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業大學 430000)
怪獸文化的發展,可以說是現代美學的一種文化現象。相比在傳統藝術中傳達的“以美為美”,怪獸文化則是要告訴人們什么是“丑”,而現代美學正是將美與丑的關系作為主題。
中國的怪獸文化早在青銅時代就有所體現。遠古時期,祖先祭祀的“巫史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怪獸文化產生的源頭。占卜這種宗教活動,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大事小事都要請示過上帝鬼神,才能得知此事是兇是吉,而這些上帝鬼神,都只是巫師編造出來的幻想和氏族部落全民性的想象。而青銅器紋飾的發展,雖然溯源于原始圖騰和陶器圖案,但在性質上卻已經有了差別。它不再是單純的抽象幾何圖案,而是已經有了具象的形態。以饕餮為例,它是以動物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形態,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并沒有與此對應的形態,它屬于“真實想象”出來的一種產物,它又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統治集團的權威,成為一個標志。
饕餮到底是什么?《呂氏春秋·先識覽》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饕餮“吃人”這一涵義完全符合兇怪恐怖的形象。這種說法正是由于原始戰爭中“非本族者,其心必異”,殺死或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敵人。1饕餮吃人因此成為這個時代的標準符號,然而神話失傳,意已難解。
饕餮為牛頭紋,牛頭是巫術宗教的主要標志,這種符號在幻想中具有強大的原始力量,神秘、恐怖、威力的象征,而人類在此種力量前面展現的是畏怖、恐懼。那為何如此兇厲的饕餮會成為中國的傳統傳統符號呢?饕餮雖然樣貌丑陋而且“吃人”,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保護的神祗,它是對異氏族恐嚇的符號,對本氏族又是保護神。因此,饕餮這類怪異獰厲的形象中凝結了人類的情感和想象。
日本的妖怪傳說橫穿整個日本的歷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妖怪學也是民俗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被當作一門學科來研究。日本地處島國,獨特的氣候以及自然環境使日本成為一個災難多發的國家。因此在古代,日本人始終都相信有一些他們無法看到的神秘力量在影響著他們的生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怪獸”會出現日本,它們與日本的怪獸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絕非偶然。日本人用超自然的力量來解釋他們無法認知的事物。日本遣唐使將《山海經》等中國民間流行的鬼怪傳說帶到日本后,也被日本人所接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很多古代無法解釋的事物和現象已經得到證實和解釋,但是“怪獸”并沒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逝,反而成為一種文化顯現,出現在漫畫、電影、文學等領域,得到人們的喜愛。
日本怪獸文化影響甚遠,它們不僅像表面那樣令人恐懼、忌憚,它們也是人類情感、情緒、希望的一個寄托形式。特攝怪獸的產生與流傳千年的妖怪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科技和時代的產物。經典影片種的特攝怪獸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重大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無論是它們的造型還是影片的背景。它們的出現或諷刺、或恐怖、亦或是希望,無不傳達著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如特攝怪獸2——哥斯拉。哥斯拉是以龍的造型為原型,這只特攝怪獸經過科學的比例模型創造出來的,甚至由此產生了“怪獸解刨學”這種亞文化。特攝怪獸的鼻祖——1954年上映的《特斯拉》,其背景就是當年美國在太平洋上進行氫彈地表試爆,日本漁船受到影響,很多船員死于此次事件,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同年上映的《哥斯拉》就是一直感染了核輻射變形而成的一只巨大怪獸,血盆大口,身形龐大破壞力極強,可以說是相當恐怖的怪獸了。然而,在劇尾,哥斯拉被消滅,這無意減輕了核爆在日本民眾心中的恐懼感。
如歌德和老子所說的一樣,美與丑的關系同善與惡、真與假相同,兩者相互沖突不妥協,同時又彼此關聯,“挽手”出現,雙方并非絕對對立關系。 傳統美學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單維的,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對事物本質的揭示總是忽略掉,因此推崇傳統美學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美和善,或者是事物的丑和惡,他們無法看到美和善背后隱藏的丑惡,同樣也注意不到丑惡其實也只是美和善的表象。
現代美學就是緊緊圍繞雙方之間的對立與沖突,通過人們潛意識里對丑惡的審視來凸顯何為善,何為美,從而在這個美丑善惡混雜的世界中審視自身以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認清現實世界并非人們幻想來的理想國,在美與善存在的同時,也會潛伏著類似荒誕、怪癖、迷茫、頹廢、躁動、陰謀和喧鬧等等丑陋的和罪惡,明白現代文明的也有缺憾,看清人性善惡并存,意識到人類所面臨的危機。憑借丑和惡的力量喚醒人類麻木的良知,激起完善自我和改變現狀的意識。”3
阿多諾在《美學理論》中以美和丑為例說明現代美學的否定辯證法,他認為丑在古代藝術中是一種對“恐怖得實體性”得模仿,在古代恐怖實體性達到極致以及個體的主體意識尚未覺醒的情況下,是無所謂美與丑的。4這種恐怖實體被人們認為是丑的象征,因此與之相對應的美就出現了。那些可怕的神秘力量被視之為丑,然而在傳統美學中,只有對美的界定,絲毫沒有丑的位置。美可以為社會秩序帶來有利的推動作用,丑就只能帶來危險的社會影響。因此,在傳統美學中,美與丑就被畫上了明顯的分界線。
如若像傳統美學所說那樣,世界中有美得存在,那便不是真實的世界了,只有美和丑的共同體,才能構成我們所生活的完整真實的世界。阿多諾的“審丑”觀念,就是要拋棄傳統美學用一維性看待美,應該全面的動態的審美,將美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在美與恐懼和戰勝恐懼擺脫恐懼的過程中審美。
正如阿多諾的觀點,審美要全面的動態的。那些流傳至今的怪獸文化,并非只是他們表面那樣恐怖、野蠻的“丑”。盡管饕餮的外貌并不平易近人,透露著粗野和獰戾,甚至是一個恐怖的存在,但是他依舊包含了屬于自己的美學魅力,在它的威嚇神秘中隱藏著巨大的歷史沉淀力量。而正是這種恐怖神秘與歷史的結合,才形成如今這種崇高的美。人們在這種神秘化變形的動物面前的確毫無地位和力量可言,它恐嚇、踐踏、壓制甚至吞噬著人們的身心,但這也是當時社會確實也是必須經歷的發展過程。饕餮此類的怪獸圖騰,代表和凝聚了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殘酷、野蠻和兇殘,也正是這種超人的力量透出了獰厲的美。盡管它象征和傳遞著恐怖和力量,在如今看來,這些怪獸又透露著歷史進程帶來的原始的、天真的、樸拙的、可愛的特殊美。
哥斯拉等現代特攝怪獸,他們形象奇特怪異,據有破壞甚至毀滅一切的力量,然而他們卻能被大眾喜愛和追捧。你看它外形丑陋,又為何讓我們心生愛意?它們象征著一個時代,象征著災難對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它們也象征著人類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恐懼。但是,這些可怕的怪獸終將被戰勝,給人們帶來勇氣和希望,它是人們內心情感的寄托。
現代美學用多維的方式來審美,這些怪獸已經不再“丑”,不再只是恐怖的象征,它們都以各自的魅力豐富著我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文化。饕餮成為極具中國特色的裝飾圖案,“饕餮治愈系美食”一詞也用來形容那些樣貌極佳,讓人看到后就食欲大增,心情大好的美食。不管是龍之九子、還是《山海經》,這些怪獸圖譜如今傳遞給我們的不再是那些怪異神秘的威力,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信念、守護、勇氣等等積極向上的力量。日本也在用動漫、電影、繪畫、文學等形式來展現據有獨特魅力的怪獸文化。有些怪獸可愛、善良,有些可悲、可憐,有些奇異,有些又充滿怨氣,但是它們都豐富了我們的娛樂文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綜上所述,藝術中美與丑的統一才是真實的、自然的美,從怪獸文化中習得“審丑”的能力,就是在前進的歷史中生命的藝術和魅力,“丑”也是大眾的一種心靈寄托與慰藉,它也可以得到理解和認可、喜愛與欣賞,它為藝術、為生命、為人類都做出了一份貢獻,才成為真正的美的化身。
注釋: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文字摘自第39頁
2.徐騫,張學東.論日本怪獸文化的產生與發展[J].設計理論·設計管理,2017(11)文字摘自第2頁
3.阿多諾.美學理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1)文字摘自第85頁
4.謝昌飛.阿多諾美學視域下的現代性批判理論研究[D].2013(11)文字摘自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