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婷/文
藝術品作為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分享著人們在不同空間、時間對真善美的認識和理解,對促進國家地區間的文明對話具有重要意義。和平時期,把本國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文化藝術品送到他國進行展示,是雙多邊友好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戰爭時期,對敵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品進行劫掠和踐踏,是打擊敵方勢力的重要手段。如今因武裝沖突中對文化財產的破壞行為使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被徹底摧毀、不可逆地打擊民族自尊心,已經被《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和習慣法所禁用。
藝術品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展示時,所有權始終屬于借出國國家或者相關法人、自然人,借入國國家及其法人、自然人擁有管理使用權。很多歷史悠久的發展中國家或者不發達國家的重要文化藝術品曾在歷次戰爭中被劫掠或者流失,這些藝術品的所有權通過時效取得、公開拍賣、善意第三人買受或者贈與等方式,在法律上已經不再屬于來源國,而是轉移到了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藝術品買入國。在藝術品跨境借展的實踐中,常能發現在某國正在進行的藝術品展覽,可能就是借入展覽國歷史上創造的經典藝術品,但依照現有的法律和事實,這些藝術品早已被他國國家或者相關法人、自然人擁有,成為其他國家文化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借入展覽國的相關法人或自然人有展出藝術品的所有權充分證明,能否對正在展出的藝術品提出留置請求?這就關系到藝術品跨境借展協議的約定,對于借出國而言,當然要進行積極抗辯,但關鍵是藝術品在借入國,如何通過有效方式取回展品,就是一個問題。如果借入展覽國允許對此類藝術品進行留置扣押,那么勢必會影響未來的藝術品的跨境借展活動,并且會影響借入國與借出國的兩國關系。實踐中,為了保障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正常進行,絕大多數國家會通過司法扣押豁免的方式,確保借展藝術品的正常出入。本世紀初,在美國發生的馬列維奇作品跨境借展糾紛案就很好的解讀了美國藝術品跨境借展中存在的問題。
馬 列 維 奇(Kazimir Malewicz,1878-1935)是20世紀上半葉的俄國畫家,屬于幾何抽象主義畫派的先驅人物。[2]1927 年,他把自己創作的100 多件作品帶到德國柏林展覽。同年6 月,因某些事情,他被緊急召回列寧格勒。當時他預計很快就能返回德國,就把這些作品委托給德國的幾個朋友繼續展覽。同年9 月,展覽結束,他還沒有返回柏林,就由他的德國朋友多爾納(Dorner)博士替他保管這些作品。1935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時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拜訪多爾納博士說服他把馬列維奇的部分作品運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跨境借展。同年5 月,馬列維奇去世。由于馬列維奇的作品不適合在俄羅斯和德國展覽,1937 年,多爾納博士逃離納粹德國時,就把這些作品交給哈林(H?ring)先生保管。哈林先生在柏林一直呆到1943 年大轟炸階段。為了安全起見,他把馬列維奇的作品轉移到他的家鄉比伯拉赫(Biberach)。1951 年到1956 年間,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的時任館長桑德伯格(Sandberg)想說服哈林先生將馬列維奇的作品送到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進行修復和展覽。但哈林先生一直拒絕,并一再強調他只是作品的監護人,只負責保管,無權將這些作品的所有權轉讓給任何人。1956 年,桑德伯格去探望病中的哈林先生,哈林先生再次解釋說他不是這些作品的所有人,不能出售任何作品。但桑德伯格一直懇切請求,哈林先生最終同意將這些作品借給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展覽。為此,桑德伯格起草了一份簡短的借展合同,規定了借展費用和時間,通過哈林先生的秘書交給哈林先生簽署。1956 年5 月8 日,秘書給的回復信中首次表示同意以12 萬德國馬克的價格出售馬列維奇的作品。桑德伯格欣然同意,并在1956 年6 月4 日的信函中問及因為哈林先生沒有作品所有權,在什么條件下他們才可以購買這些作品。1956 年6 月23 日,哈林先生的所謂“代表”在沒有哈林先生簽字的情況下給桑德伯格回信,明確說根據德國法律,馬列維奇作品的所有權已于1955 年轉移給了哈林先生,哈林先生有一份說明他對馬列維奇作品擁有所有權的“公證書”。由此,哈林先生有權將作品賣給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
在后來的糾紛中,馬列維奇的繼承人堅持認為這些往來文件對先前借展合同的修正都屬于明顯的欺詐,因為桑德伯格與哈林先生面對面談話時,哈林先生從沒說過馬列維奇先生計劃死后把這些作品轉讓給他。但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根據桑德伯格與哈林先生及其代表的往來信件,在1956 年11 月與哈林先生簽訂了借展協議,其中包含購買馬列維奇作品的條款規定。1958 年,依據所謂的哈林先生“授權”,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購買了馬列維奇的作品,但卻在博物館的年度報告中隱匿了收購馬列維奇作品的性質、藏品目錄,并且沒有進行此類收購慣常的宣傳活動。1958 年,哈林先生在德國去世。
1957 年11 月多爾納博士去世。他生前把從德國帶走的兩件馬列維奇作品捐贈給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布什雷辛格博物館(Busch-Reisinger Museum),并明確是為了“合法所有者的利益”進行借展。冷戰結束后,馬列維奇的繼承人花了好幾年時間尋找這些作品的下落,并且開始追討這些家族財產。后來,根據馬列維奇繼承人的請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返還了馬列維奇的一件作品,布什雷辛格博物館把兩件作品都返還了。
1996 年,馬列維奇的繼承人首次向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提出返還馬列維奇作品的請求。但在2001 年9月,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正式答復說收購馬列維奇作品的合同是有效的,并據此成為這些作品的所有權人。按照荷蘭民法典第3:105 條的規定,博物館通過取得時效獲得了馬列維奇作品的所有權。[3]此后,馬列維奇的作品繼續在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展覽。
2003 年,根據美國國務院多邊教育文化交流項目的安排,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把14 件馬列維奇作品借給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和休斯敦梅尼爾私人博物館(Menil Collection)展出。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要求這些作品在美國享有司法豁免權,但馬列維奇的繼承人提出了反對。2004 年4 月11 日,美國國務院認定借展的馬列維奇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且是基于國家利益進行的展覽,可以享有免于司法扣押的豁免權。但就在展覽結束前兩日,馬列維奇的繼承人在哥倫比亞特區法院對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提起訴訟,聲稱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在1956 年非法收購了這些作品。2004 年4月,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向地方法院提出駁回起訴的請求。2005 年3 月,地方法院駁回了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的請求。后來,博物館再次提交了補充證據,提請駁回訴訟請求。2007 年6 月,法院再次駁回了博物館的請求。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隨即在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提出了上訴。2008 年4 月,在上訴待決期內,馬列維奇繼承人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達成和解協議,博物館同意把5 件馬列維奇的作品交還繼承人,余下的作品繼續在荷蘭博物館展出,原告隨即同意不再提告。
1965 年頒布的《聯邦司法扣押豁免法》(Immunity from Seizure Act,以下簡稱 “IFSA”)在藝術品跨境借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旨在確保從國外借入美國博物館展覽的藝術品能夠免于司法扣押。根據該法,任何非營利性的博物館和其他參展商可以向國務院申請確定從國外借入的藝術品具有重要文化意義并且展覽符合國家利益。如果申請獲得批準,該藝術品就可以免于聯邦政府的司法扣押。這項規定促進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藝術品文化交流,保證臨時借展給美國的藝術品不會被沒收。上世紀末以來,英國、加拿大等國為了加強文化藝術交流,對從國外借入展覽的藝術品都規定了類似的司法扣押豁免制度。這項制度本身也使得藝術品真正的創造國和來源國能親眼觀摩到自身流失出去的藝術品,卻因為有跨境借展協議中的司法扣押豁免制度保護,無法訴諸留置等手段加以追回,成為永久的歷史傷痛。
1976 年頒布的《外國主權豁免法》(Foreign Sovereign Immunities Act,以 下 簡 稱“FSIA”)是 涉 及司法豁免制度的另一項重要規定。對外國主權國家或其政治分支機構、代表等在美國聯邦或州的法院享有的司法豁免權及其例外情況,在美國境內的訴訟程序、財產扣押和判決執行作了具體規定。外國主權國家如有下列情況之一,美國法院可以行使管轄權:①放棄豁免;②在美國從事商業活動;③沒收在美國的財產;④涉及在美國的不動產;⑤在美國發生的侵權行為。此外,對政府船舶行使留置權的海事請求,外國也不享有豁免。就“征用例外”而言,允許美國法院對外國國家違反國際法的財產權益問題行使管轄權。
本案中,馬列維奇繼承人引用了FSIA 中的“征用例外”規定,就是外國國家違反國際法且涉及的財產在美國境內并進行商業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征用。地方法院采納了這一說法,認為爭訟的馬列維奇的作品在美國境內,訴訟活動在美國提起,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的藝術品借展活動也屬于商業活動,符合適用“征用例外”的條件。就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館而言,鑒于美國法院在被劫掠藝術品方面的判例始終支持藝術品繼承人的權益,他也更愿意通過談判解決爭議,和解更能夠實現便宜互利的交易。
在馬列維奇作品借展糾紛案后,許多外國政府基于自身藝術品的安全考慮,停止了向美國文化機構的借展活動。為了保障正常充分的國際交流交往,美國國會修改了FSIA 第1605 條的規定,對藝術品借展等相關活動,外國人和承運人可享有在美國境內運輸借展工作的豁免。具體適用豁免的條件是藝術品所有者或保管人所在國與美國國家或其文化教育機構之間存在把藝術品進口到美國交流借展的協議,美國國務院確定此類藝術品具有文化意義且借展活動符合國家利益。但是不能豁免的情況是納粹時代的劫掠和1900 年之后的強制性沒收。[4]2011 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瑪麗·布羅根藝術和科學博物館臨時從意大利米蘭博物館借來一幅16 世紀的畫進行展覽。米蘭博物館1988 年收購的這幅畫,但當時并沒有仔細核查其來源。就在這幅畫抵達佛羅里達州準備進行展覽時,突然有人聲稱對這幅畫享有所有權,并成功獲得法院禁令迫使借展的博物館扣留了這幅畫,沒有按約定時間返還米蘭博物館。據說這幅畫是二戰時從這個猶太人家里偷走的,博物館必須要保存這幅畫到美國法院裁決完爭端后。
2016 年12 月,美國通過《外國文化交流管轄豁 免 澄 清 法》(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Jurisdictional Immunity Clarification Act, 以 下 簡 稱“FCEJIC”) 對FSIA 進行了修訂,澄清進口到美國進行臨時展覽的藝術品并非商業活動,因此不能被扣押。
為了預防藝術品跨境借展中產生糾紛,對于借出國而言,首要是有一整套確定藝術品跨境借展的科學系統標準。很多地區和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有特定的專家委員會,通過其專業審核來確定能夠跨境借展的藝術品范圍、時間和進行跨境借展機構的資質能力。例如美國路易斯安娜州博物館理事會(The Louisiana State Museum Board)就明確規定,從路易斯安娜州立博物館借出藏品給公共或私人機構,必須有具體的公益目的,借期不超過三年,續展期限由理事會另行決定。[5]所有的借出手續都要通過博物館館長提交給州立博物館館長委員會的批準委員會審核,由其進行借出藏品和借展目的的審查,以便使藏品能夠真正實現展覽要求的目的。同時嚴格審查借入機構的職業資質和標準能力,借入組織是否有能力保管這些藏品。所有借出請求都必須以書面形式作出,并且簽署責任書。如果理事會認為借出藏品并不能實現藏品的最大價值或者博物館的最大利益時,理事會有權拒絕借出請求。所有館藏品的借出都必須由借入者以博物館或者具有資質的保險公司擔保,在藏品轉移之前提供合適的保險。在保管方面,特別規定借出藏品在沒有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館書面允許的情況下,不能以任何方式進行清洗、修理、修改或者更改。如果借出藏品被損害或者盜竊,一定要即刻通知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館。未經博物館的授權,博物館的借出藏品不能借給第三方或者轉移借出地點。完整的借出協議一定要由借入者或其代表人簽字。如果借入者在借期到期之前提前移除借出藏品,應當立即返還路易斯安娜州博物館。在運輸和包裝方面,要求借出藏品要根據博物館登記處的規定準備運輸。除非雙方另有規定,否則藏品應以同樣方式退回博物館。費用方面,除非雙方另有約定,否則與借展有關的所有費用都由借展人承擔。在宣傳方面,任何對藏品的復制(包括照片復制)許可都必須獲得博物館的同意。此外,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館委員會還要審核向州議會大廈、州長官邸和其他官方辦公場所提供州博物館藏品借用的請求。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文化娛樂和旅游局局長、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等人員的借用藏品請求,都需要符合任期內、放置在公共場所內等要求。
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等地博物館也都有類似規定。充分考量借展藏品的估值、保險、賠償、糾紛解決方式等問題并簽訂書面協議,能最大程度地保護借展藏品,并在出現糾紛時盡可能及時解決,以免引起其他爭端。
文化藝術品作為國家地區的軟實力象征,其跨境借展活動是國家地區間的重要文化交流形式。只有從保護文化藝術品最大價值的角度出發,才能合理確定借展藝術品范圍、借展方式以及損害賠償糾紛解決等問題。我國作為文化藝術品資源大國,在國際藝術品跨境借展領域處于重要地位。對借展標準審核、過程監督、責任追究、糾紛解決等方面可以發揮更多的國際區際合作優勢,倡導制定更為完善的標準體系,使中國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See Malewicz v. City of Amsterdam, 362 F. Supp. 2d 298, on the website: https://www.courtlistener.com/opinion/2453774/malewicz-v-city-of-amsterdam/, visited on July 5, 2019.
[2]俄國畫家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至上主義藝術奠基人,幾何形抽象美術的先驅者,曾參與起草俄國未來主義藝術家宣言。
[3]See Dutch Civil Law,Article 3:105 Acquisition by a possessor through an acquisitive prescription, on the website: http://www.dutchcivillaw.com/civilcodebook033.htm, visited on July 5, 2019.
[4]See Section 1605. General exceptions to the jurisdictional immunity of a foreign state, on the website: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28/1605, visited on July 5, 2019.
[5] See Title 25. Cultural Resources of Louisiana Administrative Code, on the website: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louisiana-administrative-code-title-25-cultural-resources/oclc/37522858, visited on July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