作案無關的視頻數據等進行采集查詢,注意避免遺漏那些可能留存涉案信息的視頻監控數據。[8]
1.在搜集了發案現場周圍及涉案區域的監控視頻資料后,偵查人員要對其進行及時觀看,確定案發時間、嫌疑目標特征、來去現場路線等信息,實施視頻追蹤。這項工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時間緊、工作量大,對偵查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身體條件要求很高,容易因人為因素產生疲勞、懈怠而錯過關鍵信息。因此,采用科技新成果,對海量視頻數據實施快速檢索、處理、研判,利用視頻智能數據平臺實現電腦自動識別、以圖搜圖、以特征搜圖,能夠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失誤率。
2.針對工作中獲取的圖像可能存在模糊不清或顏色變形而難以識別的情況,可以根據圖像質量差的原因,采取各種圖像處理工具如photoshop、圖像模糊處理系統等予以技術處理,識別有效信息。
(1)采用圖像去噪技術,包括單幀處理以及序列圖像處理。
(2)采用圖像去霧技術。主要針對霧霾等惡劣天氣下圖像可見度低的問題進行處理。
(3)采用圖像復原技術。適用于離焦、運動等原因造成的模糊圖像處理。
(4)采用超分辨率重建技術。主要是對多幅圖像中所蘊含的信息進行融合,在提高圖像分辨率的同時,改善圖像采集的質量。
(5)采用對比度增強技術。主要是針對低對比度圖像的清晰化處理,包括直方圖、灰度變換以及Retinex算法等。[9]
視頻監控盲區不是僅僅通過改善設備環境等外部條件就能解決的,還需根據視頻監控盲區的特征,采取技術處理與其他偵查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加以解決。
1.利用時空、視頻軌跡分析嫌疑人在盲區內外的活動軌跡和特征。時間和地點是視頻偵查中最為關鍵的兩個條件,偵查中發現視頻監控有盲區,不能確定嫌疑人的有效信息,則可以通過已有視頻中確定的涉案目標出現時間和來去路線,判斷涉案目標出現在此視頻中前后的臨界時間、方位、地點,發現其人身物品特征及使用通訊工具、使用銀行卡、住宿、上網、乘坐出租車或駕車、購物等行為,結合GPS軌跡追蹤、通訊信號定位、信息查詢比對、調查訪問、摸底排隊等其他偵查手段、線索去分析其在盲區中的活動蹤跡,查證其相關信息。還可以采用擴面順查、擴面回查、點線面串聯等方法跳出監控盲區,擴大視頻圖像信息搜集的來源和范圍,在更大的區域去尋找新的視頻監控資料,力圖重新發現涉案目標的影像。[10]
2.分析嫌疑人的心理活動和反偵查行為。從嫌疑人反偵查行為分析其動機和目的及其與案件的關系。犯罪嫌疑人為了掩蓋犯罪事實,避開監控,常采取故意破壞監控、遮擋監控、繞開監控等反偵查手段。嫌疑人在破壞監控、遮擋監控時,往往會顧此失彼,在設備上留下指紋、工痕等痕證,或在近距離接觸設備時被鏡頭抓拍,留下影像。同時,這些反偵查行為常可以反映出嫌疑人對現場環境較為熟悉以及有預謀有準備的過程。由此,可以判斷嫌疑人可能在案發前到現場附近踩過點,并以案發時間點為基準收集案發前后現場周邊的監控視頻,進行查看分析、擴面順查回查。如果判斷到嫌疑人有在現場附近工作和生活的經歷或有對現場進行了解的條件,則可以結合這些經歷和條件信息,開展摸底排查。[11]
3.開展偵查實驗。可以采用偵查實驗來解決視頻畫面模糊的問題,將出現在畫面中的人或物體通過偵查實驗將模擬人、物體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和相同環境下進行反復對比,確認其細節特征。
4.校對監控時間。由于調取的各個監控系統中的監控設備記錄時間有可能出現偏差,各個監控探頭的時間偏差可能達到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錯誤的時間會導致錯誤的信息,據此偵查人員可能錯誤地認為監控視野內沒有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導致監控盲區的出現。因此,需要偵查人員對區域監控探頭有充分的了解,全面掌握每個監控的特性,發現問題的源頭,從而準確校對監控探頭中的時間,及時溝通匯報相關信息,有效地減少監控盲區。[12]
5.利用現場其他物體獲取信息。對于因環境遮蔽及監控視野局限而導致的監控盲區,可以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如監控附近的玻璃、鏡面反射出的影像,監控中反映出視野外的物體影子等,從側面獲知的偵查信息點著手,擴大監控視野,減少監控盲區。
隨著公共安全領域視頻監控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日常維護工作逐漸完善,結合偵查技術方法的創新應用,偵查信息化的深度推動,偵查監控盲區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小,視頻偵查在偵查破案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并與其他科技手段一道,成為包括零口供案件在內的各類疑難案件偵辦的重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