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無論是對于終于拿下600億票房的中國電影,還是正處于深度盤整的中國電視劇而言,他們可能從未料想過,從《戰狼2》到《人民的名義》到《紅海行動》,這些根正苗紅的主旋律會成為他們的鼎力助手。當然,他們這么想也并不為過,尤其是電視劇領域,因為在過往的重大節慶節點扎堆上映的主旋律電視劇,既占據了黃金時段,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收視率。然而時過境遷,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電視收視率持續低迷,如今能夠挽救收視率的電視劇題材,恰恰是曾不被他們“待見”的主旋律,這的確充滿了反諷意味。
在過往的主旋律電視劇作品中,如果說《人民的名義》這一類反腐、涉案類型的主旋律,有世紀之交《黑冰》《黑洞》《征服》等經過市場檢驗的成功經驗加持;那么但凡涉及到長河式、個人成長式的題材,都會要么陷入苦情、要么冗長說教,鮮有收視和口碑受到雙重認可的精品佳作。隨著《大江大河》的出現,這一類型枷鎖終于被打破,而且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在2019年,不僅將有相近類型的《面朝大海》《都是一家人》《新一年又一年》,還將有《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第一次的離別》等完全由民間投資的,涉及少數民族現實題材的電視劇相繼登上熒幕,這其中蘊含著多重時代意義。如果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能夠實現類型突破,對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文化安全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其長期價值將遠不是廣電領域所能涵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一般印象中主旋律影視劇都是國家意志的產物,正午陽光、博納、騰訊影業等一系列民營影視公司,開始不斷深度參與到主旋律影視劇的生產和傳播,主旋律影視劇在近2年來更是獲得了以視頻網站為依托的互聯網縱深傳播渠道,無疑這些都是積極的信號。
類型化的主旋律,正在成為“新主流”,并且還會更加主流,這背后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既能弘揚主旋律,又能傳播正能量,也就是同時處理好主流價值、藝術表達和受眾趣味的多重平衡,這樣的“新主流”能否持續涌現,不僅深刻地考驗著一個國家文化娛樂工業的綜合集成能力,對于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主流價值,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文化戰略價值。這也是在未來,當我們再回望從改革開放40周年到建國70周年等,一系列重要時間節點慶祝活動時的最大收獲。現實題材的主旋律,正在通過類型化的持續落地,不斷贏得市場和口碑的雙重成功。無疑,我國的文化產業正在踩上這一歷史節點,跨越這一歷史門檻之后,將迎來更為廣闊的施展天地。▲
(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