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瀟 (中央民族大學 舞蹈學院 100081)
煙盒舞是滇南彝族尼蘇支系眾多舞蹈中的一種古老的群眾性民間舞蹈,主要流傳于滇中、滇南新平、石屏、建水、個舊、開遠等20余個縣(市),并深受這一帶彝族民眾喜愛。煙盒舞的起源至今無明確地歷史記錄,但大體有民間神話和考古文獻兩大觀點。
民間神話中對于它的起源和傳說有六個版本,其中較為常見的“模擬狩獵說”,靠打獵為生的彝族人民們為了提高捕獵效率,披著獸皮混到獸群之中學習野獸的動作,后來將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舞蹈形式。第二種是“彈煙盒代節奏說”、第三種是“石屏異龍湖畔說”、第四種是“江外說”、第五種是“魯班說”、第六種是“煙草器皿說”。這六種關于起源的傳說,不同版本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但都與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勞作方式有著極大的關聯,從狩獵到生活器皿,從“逃婚者帶來”到喜慶娛樂,從抗爭到閑暇放松。這些迥異印證著“煙盒舞”在歷史漫長的演進中,總會不經意的帶入那一時代的社會生活內容,折射出彝族歷史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承載著彝族的精神文化。
歷史書籍和考古資料對于煙盒舞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從《建水縣征集通志資料》中可以看出,彝族的煙盒舞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傳統。此外,從滄源崖的畫作中來看,也涉及到了彝族人民的篝火祭祀儀式,舞者特征和舞蹈的動作都有著彝人們祭祀活動的特點,都與我們現在的煙盒舞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根據三千多年前的歷史畫作可以看出,彝族煙盒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游牧時期,也印證著這一舞蹈流傳歷史的悠久,煙盒舞從遠古走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一路伴隨著彝族人民,見證著彝民族的繁衍生息,也承載著這一民族的民族記憶。
這部分內容主要在于探討彝族文化對煙盒舞的“形塑”和“意塑”過程。所謂形塑,簡言之,在于強調舞蹈的動作要領來源于行為人本身的動作習慣和規范體態中;所謂意塑,強調每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對舞蹈內涵的決定作用。前者在于強調煙盒舞的動作要領來源于云南彝族人本身的動作習慣和規范體態中,后者強調彝族的歷史和文化對煙盒舞內涵的決定作用。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地理環境,會影響人本身的體態與習慣,會造就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產生的彝族舞蹈,在舞蹈風格和審美趣味上都存在著一些差異。在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歷史發展中,基于生存的需要生成了具有差異性的體態動作,因此四川涼山彝族地區舞蹈與云南紅河彝族地區舞蹈是各不相同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地勢崎嶇陡峭,涼山彝族居住區又氣候寒冷,彝族人用披氈來御寒,因披氈厚重活動時不太方便,主要是腳底下動作偏多,披氈在肩上順著身體的擺動而舞動起來,后來逐漸就發展成為一種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一種舞蹈形式——披氈舞。而云南紅河地區的煙盒舞,則靈活多變,節奏鮮明,也是與云南地區的地形地埋緊密相關的。每當到了喜慶、收獲的日子,甚至平時飯后娛樂,云南地區的彝人們都會跳上一段煙盒舞,在這種地理環境、民族性格、生活習俗的作用下,造就了煙盒舞獨特的舞蹈動態。
由此可見,無論是披氈舞還是煙盒舞,舞蹈基本體態都是源于當時的居住環境,從而導致了舞蹈動作的要領不同。此外,煙盒舞有“壩區”和“山區”之分,這也是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生活習慣、生產勞作、人的基本體態存在差異性。彝人民因山區氣候比較寒冷,所以舞蹈時腳下動作有蹬、跺、踩等,較為用力的動作偏多,這可以讓身體迅速暖和起來;其次,山區煙盒舞的基本體態上身會略微前傾,舞蹈時會有“順邊走”的形態,這是因為長期背著裝滿物品的大背簍上山下山形成的。而壩區煙盒舞因氣候溫和,地勢平坦,所以舞蹈的基本體態只需自然直立,舞蹈時不論是上身肢體還是腳下動作都比“山區煙盒舞”繁雜,也不必使太大勁,動作悠然自得,輕盈靈活。
煙盒舞的基本體態和動作來源于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云南彝人的生活體態之中,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常規體態必定產生出不一樣的煙盒舞。地方自然環境、社會文化對“煙盒舞”這朵絢麗奇葩的藝術之花有著不可磨滅的形塑作用。
“鳳點頭”是煙盒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手臂上的動作,舞者雙手持煙盒,一手舉過頭頂,手臂微曲,手腕微折,手臂和手腕呈兩道彎的形態;另一只手以同樣的姿態放在身后,煙盒位置在尾椎骨處,但不能貼著身體。舞時可邊翻轉手腕邊叩擊,也可邊彈壓手腕邊叩擊煙盒,但是每次彈擊時需快速,就像鳳凰在點頭一般靈動輕巧,這也是名字的由來。
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男女一起跳煙盒舞時,女子“鳳點頭”動作中手的高度是不可以超過男子的;這是受當時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影響,會認為女子不尊重男子,想要在男子頭上作威作福,這是不被允許的,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長此以往,當男女一起跳煙盒舞時,女方的手是支在頭以下的地方進行舞動。可以看出,在煙盒舞的形成過程中,深受舊社會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制約。彝族歷史中婚姻形態的藝術形式和其他民族的一樣豐富多彩。最初彝族尼蘇青年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加上不能在大庭廣眾下舉行歌舞活動,彝族尼蘇青年的婚姻發生了質的變化,使煙盒舞在“吃草火煙”中得以自由發展。在“吃草火煙”活動中,通常是在玩場中“競歌”或“競舞”時反映敏捷、掌握舞蹈套路多、舞姿優美的人才會倍受青睞,所以在這種特定的競賽中,可以推動煙盒舞的發展,使其形式多彩繽紛,擁有了將近兩百種套路。在煙盒舞的發展過程中,彝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使煙盒舞在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中獨樹一幟,具有了深刻的歷史文化意涵。
在彝族煙盒舞的“正弦”與“雜弦”指的是煙盒舞的兩種種類,對于兩者的劃分方式總說紛紜,有“曲目伴奏說”、“正弦正三套說”、“雙人對跳說”,等等。
“正弦”是在原正弦“三步弦”的基礎上傳承發展而來的,不具備故事情節與敘事基礎,僅為舞姿動作組合而成的舞套。這是關于彝族煙盒舞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與基礎。“三步弦”的每一組動作變化都為三步之后,在民間也將其稱之為“過堂”三步,“蹬腳”三次。“三步弦”是紛繁復雜的煙盒舞套路中的奠基之石,至今為止石屏縣都還流傳著“不會三步弦,煙盒跳不合”的說法。正因如此,我們也將“正弦”稱之為“母弦”,而它與一切“雜弦”之間的關系均為源與流的關系。“正弦”類的舞套包括“三步夾兩步起勾勾”、“采花弦”、“阿彎兒弦”等。
“雜弦”的定義在文獻資料中并無具體記載,一般的概念為除去“正弦”舞套外的其他一律稱之為“雜弦”。這是一種傳承基礎上所演變而成的高級階段,“雜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可根據其形式分為“自娛性”與“表演性”。當彝族圍圈而舞時動作伴隨著唱詞的變化而隨之改變,貫穿其中出現的動作多為“晃跳步”與“蓋掖歩”等。在不同的舞套當中因為故事述說或組合排列的關系,在具體的表現中會略有不同。如,在基本動作中加入轉身、旋轉等動作;亦或穿花對舞。“雜弦”根據所表現的內容有不同的劃分如“死人挺尸”、“老媽媽梳頭”、“童子拜觀音”、“仙人搭橋”、“蒼蠅抹翼”,等等。
步伐,是彝族煙盒舞的一大特色。在彝族煙盒舞中常用的基本步伐有十多種,如合腳、過堂步、踩步、小蹬步、斗腳步,因文章篇幅有限,筆者并不一一列舉而只是挑選其中一種步伐進行分述。
歪歪步,即指身體重心在進行左右倒換,通過一種夸張的處理手法,使得整個身體產生左右動勢的歪動。在具體的舞套與組合之中,歪歪步分為左右歪步與前后歪步兩種類型。區分于左右歪步,前后歪步先以右腿為主力腿,左腿在后方虛點。當弱拍時由膝蓋發力輕彈,身體隨著向上松弛不竄,強拍右腿為主力腿,左腿右后側虛點,一拍落左腳,右腳側翻為掌,旁腰向左側拉出并向右送胯,二拍,重復第一拍動作方向相反。
彝族煙盒舞的手勢動作與當地的勞作習慣有關,手位動作提煉變形于當地人民使用扁擔、鐮刀、鋤頭。在此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其極強的民族生活氣息與相應的根性文化訴求。在彝族煙盒舞中基礎手位可分為胯旁左右兩側的低位、胸前或平肩的平位、舉過頭頂的高位、身旁兩側的側位與由前向后活動的后位。具體的煙盒舞手勢筆者列舉其中一種進行分述。
垂手勢,食指與無名指扣住煙盒,雙手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當中指彈擊煙盒時,在胯的左右兩邊用手臂通過肌肉收縮帶動手腕,由手腕傳導手掌產生由內向外的轉動從而產生前后的輕微擺動。在這樣的輕微擺動中,左右兩肩交替變化。該手勢內斂含蓄,古樸自然。
由上文對于步伐與手勢的論述中,不難發現彝族煙盒舞的動作形態可以歸結為“柔”、“韌”、“脆”。
在彝族的煙盒舞中的“柔”涵蓋的是動作的發力始終輕巧而柔和,不會顯得生硬發僵,如同綿里針般于空拍逐漸起法兒;“韌”強調的是當動作柔起發力之后身體所貫穿的延伸帶有一定程度的對抗性既柔和細潤又富有張力,動作的起承轉合、銜接過渡中伸縮配合恰到好處,在對抗之間適可而止。“脆”與前文中所提及的“柔”是一組相對概念,除了指舞蹈動作干脆利落、張弛自如并有力度能控制以外,還指彈擊煙盒時所發出的聲音清脆合拍。“柔”、“韌”、“脆”這三點貫穿于彝族煙盒舞始終,通過這三點起承轉合連接起了所有的舞姿造型與動作形態,從而使得彝族煙盒舞在起伏傾仰的動態中柔韌滋潤并極具彈性,動作演進柔起韌伸、脆彈韌收。在組合表演的狀態下營造出干凈利索、精巧靈活、逗趣幽默的形象。
在表演的眾多組合之中筆者一開始最難把握的便是“蹬步”。在完成“蹬步”時力量傳導的突然變化使得節奏隨之改變,空拍上的柔起已經很難把握,隨著重拍使得快蹲需要柔韌有力否則難以看出彝族煙盒舞的靈活性與協調性。當手腳同步時雙手彈回經旁回收需控制力度使其柔韌滋潤,快蹬慢收時需要十分注意節奏變化,動力腿的動作在空中約有三拍左右。
彝族煙盒舞的動作形態無論是“正弦”亦或是“雜弦”都必然反映出“柔”、“韌”、“脆”這三大特點,動作起始必然“柔起”;延續連貫必然“韌伸”;回勢流轉必然“彈回”;收勢結束必然“韌收”;舞姿動作必然“干脆”;煙盒彈擊必然“脆彈”。
綜上所述,煙盒舞作為云南彝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因其舞蹈形態生動有趣與自帶伴奏的演出形式,廣泛流傳,經久不衰。筆者在分析彝族煙盒舞的動作形態時,立足于具體動作進行解構,得出彝族煙盒舞“柔”、“韌”、“脆”的動作形態特征。
煙盒舞蹈動作的形成離不開彝族的歷史文化,也離不開彝人們長期居住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通過煙盒舞蹈可窺見出彝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氣質等。筆者是舞蹈專業的學生,通過多次深入全面地學習煙盒舞,從中體會到煙盒舞的魅力和精髓,它蘊藏于彝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煙盒舞是彝族人民的藝術結晶,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無論從它的歷史來源,還是它的舞蹈文化,或是它的藝術風格,都能夠看到其獨一無二的價值。依存于民間土壤之中的煙盒舞,深深扎根于廣大民眾的沃土里,是在彝族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孕育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永遠閃爍著耀眼的民族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