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大學 510000)
“匠”最初的含義就是筐里背著刀斧工具的木匠,后來多指手藝人,引申為干手藝活的職業。從本質上講,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特征。
敬業,其主旨就是無私奉獻意識,是一種在熱愛的基礎上,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精益,精益即精益求精,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專注,所謂“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創新,創新有三層含義:更新;創造新事物;改變;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工匠精神強調執著、堅持、專注甚至是陶醉、癡迷,但絕不等同于因循守舊、拘泥一格的“匠氣”。運用托馬斯·彼得斯的話說就是“距離已經消失,要么創新,要么死亡”。實際上,從古至今,那些一直熱衷于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都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整個世界。
令人十分可惜的是,工匠精神在隨后的時期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由于商業意識的過分強調,缺失了本應恪守的職業底線,嚴重地沖擊了對職業精神、質量意識、責任觀念的把控。某些行業缺失精益求精的氛圍,工匠精神難以有施展和發揚傳播的機會。中國制造業內缺乏精工制作和強化工匠精神,導致其發展明顯在此時出現嚴重的瓶頸,這個問題背后則是的工匠精神的衰微。
通草紙畫是一種在通草片上的作畫形式,這種表現形式能夠充分地將濃郁的中國情調傳達給西方人,而且價廉物美,是當時出版的廣州旅游指南中必定介紹的廣州特產1。由于紙張薄而透明,看起來和可食用的“米紙”相近。19世紀以來,“通草片”在歐洲一直被誤說成是“米紙”。
早在1961年,羅伯特·珀杜( Robert e. Perdue,JR.)和查爾斯·克雷貝爾( Charles J. Kraebel在其合寫的《制造米紙的植物——通脫木》一文中,將他們1960年在臺灣新竹所作的考察結果作了詳細的記錄,并對“通草片”的制作過程作進行了細致的描述:
當通脫木長至2-3年、主干有5-6英尺時,是砍伐的最好時間。……最好的莖髓是那些直徑大、中,又表面薄、光滑明亮、體重輕、內部潔白且有小洞的莖髓。……首先將又干燥又細長的莖髓切成規格均勻的一小段,再用一把既厚重,又鋒利且帶短把的長約12英寸、寬3英寸、刀背1/2英寸厚的刀將這些小段切成薄片。切板可能是光滑的磚、石板,或是瓷磚,大約長15英寸、寬6英寸厚1英寸。兩條薄銅條鑲嵌在切板正面上下緊靠邊緣處。這兩根銅條和工人的技術是能否生產出高質量產品的關鍵因素。……將小段莖髓放在切板的兩條銅條間,使其成垂直狀,再用左手手指和手掌壓住,右手緊握切刀,將刀身緊貼切板上的銅條,由右往左輕輕地縱向切開莖髓,這樣就切成了通草片2。
從學者的田野考察所獲得的原始資料中可以推知通草紙畫工藝要求精湛,需要對通草及通草片進行加工和繪制。取材制作工藝都需要工匠及畫師都具有較強的工藝技巧。同樣在繪制工藝表現上,工匠定輪廓,上色,定稿,一幅作品完成,都需要經過層層工序。由通草制作工藝上所體現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國自古有之的,這是工匠不厭其煩、做到極致的對技藝的精業和敬業體現。
17世紀末至18世紀的通草紙畫主要是內銷為主,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楚南苗志》記載:“通草產自辰州、永順諸苗疆,陸運至永定縣切片,彼處有通草牙行轉發諸省貨賣。3”可見,湖南地區出產通草,而且制成通草紙片,通過專做商業貿易的商行運銷包括廣東在內的各省。
早期的通草紙主要是加工成裝飾品,通草的莖髓可以經過染色,編織成花,做成婦女的頭飾,或是家宴,居室的裝飾用品。這種使用方式可以追溯到秦始、晉、宋直至明清。可以從史料記載中得知:
“通草也,瓤白可作婦人首飾。”4
“端午為天中節,人家包黍秫以為粽,束以五色彩絲,或以菖蒲、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于盤中……”5
“繡作司、刺繡花作司:成造各色綾、綢、紙、絹、通草供花、及燕(宴)花、瓶花。”6
“《中華古今注》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當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羅為之,插五色通草……”《實錄》曰:晉惠帝令宮人插五色通草花。”7
當時通草紙畫繪制創作所產生的地方是在內陸省份,它所表現的形式也主要是以書畫為主,形式并不是很規范,也不是為了外銷而創作。如何從頭飾、家居裝飾品跨越到外銷通草紙畫,這一期間是外銷通草紙畫的制作摸索期。通草紙畫所用的顏料國產為主,以無機物原料為主,因此顏料的滲透性不強,畫面由于多層疊加,畫面效果突出,色彩比較濃烈。也是在這一時期,工匠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推廣流通,將通草紙的特性挖掘出來,從此不用書寫,而專作繪畫紙材被固定下來。
“百工”源于《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這里高度肯定了“創物”的“百工”,并稱之為“圣人” ,也充分說明了工匠具備非凡的智慧。工匠的專業性、重要性和創造性是尤為需要重視的,技藝創新也在不斷摸索總結中產生的。通草紙畫到了18世紀末以藝術品的形式進行出口,開始有了產品外銷。
任何一項技藝的延續發展是脫離不了承前啟后的積累和不斷實踐摸索的。早期的通草工藝制作是局限在禮儀祭祀等一些宗族活動上,在銷往沿海地區后,產品從格局上發生轉變,眼界和視野被打開,通草紙畫隨之發展。在開拓過程中,腳踏實地,奮勇實干。工匠精神中需要具備在戰略格局的轉變下,審時度勢的能力,才能不斷適應新形式的變化,開拓創新,才能摸索出適應新時期新環境轉變的契機。
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傳統工藝的品質。正如《大國工匠》這部宣傳片當中所推崇的工匠精神,傳承工藝技能,成就出彩人生。我們往往能在奢侈品當中看到極致的工匠精神的存在,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變化,人們對于設計和美的要求的不斷提高,這種精神慢慢地也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工匠文化具有時代特征,在不同的時代它的內涵和外延都隨之發生變化,研究古代工匠文化不應滿足于對工藝形式的傳承、對傳統工藝的再現、對傳統符號的繼承、對傳統樣式的因襲,而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了解古代工匠文化的地域環境、風土人情、經濟背景、技術條件等外在的制約因素,以此提供借鑒來解決現實的問題。學習古代工匠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方式、方法、思想,從而能從古人的處理角度理解工藝形式和藝術創造,從古人造物行為的歷史脈絡下,真正從工匠文化中體會造物者對世界和自我的理解認識。
注釋:
1.江瀅河.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中華書局,2007(2):171.
2. "The rice-paper plant--Tetrapanax Papyriferum(Hook.)Koch", Journal of Economic Botany 1961, Vol.15, No.2.,pp.170-174.
3. (清)段汝霖撰,謝華著,湖湘文庫之《楚南苗志》卷一[M]. 長沙 : 岳麓書社, 2008 .
4.(晉) 郭璞注,爾雅注疏[M].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5.(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余.卷二十[M].上海:東方出版社,2012.
6.(清)乾隆編,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五十九作[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清)沈自南輯. 林匯考·服飾篇.卷三[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