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 214122)
傳統造物思想是由古代人民物質勞動過程中的思維活動衍生的。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精髓集中于“和諧自然”、“以人為本”等傳統造物哲學的思維理念,這種思想在器物的美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提供的傳統思維元素需要認識分析后才能合理運用,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創新。工業時代缺乏對人因本質關注的時代背景下,重視本土傳統造物的先進思想,將其運用于現代設計中是發展本土設計的重要進程。從2002年首次出現對于“傳統造物思想”的系統理論研究,發展到如今已有大量理論與實踐成果,其中很大部分與設計應用相關。研究主要在不同應用領域、元素運用轉化方法以及對于現代設計的啟迪方面開展。
本研究通過對知網中關于傳統造物思想的學術期刊以及學術論文進行全面翻閱,在其中選擇出造物思想與設計領域重疊的部分,對于造物思想在各領域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分析。
檢索發現,文獻主題中包含“傳統造物”的論文共347篇,通過對文獻年度分布的整理可以看出,關于傳統造物的理論研究文獻最早出現在2002年,在此之后對于傳統造物的研究成果數量大體呈現遞增的趨勢。
在進行內涵與研究方向的初步瀏覽后,明確研究范圍為傳統造物思想的領域,相關文章共87篇。其中,有66篇與“設計”這一關鍵詞重疊,可見在傳統造物思想的理論研究中,設計實踐應用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對文獻加以分析后發現,關于傳統造物思想在設計中的應用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三類:實際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造物思想在設計領域的傳承創新方法的研究;造物思想啟發設計策略的研究。
傳統造物思想在人與物的關系、造物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等三個層面對現代設計有著積極的影響。1由于造物文化中“物”的特性,其應用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民間家庭器物產品的設計、家具產品的設計以及視覺審美影響之下的服裝設計領域。
(1)傳統造物思想在產品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
傳統造物思想在產品設計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文創產品、家居產品、家具產品與電子產品的外觀的應用。結合造物的法則,通過和產品的外觀、配色與傳統元素的結合以及背后的語意符號2和文化價值的運用,提升設計價值和文化賦能的同時,使設計擁有更多情感附加價值。
造物思想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成為產品設計應用的出發點,表現在以用戶為核心的設計和情感化元素的運用,體現出設計的巧思。文獻中提到了造物思想對于燈具、桌椅家具、電子產品等設計實施的約束作用。如在衡量產品外觀時, “宜”與“度”的法則要求注意尺度、比例、功能等外形要素外,還應注意造物科學的“適用性”。在更高的需求層面,中國傳統造物觀中對于親情觀和道德觀的重視也影響了產品設計的情感價值。
(2)傳統造物思想在服飾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
服裝與飾品的設計要素中,更突出的是在視覺藝術層面的要求。文獻以理論、觀念和傳統服飾工藝實踐為研究的理論基礎,結合實際案例與研究成果,探討其間存在的規律特征。文獻在服飾設計的傳統元素提取方式、造物形式美體現等層面進行了論述,指導設計師從傳統民間材質工藝、傳統特征視覺元素和形式均衡法則等方面尋找應用要素的可能。
相關文獻對于傳統造物文化在設計的“致用”的論證主要圍繞傳統文化形與神的提煉、元素的提取與轉化、造物原則的運用、民藝的傳承等方面展開,對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方法進行不同層次的拓展研究。
(1)民間器物的造物藝術研究與設計傳承
文獻對于某些具有特征藝術價值的傳統工藝造物進行研究:對傳統豆形燈、秦淮燈彩、成都漆器等美學造物的語意符號(形制、材質、裝飾紋樣)的橫縱向分析,闡釋出設計傳承需要對傳統文化語意加以理解與繼承,探尋其中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在構建傳統文化語意傳達體系的同時,結合美學、哲學、符號學、民俗學、設計心理學等方面制定新的創新文化體系。對魯班尺、古代陶瓷禮器、古青銅神獸紋飾、土家族民間造物等帶有民間信仰、儀式和工匠造物科學的傳統文化造物的研究,總結出傳統器物蘊含的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元素,提出設計傳承需要進一步對人與工具、人與物的關系思考的要求。
(2)設計創新方法研究
與文化傳承的要求對應,設計的創新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也需要在對不同設計領域的研究中,找到適合運用傳統法則的位置。文獻中對于不同領域的設計的文化創新方法進行了分析論證,大致分為對美學元素的轉化創新和對造物原則的創新理解。
在美學元素的創新運用中,有許多具體的應用形式:運用于標識、文創產品等設計中的“元素的合成與創新”方式;運用于海報、書籍等設計中的“傳統書畫的形式意境延展”方式;運用于家居產品等器物設計中的“手工造物的價值延伸”的方式等。3在造物法則的傳承創新上, “人”依舊是關心的重點。“適度”法則指導設計“材盡其用”、“物以致用”。“材美工巧”思想指導設計從選擇的材料、工藝到設計表達,一直到沿用的附加價值、情感價值等創新空間出發全局考慮。
多篇文獻分別從各不相同的角度論述傳統造物思想對于設計策略的啟發,研究觀點集中在造物思想中“和諧觀”、“生態觀”與“文化觀”指導的設計實施,以及從古代造物的思想中發現其對于現代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價值。造物思想的和諧觀指導產品設計中要重視產品自身、產品與人、產品與環境的協調和融合,實現整體和諧。4《天工開物》中的生態造物原則為本土設計提供了參考,為我國生態問題的解決,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文化觀”指出造物的本質就是文化性的,在考慮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需要更多關注人的生活方式、經濟利益、精神需求的全面發展。5
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分析,發現現有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也有待擴展的研究方面。
1.造物思想在不同設計領域的運用研究,以及對傳統造物與現代設計的結合進行的分析探索,為在古代器物與現代設計之間存在的“中間體”設計的產生提供了思維模式框架。也為設計本土化提供了理論結合實際的價值參考。
2.研究從對造物思想中元素的運用分析,發展到結合生態、和諧觀與現代社會背景的分析,從研究造物者、使用者小群體的層面發展到結合社會文化價值需求的層面。未來的研究同樣不應局限在人與產品的造物關系中,而是將其置于多元的大環境中,關注人與社會甚至更多新層面的價值關系。
3.對傳統造物的研究主要從淺層的文化特性中展開,缺少對于古代造物者與現代設計者、器物的使用者之間觀念變化與心理因素變化的深度研究。分析大多只從客觀的角度去詮釋傳承與創新方法,較少對社會文化影響下設計師與用戶的主觀能動性的變化的研究。未來研究中,對當下造物、用物者深層次的情感理解趨使設計在吸收傳統思想的同時更好的反映時代特征。6
注釋:
1.呂欣. 傳統造物觀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啟示[D].湖南大學,2005.
2.陳海靜. 基于產品語意學的傳統豆形燈造物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4.
3.鄭仁龍. 論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在設計中的體現及應用[D].山西師范大學,2016.
4.潛鐵宇,孟永剛. 論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和諧觀對當代產品設計的啟示[J]. 包裝工程,2006(05):276-277+294.
5.王彬雪,程琳. 傳統造物思想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 設計,2016(18):126-127.
6.湯軍. 造物中“情”、“理”二元關系的理論構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