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 250000)
國內對于威廉·莫里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藝美術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兩方面。對工藝美術運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闡釋工藝美術運動產生的背景、條件、影響與局限,辯證地認識工藝美術運動在現代設計史中的意義等方面1。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和生態主義的興起,莫里斯思想中的生態主義方面也得到了重視2。在現代性的“脫域”機制于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推進,傳統文化被工業生產“合理性”重構的當代社會。鄉村手工藝的保護與振興將會修復被大工業所破壞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交往,提供一條“人—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現代性是伴隨著現代化過程產生的種種看法和價值觀念,是指十七世紀以來出現在歐洲的一種社會生活體驗和觀念,是由現代物理學、現代商業、現代機器生產、現代管理模式、現代傳播模式、現代都市、現代世界市場等方面形成的一個動蕩、新變的世界。威廉·莫里斯(1834-1896)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也正是工業革命之后英國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說資產階級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人類歷史上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
工業革命是機器生產體系,以工業化為推動力。這一變革為適應機器生產系統又產生了現代的科學管理方式,由此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這是一場深廣的社會革命,出現了城市與鄉村深刻的巨變,手工藝與現代工業之間的對立。人們發現自己處在漩渦之中,新變和危機融為一體,并將與之相關的一切關系都變得岌岌可危。
19世紀的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中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一系列新技術的發明和海外市場的開拓,極大地促進了英國國家財富的增長。其世界財富中心的地位,也直接促成了1851年的“水晶宮”世界博覽會的舉行,隨后英國重要博物館、設計教育學校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商業主義大行其道,商品日益作為符號,成為標注身份地位的“物神”。正如狄更斯感嘆英國的19世紀是兩面性的時代,彼時英國正處于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中,生態環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城鄉差距的增大,都市人口劇增,居住條件惡化,鄉村凋敝。
在那樣一種漩渦里面,現代性的體驗是“它將我們所有的人都倒進了一個不斷崩潰與更新、斗爭與沖突、模棱兩可與痛苦的大漩渦”3。在那個漩渦里,現代生活是矛盾的,誠如馬克思判斷“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4。人們試圖對未來提出自己的探索。在19世紀,機器所代表現代性成為焦點之物,進而圍繞著機器組成的生產關系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心,引發出對機器所代表的工業現代道路做出探索的種種舉動。
19世紀的公眾處在社會轉型期之中,他們同時生活在兩種世界之中,新與舊的沖突就會格外的強烈。一方面是重商主義和機器技術帶來的日新月異,一面是對機器工業生產的不滿。在這樣的混亂之中,18世紀盧梭式的懷舊與回歸自然教育的呼聲在19世紀也到了呼應,馬克思要求變革的革命之路逐漸成為改變世界的思想動力,尼采式的虛無主義時刻提醒人們思考價值問題……這些層面理應成為理解生活在19世紀英國的莫里斯的“生存情境”。
威廉·莫里斯是那個漩渦時代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他集藝術家、設計師、企業家、鄉村保護主義者、早期社會主義思想者等一些列身份于一身。在現代性的視域下考察莫里斯的手工藝保護、振興思想與實踐,有利于全面考察莫里斯的道路,理解莫里斯的文化遺產。
從文藝復興開始,資本主義的重商主義和機械論成為西方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機器生產、工廠與商業帶來了生產力的大解放,但同時也帶來了傳統生產方式的崩潰與瓦解。西方社會形成了工具理性的計算性思維,金錢至上的思想甚囂塵上。19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完成了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全面確立。
信仰的沖突。在生產方式上機器生產廣泛應用,形成了適應機器時間的生活模式。在生產目的上擴大再生產、追求利潤成為了必然的生存之道,工廠千萬百計地改進管理模式,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成為建構人的身份地位的一種手段,在消費模式上出現了百貨公司,過度消費、炫耀性消費成為令人效仿地消費模式。商品邏輯形成了馬克思批判地“商品拜物教”,消費的邏輯取代了神圣的觀念。這種消費觀的影響之下,19世紀形成了所謂的維多利亞風格,繁復地矯飾主義。
自然與工業的沖突。19世紀工業資本主義嚴重后果還有生態環境的惡化,大自然成為征服的對象,工業促迫大自然交出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自然與傳統在人性完整和諧的層面上得到了重新重視。18世紀盧梭宣揚回歸自然對人的教益,在他看來樸素地鄉村勞作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思想在英國得到了繼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等詩人贊頌大自然的美景,將大自然看成是精神上的寄托之地與避難所。他們致力于完美人格的探索,大自然提供了心田開闊的生活。在面向大自然地同時,浪漫主義者也面向古典世界,一些人從古代希臘、古代亞非、中世紀的文化中尋找積極地力量,來重構當時的生活世界。和威廉·莫里斯有直接關系的“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理論家約翰·拉斯金,設計師普金,都主張從大自然和中世紀尋找藝術的原則,這些主張影響了莫里斯的手工藝思想。
工人與機器生產的沖突。工業資本主義工人生活狀況的惡化,使他們被迫生活在“饑餓、恐懼缺乏教育”的悲慘境地,爆發了一場場沖突。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造成的勞資矛盾使得19世紀的工人運動頻發,爆發了頻繁的工人搗毀機器的運動。一些具有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人開始采取改善措施,探索無產階級解放之路。傅里葉、圣西門、歐文等人進行了一些列試驗,卡爾·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秘密,并為工人運動提供了思想道路。拉斯金首先在設計理念上表達了對“非人”的異化勞動的厭惡,極力宣揚快樂勞作的思想,這也為莫里斯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啟蒙。
藝術與工匠的沖突。19世紀在藝術上形成了唯美主義思潮和藝術自律的理念,藝術家成為“天才”,高高在上遠離日常生活。手工藝時代,工藝匠人融技術專家、藝術家、設計師、經營人員于一身。但在文藝復興之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藝術的自律概念開始成為藝術家的信條,所謂“純藝術”就成為了一個理想的自由領域。拉斯金批評了大藝術與小藝術的分離,指出藝術家應關心小藝術,反對設計的精英主義,主張設計應為民眾服務。
現代性的內涵正是從反現代性的陳述中發展而來的,19世紀英國展現的現代性沖突,醞釀著巨大的變革風暴。威廉·莫里斯就生活在其中,他身上具有那個時代深深地烙印。他的設計之路,從復興手工藝著手,這份探索是他貢獻給現代設計的一份文化遺產,給后來者帶來叩問傳統,面向未來的勇氣。
莫里斯認為解決19世紀英國一些列沖突的根本方法是進行新工藝革命,復興手工藝,將人們從機器生產中解救出來。1851年的“水晶宮”博覽會充斥著模仿手工藝裝飾的工業產品,矯揉造作的裝飾甚至犧牲了功能性。這在莫里斯看來是衰敗和不合時宜的,直接刺激了莫里斯復興手工藝傳統,反對矯飾,強調美與實用統一的新工藝思想。
手工藝天然的自然特性在莫里斯那里是反抗工具理性,拯救人性的有效工具,“近代人對于外在大自然的渴望,同近代人對于象征主義、對于性格和對于激情的熱愛,具有統一的根源”5。除了對于自然地喜好之外,威廉·莫里斯還頻頻回首中世紀的手工藝成就。并不是說威廉·莫里斯真的意識不到中世紀存在壓迫與奴役的現象。而是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不滿,對于秩序與和諧的渴望,導致他將中世紀理想化,希望回歸到理想化的中世紀那種秩序和諧的狀態。莫里斯的手工藝思想蘊含著豐富的人性內容,他認為人人都應該過一種符合人性的美好生活。
首先,手工藝勞動是人性的。社會分工與工業生產的需要,將勞動中的人分解成一道道工序,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異性劃分,造成設計師和工匠的勞動分離。手工藝的美與機器生產的美是兩種形態。工業生產的標準化和準確性,要求不允許有任何的偶然和瑕疵。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本的逐利性邏輯要求按照工業生產的目的生產與分配。手工勞作的方式一定會被拋棄掉,手工業也成為邊緣性的產業。因此對于莫里斯而言,他從根本上為手工勞動“正名”,認為手工勞動是人性化的。人在勞動時將個人的感情、機遇等人性的意蘊通過雙手凝結在作品里面,為作品灌注生命,賦予生氣。在手工勞動時,工人不會被異化成機器的鏈條。他們是自己的主宰者,用自己的身心澆灌了工藝之花。
其次,手工勞動是真誠的。在莫里斯的時代受“水晶宮”博覽會工業產品模仿手工藝產品的刺激,莫里斯積極尋找新工藝之路。他認為手工藝盡管不如工業產品標準化,但因為勞作者的真誠而“從充滿了缺陷而且處處顯露這種缺陷的片段中,卻寬厚地產生了一個無可指責的整體”6。因此,莫里斯十分推崇中世紀的手工藝。他認為中世紀的手工藝裝飾與結構合成一體,沒有為裝飾而裝飾的成分。中世紀的匠人將自己的勞作與虔誠地信仰結合在一起,行會保證了勞作的集體性,他們不夸耀個人的成就。因為匠人懷著一顆謙卑地心進行勞作,所以產品真誠地展示了這種精神特質。真誠勝過精巧,“真正從一個人心靈中產生出來的富有特征的表現可能是野蠻的、笨拙的或古怪的,但絕不是丑的”7。這種真誠還表現在對材料的表現上,通過手工增強手對材料的敏感性,培養對材料的感知與理解。
再次,手工勞動是療愈性的。工業勞動的碎片化,使工匠喪失了勞動的尊嚴,甚至異化為機器的一部分。感性與理性的分離,出現了現代的精神官能癥。莫里斯在一系列作品中一再宣揚他愉悅勞動的觀點。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就是人在勞動中愉快地表現。在這樣的勞作環境中,有利于價值共同體的形成,避免現代社會地孤獨感。也可以恢復現代人越來越脫離操作層面造成的過分理性地思維意識。手工藝與日常生活聯系越密切越有利于創造日常生活地美學。勞動的報酬就是生活,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幸福地生活。在《烏有鄉消息》里面,莫里斯創造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商業思維,每個人都自由平等誠實勞作的烏托邦社會。在那個社會里面,工場是一些愿意一起工作的人聚集的地方,那是一個有趣和愉悅的地方。人們不創造無意義地夸飾的產品,人人勤勞。
最后,莫里斯影響了后來的藝術家社區建設。莫里斯的魅力就在于他不是一個說教的專家,而是一個具有實踐能力的人。莫里斯一生致力于將藝術引入生活,他參加了鄉村建筑保護工作,推動鄉村建筑與自然生態的環保工作;先后成立了兩家公司,實踐自己的設計主張,改善工人的工作壞境、生產條件;在室內設計、家具設計、書籍設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還密切關注社會主義運動,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思想還擔任領導工作。莫里斯將手工藝與社會變革聯系起來,創造了一個建立在“新手工藝”基礎上的共同體。通過手工藝反抗工業化,緩釋工業革命的陣痛,修復與完善被大工業破壞的自然環境和人際關系,從而構建詩性的家園。莫里斯的手工藝思想在社群營造上誠如設計史論家大衛·瑞茲曼所言:“工藝美術運動在美國成為治療劑,彌補現代性帶來的焦慮、不確定,以及日益疏遠地感覺”8。手工藝成為了現代化進程中積極的療愈性的力量,在虛擬化現實的時代更加如此。在這個意義上保護手工藝有利于彌補現代性對個性、獨立、工作的意義等帶來的危險,有利于修復藝術與生活、技術與藝術、自然與人性之間的完整性。
莫里斯從1861年開始創業到1896年病逝,三十多年的時間里進行了手工藝領域的多種探索。他手工藝思想的諸多層面為現代手工藝所繼承,并成為現代工業設計的有利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莫里斯反對的是不合理的使用機器,他并不反對合理使用機器,并不反對機器將人類從重復單調的勞動中解救出來。
中國處于現代化的巨變進程之中,社會發展還不平衡,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們當下的內心渴望。在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巨變中,現代性的“脫域”機制必將發揮作用,甚至出現了一些城鄉對立、生態惡化、千城一面、鄉村凋敝、個性喪失的情況,這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所不允許的。回望莫里斯的手工藝保護與振興之路,也正是借鑒英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遺產,反思中國的現代設計道路。避免中國重復西方的教訓,中國現代設計理應從中國傳統設計思想中尋找思想資源,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復古。誠如高兵強所著《工藝美術運動》所說:“工藝美術運動所信仰的,乃是生活本身。在一定意義上,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也可以被看成視作一種復古主義,但是這種復古是有其自身限度和特定取向的:它并非為了單純的復古回溯歷史,而是為了彌補19世紀人們生活中的某種缺失,而向歷史資源和古典遺產去‘借力’?!?
振興手工藝,有助于社會創新設計。社會創新推廣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將個人利益與社會、環境利益統一起來,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沙掷m發展的具體路徑,“它們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組成的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福祉觀在本地的運用”10。振興傳統手工藝所包含的回歸自然、拯救人性、培養創造性等意涵有助于實現“自然—人—社會”和諧發展的美好社會。
注釋:
1.代表性地有張敢.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學思想初探(上下)[J],世界美術,199年第1,2期。朱永春.從現代藝術運動中的四個課題看威廉·莫里斯美學思想[J],美術觀察,1999年第3期。
2.郭濤.威廉·莫里斯手工藝設計思想的生態觀新論[J],新美術,2016年第4期。
3.4.(美)馬歇爾·伯曼著,徐大建、張輯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現代性體驗》,商務印書館:北京,2013,第15頁,21頁。
5.6.7.(英)鮑桑葵著,張今譯.美學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386,391,396頁。
8.(美)大衛·瑞茲曼著, 李昶譯.現代設計史[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第99頁。
9.高兵強等著.工藝美術運動[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前言,第V頁。
10.(意)埃佐·曼奇尼著,鐘芳、馬瑾譯.社會創新導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