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派、特約記者 吳云 陶短房 ●本報記者 李司坤 ●青木 任重
“不管加方怎么說,中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這一事件從一開始加方就犯了嚴重錯誤。這絕對不是一起普通的司法案件,而是嚴重的政治事件。”2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這樣強調。在此之前,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發表聲明稱,他前兩天關于“孟晚舟有強有力的抗辯理由反對被引渡”的一番話是“失言”了,他在此問題上的“準確立場”并非如此。“失言”意味著說錯了嗎?“政客說實話即失言。”加拿大《多倫多星報》24日的文章一針見血地評論道,孟晚舟案“從頭到尾都被政治浸透”,
麥家廉只是說了“不該說的”真話。加拿大政府官員的混亂表態,再次給該國所謂的“遵循法律”“堅持正義”打上了巨大的問號。
加總理否認考慮撤換大使
“我失言了。”當地時間24日下午,麥家廉發表聲明,對其就孟晚舟法律訴訟的言論引發“混亂”表示“遺憾”,稱這些言論不能準確反映他在此問題上的立場,“正如加拿大政府一貫表明的,此案過程中沒有政治參與”。他同時說:“作為駐華大使,我在引渡程序中不對任何觀點進行評價,也不在做決定時發揮任何作用。”
德國新聞電視臺25日說,麥家廉做出上述澄清,顯然是受加拿大國內反對勢力巨大壓力的結果。本周二,麥家廉在與華文媒體見面時說,孟晚舟有“極好”且“強有力”的抗辯理由反對美國的引渡要求,并說如果她被引渡至美國,“這不是一個令人高興的結果”。加拿大廣播公司24日說,這番話令加政府此前有關孟晚舟案的一貫言論備受沖擊。加拿大一直堅稱,其應美國引渡要求在溫哥華機場扣留孟晚舟“只是遵循法律”。
加拿大反對黨保守黨要求該國總理特魯多解雇麥家廉,不過加《環球郵報》24日稱,目前沒有跡象表明特魯多會這么做。在麥家廉24日發表“澄清聲明”前幾個小時,特魯多對記者表示,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讓被拘留在中國的加拿大人康明凱和斯帕弗回家,撤換麥家廉“不會幫助他們早一天獲釋”。
針對麥家廉稱其“失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5日表示,不管加方怎么說,中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并重申:“我們希望加方能夠認清這一事件的本質,不要做火中取栗的事情。”
麥家廉曾擔任加拿大國防部長、退伍軍人事務部長等職務,在特魯多內閣擔任過移民部長。2017年,他被任命為加拿大駐華大使。《環球郵報》說,他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推動中加達成自貿協定。去年,他的一番言論也曾在加拿大引發爭議。當時他說,跟如今的美國相比,加拿大在環境、全球化等政策領域與中國有更多共同之處。
“政客說實話即失言”
《環球郵報》24日稱,如果麥家廉是“意外地”說錯了話,那么可以彌補,特魯多或者加拿大政府其他官員可以出面否認或澄清這些言論。但實際情況是,截至目前他們沒有這么做。這是一種“危險混亂”的信號,可以令外界懷疑加拿大“堅持正義的誠意”。有分析認為,麥家廉的言論撼動了加拿大司法獨立的聲譽。
麥家廉真的是“失言”嗎?加拿大通訊社24日報道他本周二的言論時,用了“坦率”一詞。香港《南華早報》25日認為,他的表態或許是加拿大想與中國緩和關系的一種試探,或者就是在表達個人觀點。有網民在加媒網站下留言稱,無法相信長達40分鐘的發言是失言。
“失言只不過是講了有關中國與華為的真話。”加拿大《多倫多星報》24日發表社論認為,麥家廉的言論是“金斯利失言”。這是美國記者金斯利定義的一個概念:政客說實話即失言。文章認為,孟晚舟案“從頭到尾都被政治浸透”,任何人都不該因麥家廉的這番真話而感到受沖擊,畢竟,孟晚舟案是在一個“確定的政治環境”中發生的。美國指控這位華為高管“掩蓋其公司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這本身就是“可論證的政治指控”。另外,這也是發生于中美在貿易、網絡等領域中進行競爭的背景下的事件。“麥家廉只不過是說了顯而易見、但不該說的實話。”文章稱。
“麥家廉失言與否另當別論,我想強調的是,他此前說的話是事實,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25日對《環球時報》說,然而由于麥家廉具有“官方身份”,在反對黨與輿論的重壓之下,他只能返回政府立場。但這恰恰說明,加政府的立場同事實與法理是對立的,它行事的依據是政治與盟友。
《環球郵報》24日援引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江雨的話說,麥家廉的言論至少說明,即使是在加拿大政府內部,也有人認為孟晚舟案有政治因素。加拿大駐華大使并非是近日來首個發表爭議言論的加拿大高官。21日,加拿大駐美國大使麥克諾頓抱怨說,“美國人以美國法律對付孟晚舟,受罰的卻是加拿大人”。有分析稱,他們的發言或許是加拿大政府向法院傳遞的某種“愿望”。
從引渡程序本身出發,加拿大《麥克林雜志》24日稱,盡管特魯多一再強調法院與法官的關鍵作用,然而事實上,在加拿大引渡案件中最后做決定的是聯邦政府司法部長。該國引渡問題專家和律師溫斯坦表示,司法部長的決定“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政治性的”。當然他會考慮諸多因素,比如引渡是否會讓加拿大人的良心受到沖擊,或者引渡決定是否是不公正的、被迫的。
中加關系遭遇的“又一個挫折”
對于麥家廉此前的“坦率”言論,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駐華大使,他在看待孟晚舟案時會更加考慮到中加關系所受的影響,他也更了解中國對此事的感受。從這個角度出發,麥家廉發表盡量避免中加關系進一步受損害的言論可以被理解。
臺灣“中央社”25日發自多倫多的一篇特稿稱,麥家廉曾說,2017年得知被派駐中國時,他有些吃驚,但很快意識到其中的含義。當時麥家廉不但樂意接受,還特別提到妻子是馬來西亞華裔,對他當駐華大使,全家有“特別的期待”。或許正是因為任駐華大使兩年期間,加中關系大幅升溫,讓麥家廉無法坐視這份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關系因孟晚舟案遭到破壞。
如今麥家廉收回了之前的表態,美國彭博社25日評論說,這是中加兩國最近緊張關系遭遇的“又一個挫折”。德國新聞電視臺25日報道說,加拿大駐華大使此前的講話讓許多希望加拿大釋放孟晚舟的人充滿希望,如今,該案件又變得迷霧重重。文章認為,如果美國收回引渡要求,將是“最佳”結局;如果加拿大裁定不引渡,則會引發美加矛盾;如果引渡,中國與美加的關系將變得更加復雜。
加拿大財政部長莫諾25日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活動時對美國彭博社表示,加中關系正在經歷“一個十分具有挑戰性的時刻”,并承認這會對加拿大商業產生影響,“投資者正在觀望”。他說,由于加中外交關系緊繃以及中美之間發生經貿摩擦,加拿大的經濟與商業正在經歷“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