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550000)
道德情感在倫理學的體系中是一個極其重要又十分復雜的問題,同時也是康德道德哲學繞不開的話題。道德情感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感性的情感,所以康德這種在理性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道德哲學體系中的道德情感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并且很多人都將康德的道德哲學看作是一種形式主義倫理學,認為其倫理學是被架空的理論,對現實生活缺乏關注。但是卻并非如此,康德將敬重感作為連接感性世界與理性世界的橋梁,并使其成為保障道德法則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機制。因此,對康德道德哲學中“敬重感”的探究,對現實社會中道德價值的樹立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啟示。
雖然康德一貫堅持以理性作為道德法則的依據和支撐,但是他并沒有否認人的感性情感,并且認為人常常會被感性的情感所左右,而我們需要找到那種真正的道德的情感。真正的具備德性的情感是一種“能植根于原則之上,原則越普遍,就越是崇高和高貴。這些原則不是思辨主義的規則,而是一種活在每個人心中并且遠遠不止擴展到同情和取悅的特殊根據之上的情感意識。……前者是普遍仁愛的根據,后者則是普遍尊重的根,這是康德最早注意到敬重感。但是這時康德的所談論道德情感還只是建立在人的感性基礎上的,這時的德性雖然是一種建立在普遍原則之上的,但是卻不是思辨的,而只是人們心中的情感意識。
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中,康德引入了“敬重”這一情感來對“義務”的概念做了規定,康德說“義務就是出自對法則的敬重的一個行為的必然性”。在一個堅持理性的理論體系中加入道德情感的概念,這樣的做法勢必會引起很多人對此進行批判,康德預先想到了這一點,所以緊接著他用了一個很長的注釋來詮釋“敬重”這一特殊的情感,他說“盡管敬重是一種情感,它也畢竟不是一種通過影響而接受的情感,而是通過一個理性概念而自己造成的情感,因而與前一種可以歸諸篇好或者恐懼的情感有類的區別”,但似乎這樣的工作并沒有避免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爭論。
康德最終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對“敬重”這一特殊的道德情感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在康德那里人是作為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同時受到來自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影響。在感性世界總,人與動物一樣遵守著自然法則;在理性世界中,人所遵從的是道德法則。但是因為人是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所以人往往會受到偏好的影響,使得自己的行為和動機駛離道德法則的軌道。這是就需要一種道德情感讓道德法則能在人們的心中起作用,于是就產生了“敬重感”。“對道德律的敬重是一種通過智性的根據起作用德情感,這種情感是我們能完全先天地認識并看出其必然性的唯一情感”,這也就是“敬重感”區別于其他道德情感的體現。
康德將情感分為兩種,即病理學上的情感和道德情感。病理學上的情感是一種先于道德法則的情感,伴隨著人的出生而來的,具有自然屬性;道德情感則是一種先天的情感,伴隨道德法則的規定而產生出來的。然而正是因為人是有理性的,所以道德情感就會戰勝感性情感,從而讓人的行為符合道德法則的要求。
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規避了一切的情感,但是唯獨這種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感被康德著重強調。道德情感在康德那里也并不是一種建立在人的感官之上的情感,而單純只是依據理性本身所發生的。這種道德情感并不能形成客觀的德性法則,它亦不能對人的行為做出判斷,僅僅只能用來充當動機,以便使道德法則能根植與人們的心中,從而成為行動的準則。
“敬重感”還分為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其消極的作用表現在道德律很有可能會引起一種不愉快的情感,“道德律作為一只的規定根據,由于它損害著我們的一切愛好,而必然會導致一種可以被稱之為痛苦的情感”。所有的偏好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隨之而產生與之相應的標準,這被無限放大后的“自我”就是“自大”。心靈的作用就在于讓人們反思這種“自大”的情緒,從而在道德律面前變得“謙卑”起來,“道德律不可避免地使每個人通過他把自己本性的感性偏好與這法則相比較而感到謙卑。那以其表象作為我們意志的規定根據在我們的自我意識中使我們感到謙卑的東西,就其是肯定的并且規定根據而言,就為自己喚起敬重”,也就是說這種“謙卑”的情感進一步發展就成為了對于道德法則的敬重,這也將“敬重感”的消極作用引向了其積極的作用。雖然說道德情感與感性情感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由于道德情感是發自人們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所以說道德情感是一種理性的情感。
“敬重感”引起了人的內心與各種情感之間的較量,最終在理性的指引下,道德情感終將打敗感性情感從而獲得心靈對道德律的認識與遵循。從排除情感和偏好的方面來看,“敬重感”是消極的情感,但是讓道德法則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更好地實現,“敬重感”卻是一份積極的力量。康德認為敬重感總是與義務相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基于對道德法則德敬重,所以才會明顯的去區分一個行為是出于義務還是合乎義務的。如果說一個行為在客觀上是符合道德法則的要求,并在其中排除了一切偏好的規定,那這樣的行為就是符合義務的;當一個人的行為是符合道德法則的要求,但若其中卻包含了實踐上的強迫,主體會產生行為上的不情愿的主觀情感,這樣的行為雖然是服從于道德法則的,這也只能是合乎義務的,而并不是出自義務。只有當一個行為在主觀上是符合道德法則的時候,才能說這個行為是出自義務的,所以康德認為“義務的概念客觀上要求行動與法則相符合一致,但主觀上要求行動的準則對法則的敬重”。一個出于義務的行為,不僅在主觀上是以道德法則為基礎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對道德價值的提升。當人們不愿意按照義務的概念來行動,道德法則就會在人們心中產生不愉快感,但是如果人們從主觀上就遵從道德法則的要求,并由此產生的愉悅就是敬重感,而道德性就是要求人們排出一切干擾并僅僅遵從道德法則的規定。所以道德法則要求人們的道德行為必須是出自義務的,因為道德行為要求將對道德法則的敬重作為行為的動機,排出所有的感性因素的干擾,只遵從道德法則的要求。
雖然說道德法則是純粹理性作用的結果,但是這其中加入道德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道德法則更好地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出來。康德也正是因為意識到的這一點,才在自己的道德哲學中加入“敬重感”作為道德的動機,以避免讓道德法則成為一個空中閣樓。
人是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所以人的意志就應該受到道德法則的約束,但是人總是會受到來自偏好的誘惑因而偏離道德法則的軌道,所以道德法則會強迫人管束個人偏好,從而導致人在主觀上生發出一種敬重道德的情感。這也就表明,“敬重感”作為道德動機,對于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人類的理性要求人們將道德法則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保持著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并在“敬重感”這種道德情感的作用下產生道德的行為,也就是保證人的行為是出自于義務的。
康德一再強調,人的意志的主觀規定必須是根據道德法則來進行的,而人的道德準則必須是要建立在對道德法則的敬重上的,所以康德最終將道德落實到了“義務”的概念之上,認為在不管到了任何時候人們都應該從義務的概念出發,保持著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從而服從于道德法則的命令。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也正視人的感性存在,認為人受到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作用,所以康德的道德情感是一種出自理性但是又不能脫離感性的情感。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康德道德哲學中存在著“道德理想”和“道德現實”,“道德理想”表明人類理性為道德設立了一個最高的標準,并要求人們根據這個標準去付諸實踐;但是“道德現實”卻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相互糾纏的道德現狀。而道德情感的作用就是使道德法則對主體的感性產生影響,從而讓人的意志能夠促進道德法則在道德實踐中的影響與作用。
“敬重任何時候都只是針對人的,而絕不是針對事物的”,也就是當一個人他身上的某些品質成為了榜樣并且能夠具有普遍的實踐作用,那這些榜樣就會成為一種直觀的法則,從而喚起對道德法則敬重的情感,這也就表明人格是激發敬重的一個重要的東西。敬重的情感是針對與道德法則而言的,但是對于具體的個人來說,需要讓人格來激發這種敬重的道德情感,因為人格是一種道德提升,是一種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康德在道德哲學中加入人格的概念,就是為了明確道德性是人的最高的規定,是人應該具有的一種最高的價值體現,而正是因為存在著這種至高的價值,所以才會在人的心中產生出敬重的情感,讓人能夠自主的認識到,人類的最高使命就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
康德將道德法則設置為形而上學的概念,其目的就是為了讓道德法則成為一個理性客觀的存在,但是康德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讓道德法則在現實世界中能實現出來,于是他便引入了“敬重”這一特殊的情感作為道德情感,希望能將道德法則落實到每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身上。因而道德法則需要道德情感來進入到的人們的生活中,讓人們從主觀上遵從道德法則的要求,進而使它成為人們心中道德律的源泉。“敬重感”就是這樣一個進入到實踐世界的媒介,通過對“敬重感”的論證,康德就為我們很好地解釋了抽象的道德法則如何成為生活中行為準則,并且康德在道德哲學中強調敬重的道德情感,就是要讓人們能夠理解道德的力量,以及那個依據道德法則而建立起來的理想世界。康德說:“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每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人都應懷揣著對道德法則的敬重之情,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