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10000)
南京白局是以南京方言表演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孕育于云錦織造的搖籃之中。心靈手巧的南京云錦工人,不僅織出了燦若云霞的云錦,還在漫長而枯燥的織錦生產中,手不停梭,口唱小曲,創造出具有濃郁南京地域特色的民間說唱藝術——“白局”。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南京白局的唱詞內容由云錦工人和部分白局作詞人創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南京地區的市民生活,是屬于老百姓的“文學”,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而民俗文化的創造與傳播的主力軍是老百姓,因此探尋南京白局唱詞中的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于此,本文將以白局唱詞作為文本分析,挖掘白局藝人口中傳唱的南京民俗,探尋這些民間習俗和風土人情背后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詳盡闡述民俗文化的不同類別、審美情趣及其文化價值。
南京白局唱詞由南京云錦工人和詞作人創作,展現了南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訴說著這座歷史古都的古往今來,南京豐富的民俗文化通過白局唱詞展現在世人面前,具有跨時空、多角度的特點。
南京白局有不少篇目涉及了南京本地的風景名勝,其中,《新編金陵遍地景》用全部篇幅介紹了南京當地的著名景點,詳盡列舉了明孝陵、梅花山、莫愁湖、閱江樓等數十處風景名勝。除此之外,唱詞還介紹了這些風景區的具體特色,多角度展現了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古都的人文意蘊。
《南京風俗景》按照時間順序詳細闡述了南京當地的節日民俗,除了有全國通用的節日之外,如:元旦放炮仗、烘“元寶火”、插“天竺”和“臘梅”、拜年,端午節“掛鐘馗”、“供菖蒲劍”、“雄黃泡酒”,中秋節“賞月”,重陽節舉行“菊花會”;還有南京特有的節日民俗,如:正月十三舉行“紗燈會”、敲鑼打鼓,正月十六“玩城頭”,三月龍抬頭接女兒回娘家,清明節“插楊柳”,三月二十八舉行“東岳會”。
南京白局許多篇目均或多或少涉及了南京本地婚喪嫁娶的相關習俗。《南京風俗景》中提到了南京本地關于喪事的民間習俗,“十月呀(招),家家(么)戶戶,把紙來燒。”此處指出過去南京農歷十月初十不忌,可以上墳,人死了要擺在家里,到這天可以下土。此外,《貞婦調》《小寡婦上墳》《哭妻房》等篇章還強調了古時南京地區婚姻的忠貞、夫妻關系的深厚以及女子的貞潔。
“質”是南京白局唱詞最直觀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從遣詞造句上還是題材選擇上,白局唱詞都具有很強的質樸性和民間色彩。首先,在題材選擇上,南京白局孕育于南京云錦工人的創作之中,取材多源于民間故事、新聞軼事。據南京白局代表性傳承人黃玲玲介紹,南京白局有近百個傳統曲目,選材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歌頌喜慶吉祥,演唱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反映民俗、介紹地名風景,反映時事四類。這些選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南京底層人民的生活,民間色彩濃厚。
其次,在遣詞造句上,南京白局的一大特色在于用南京俚語表演,多采用口語化表達,追求通俗易懂。如《機房苦》中“朋友勸我改行,我沒的生意做”宛若白話。
南京白局一些篇章改編于文學作品或其他曲藝,在“質”的外表下融入了“文”的內涵。比如,《聞鮮花》中的“好一朵茉莉花呵,好一朵茉莉花”改編于江蘇民歌《茉莉花》,《賣油郎獨占花魁》改編于《醒世恒言》中的同名短篇擬話本小說,《英臺思兄》改編于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如此等等,文學作品和經典曲藝的融入賦予了白局以文雅之感,可供文人雅士賞玩。
南京白局唱詞講究韻律美,在一些選段里會頻繁出現押韻的情況。《智斗霸王》開篇前七句均押“ang”韻和“uang”韻,如:“千萬樁”、“幾大框”、“楚霸王”、“那地方”、“不說謊”、“去逛逛”。
一些新編曲詞不采用傳統的曲牌名,篇幅較大,形式也較為零散。由夏冰流先生新編的雙口說唱《金陵散曲》在行文中出現了一詞一詩的形式,在講求韻律美的同時,為全篇增添了一份詩情畫意。其中以“二簧屏”為曲調的詞押“uan”韻和“ian”韻,如:“滿街懸”“喜周全”“心算”“花艷”“九重天”“動心弦”等。而以“八板”為曲調的詞押“ang”韻,如:首聯、頸聯、尾聯最后一字分別為“長”“煌”“香”。
“生命力”有很多層意蘊,它涵蓋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某些精神力量,如:創造力、生命韌勁、意識覺醒等等。南京白局在記錄南京人民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漫漫歷史折射出人性的精神力量。
南京白局不少篇章展現了南京人民對抗艱苦環境和黑暗勢力的反抗精神,從而反映出人們內心噴薄而出的生命韌勁。《機房苦》是表現南京云錦工人處于艱苦環境下堅持勞作的代表作,而《搶官米》《倒城墻》《倒文德橋》《打議員》則是從黑暗社會這一大環境下捕捉人民反抗腐敗政府的寫實鏡頭。無論是艱苦的織造業小環境,還是黑暗的社會大環境,白局都用細膩真實的筆觸描繪了南京人民的反抗精神,以及不屈的生命韌勁。
《倒貼調》《二姑娘害相思》等篇章表現了女性追求幸福、自由、平等意識的覺醒。女性不再被要求像《貞婦調》里所宣揚的貞潔、內斂、相夫教子等封建條框所束縛,而是開始大膽地突破限制,追求屬于自己的權利。這一點在《倒貼調》里具體表現為女性向男性大膽而直白的求愛,在《二姑娘害相思》里則表現為未婚女性對男性的極度相思。這種“大膽”和“直白”真切地反映出新時代女性身上洋溢的蓬勃生命力。
“唱新聞”是白局的一大特色,久而久之,這類以新聞為題材的白局被歸納為“新聞腔”,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時事新聞。
白局作詞人充分運用白局的編詞唱新聞這一大特點,把當時所發生的社會新聞、重大事件變成“新聞段”傳唱開來。以“新聞段”聞名的代表性曲目有“兩倒一搶”(《倒城墻》《倒文德橋》《搶官米》)的新聞段以及《打議員》。由這些記錄在白局的古時新聞深挖開去,會產生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
南京白局對于南京云錦有著一種重要的文化貢獻和文化記憶。南京云錦不僅是南京白局的孕育者,它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存狀態,以及云錦工人的喜怒哀樂也在南京白局的傳承發展中被記錄了下來。《打議員》篇章里反映的內容,則真實記錄了絲織業工人反對南洋省議會議長朱守仁勾結日本商人開辦繭廠壟斷江南土絲,沖進省議會的抗爭壯舉。如此等等并由此推衍開去,南京白局傳統曲目段子中所記錄的情況,既是云錦織造工人真實生活的寫照,也是他們關注生活體察社會的視角,這無疑對當下深入研究云錦文化,以及探討南京云錦和南京白局的關系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此外,《云錦訣》篇章生動地介紹了云錦織造過程,贊美了云錦的稀有美麗和云錦工人的心靈手巧。如此,白局的傳唱在一定出程度上宣傳了云錦,并為云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貢獻了力量。南京白局和南京云錦在傳承發展中相輔相成,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良性關系。
南京白局孕育于云錦工人,傳唱于白局藝人,其蘊含的民俗文化以及獨特的審美趣味,具有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歷史文化價值。目前,白局正處在瀕臨失傳、逐漸消亡的境地,保護與傳承成為南京白局最大的歷史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