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710048)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美的審視,大眾有了很多新的認知;對于美的追求,大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近些年來,很多綜合性的大學都設立了藝術設計專業,這使得藝術設計類專業不單單存在于專門的美術院校中。綜合類大學設立藝術設計專業的現象也說明了藝術設計學科的重要性。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包含了很多的設計方向,例如:服裝與服飾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紡織藝術設計等。它區別于純藝術專業,不僅具備基礎的專業創作能力,還需要更多的學科輔助,當然,它本身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涉及了諸多方面的因素:經濟、市場、社會需求、科技、文化等。這些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大眾審美標準的變化,藝術設計從業者要實時關注到這些因素的變化,并且能夠根據變化來進行新的設計創作。綜合上述,藝術設計行業需要從業者有良好的專業素養以及更加全面的自身綜合素質。這就要求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要有基本的知識儲備,開闊自己的眼界,能夠更多地涉獵不同專業門類的知識,從而具備更好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用更強的表現能力去作出符合設計要求的作品。針對于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法,筆者根據教學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有了一些思考。
藝術設計類課程有著區別于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藝術設計類的專業課程中,一般包含理論講解部分和設計實踐部分。區別于其他專業的課程,藝術類課程除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會加強對實踐部分的練習,理論知識是基本的知識儲備,扎實穩固的理論知識也是優秀設計者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但是藝術只有理性的分析是不夠的。首先藝術設計學科沒有固定的公式,其次每個人欣賞藝術的角度不同,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的看法也會不同,這就需要對藝術有一些感性的理解。高等院校學生一般來自不同省份,他們的生源地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環境不同,在進入高等院校學習之前,經過的各種美術訓練也不盡相同,對于藝術的理解也更是不同,自然每個人的藝術品鑒能力也不同。筆者在對色彩構成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具備良好的色彩搭配能力,對色彩的感知有著天生的敏銳度,也有部分學生理論知識掌握良好,但是在真正的設計過程中卻一直呈現不出滿意的效果,需要通過不斷地練習來提高自己的色彩搭配能力,這種現象也是常有的。
在教學任務中,一名教師有時會同時兼任多個班級的授課任務,每個班級同學的整體學習能力不同,授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通常也只進行一種方式的備課準備,但是當面對個人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或班級時,教師的這種單一授課方式或許并不通用。
針對于學生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的這種情況,授課教師可以選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自顧自地講授課程內容。在講授過程中,應該時刻注意班級同學的反應,能夠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及時跟學生溝通,聽取意見。有的學生書本知識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在創新方面有著更好的理解,有的學生在繪畫技法上有很強的表現力,這就需要老師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課程指點。
教師在備課階段,也應當有多手準備,在面對不同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能夠通過相應合理的授課方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該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學習能力適當的調整在每個班級的授課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在講授完每堂課的理論知識后,緊接著就進入布置作業、讓學生完成作業階段,中間缺少了一些課堂的快題練習。其實,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做一些小而精的快題練習十分必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快速汲取靈感,進行質量較高的設計練習,也是各位教師應該思考的課題。學生在進入高等院校學習之前,大部分只是通過素描、水粉等這些基礎課程的培訓來進行美術學習,對于設計類的課程并不熟悉,有些學生甚至連基本的工具都不認識、不清楚,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專業老師給予更多的耐心,不要依照自己的認知程度去進行專業練習,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能夠讓他們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快題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大家有多重思考的可能性。在課堂快題練習過程中,授課教師應當多關注學生的創作過程,能夠快速觀察到每個學生不同的特性,當然這有較高的難度,但這確實是一個可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必備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對學生的了解,才能為之后的作業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針對不同學生表現出的學習狀態提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的建議、作業完成的建議等。
此外,提高藝術類的課堂活躍度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藝術類的學生需要的是活躍的思想、創新的思維,然而很多學生不改往日上課模式,對老師有畏懼心理,不敢提問,甚至問而不答,很多問題積累遺留下來,舊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新的課程不能理解吸收,課堂收效低。在這個方面,授課老師應該把自己的作用發揮出來,積極帶動大家思考,進行一些趣味性的互動,讓學生跟老師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度,從而使學生主動的跟老師交流。
隨著科技進步,很多電子輔助類設備越來越先進,比如便攜式的投影設備。在教師授課過程中,應該有一定的輔助設備的使用,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加有效,許多文字、口述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內容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進行輔助完成。
在設定好作業內容之后,許多設計類老師會準備一些范例給大家欣賞參考,范例作業的選擇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學生看到示范作業之后,就有了潛在的模仿意識,這就失去了示范作業的的意義。在這個狀況下,授課老師應該對示范作業進行有效的解說,不要讓學生陷入一個只模仿不思考的誤區,要引導學生進行創作思考。
在設計類作業完成方面,授課教師也可以不局限于只判定成績作為課業結束的標準,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新的作業方法,比如,組織小組作業,將班級所有學生按照一定標準分配小組,小組內成員督促作業,互相監督。作業完成后,小組內互評,在課堂上加入互評環節,讓每個學生不局限于只看自己的作業,要學會鑒賞別人的作品,提高學習能力。小組的分配方式可以參考之前文章提到的學生的不同特性,依據其不同特點,進行搭配組合,是一個小組里的學生可以互相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學習。
在作業形式要求上也可以多變,不局限于個人作業,也可以小組完成作品,但是分配比重是一個比較難以協調的方面,這就需要教師在下達作業任務時,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設定預計達到的效果。在作業提交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個人課業總結,談一談每次作業完成之后的收獲與不足。教師在評定作業時,作業成績也要只不局限于作業本身,要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來判定這一門課程的最總成績。每次作業完成時,可以設置優秀作業賞析環節,這樣既是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的一種肯定,也可以給其他學生一個良好的示范,使大家共同進步,讓學生在每一次作業之后都能有所提高,這也是每一次作業的意義所在。
筆者提出的這些方法,有些已經運用在了正在進行的課程中,并且獲得了不錯的效果,有些還在進一步的嘗試過程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有所突破,當然還有一部分在課堂中發現的問題亟待解決,筆者也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所有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教學水平,認真努力地去完成教學工作,才能夠使學生學有所得,使自己的課程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