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于生 /文
民商事訴訟案件數量巨大,而民事檢察辦案人力有限,檢察機關要實現主動、全面排查,就必須借助電腦對大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完成人工難以完成的巨量工作。“民事裁判監督系統”的研發和運作,就是首先由檢察官歸納裁判文書的結構要素,后由軟件按照模板對海量裁判文書信息進行歸類處理,而后又由檢察官分類提煉檢察監督點,再由軟件根據監督點對裁判文書要素信息進行智能檢索和數據碰撞,并將分析結果按照風險系數向檢察官推送,最后再由檢察官深入進行人工審查研判。經過一個“人腦——電腦”反復交互的過程,實現辦案人員的需求、經驗與系統程序深度融合,最終形成“人機合力”監督模式。
裁判文書是民事訴訟信息的載體,也是智慧民事檢察系統的基礎數據。檢索裁判文書的首要任務是對裁判文書信息進行要素化處理。經過辦案人員分析,確定要素化信息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裁判文書類型方面,包括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二是當事人(代理人)基本信息方面,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住址、身份證號碼等;三是時間信息方面,包括起訴日期、立案日期、裁判日期、執行日期等;四是審判程序信息方面,包括案由、審理方式(獨任審判或組成合議庭)、是否系公告送達或缺席判決等。裁判文書信息要素化的作用在于,可使裁判文書成為被大數據分析檢索的基礎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分類,以便軟件智能處理。例如,以裁判文書類型為分類標準,可將裁判文書分為判決書、裁定書及調解書。以案由為分類標準,可有多層分類,常見具體類型如民間借貸糾紛、婚約財產糾紛、勞動合同糾紛等。
民事裁判監督系統根據檢察監督點對海量數據進行電腦篩選,因此提煉檢察監督點是智能分析的前提。檢察官主要根據案由分類對不同類型案件歸納提煉監督點,在確定哪些類型案件作為首批提煉對象時,主要考慮了兩個標準:一是該類型案件數量是否在所有案件中所占比例較高;二是該類型案件是否在審理過程中出現問題幾率較高。最終確定借貸糾紛、勞資糾紛、婚姻財產糾紛和交通事故責任賠償糾紛四類案件為重點審查案件,并分類歸納出80 多個具體的檢察監督點。以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為例,所提煉檢察監督點包括同一原告密集起訴、證據單一(僅有借條且格式統一)、缺席判決多等。
民事裁判監督系統根據檢察監督點,采取數據碰撞、分層檢索、挖掘統計等方法對海量裁判文書信息進行分析,并將結果列表排序展示。系統設置了四種運行方式,分別是基本檢索、組合檢索、自定義檢索和工具篩選。系統主要具備三種功能:一是風險案件推送功能,系統根據不同案由案件的檢察監督點進行智能篩查,對檢索出的案件按風險等級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推送,檢察官可以對案件具體信息及異常監督點進行查閱分析;二是案件信息查詢功能,系統對已收集的裁判文書進行了初步分類,檢察人員可以在初步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案件查詢,也可以依據已經掌握的信息直接對目標案件進行搜索;三是可疑案件探索功能,通過統計律師異常勝訴率發現律師和法官的異常行為,進而發現可能存在問題的裁判文書。
民事裁判監督系統所推送的風險案件,屬于“異常判決”,但并不表示該案件就一定為錯誤裁判,后續仍然需要檢察官對異常判決進行深入研判分析,審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匯總分析,匯總同一原告、同一被告所有相關民事案件,分析有無規律性的異常;二是關聯查詢,查詢公安報案記錄、刑事前科記錄,確定當事人是否有劣跡或同劣跡人員關系密切;三是信息驗證,包括對當事人的戶籍、社保、醫保進行查詢核對,確定是否系真實當事人,訴訟雙方是否系親戚朋友;四是延伸調查,采取調閱卷宗材料、詢問有關當事人和證人等方式進行調查取證;最后綜合整體情況對篩查結果是否構成線索作出合理判斷。
以紹興市越城區檢察院辦理的柳曉剛系列民間借貸糾紛案為例,檢察官通過裁判監督系統排查發現2016至2017 年期間,柳曉剛作為原告借貸糾紛多達136 件,其中缺席判決77 件,撤回起訴25 件,異常風險系數5顆星。民事檢察部門組織檢察官對系列判決列表比較分析,發現100 多份判決均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借貸金額小,一般為幾萬元;債務人年紀輕,多數為“85 后”;借款支付多為“銀行轉賬+現金交付”;證據均采用格式化的借條;還款方式存在本人借出,向他人償還情況等。后進行刑事關聯審查,發現近期柳曉剛有涉嫌敲詐勒索警情舉報,而且越來越多,遂移送公安機關偵查。經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查明,柳曉剛、王衛松等5 人涉嫌虛假訴訟罪、詐騙罪、敲詐勒索罪,向檢察機關移送起訴。其團伙涉及民事借貸案件237 件,檢察機關已查明民事案件事實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或提出抗訴53件,法院已再審終結的案件全部獲改判。
檢察機關堅持刑事追訴與民事訴訟監督并行,及時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同時積極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或提出抗訴,保障受侵害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堅持強化民事檢察部門與公訴、偵監等其他業務部門的協調配合,實現虛假訴訟線索、結果內部雙移送,形成辦案合力。主要方法有:一是民事檢察部門通過對偵監、公訴近年辦理的掃黑除惡類案件、“套路貸”案件、非法集資、詐騙、侵犯知識產權類案件及其他侵財型案件進行排查,重點發現虛假訴訟等民事檢察監督案件線索;二是偵監、公訴在審查各類刑事案件過程中,發現涉及民事訴訟案件的,書面告知民事檢察部門,由民事檢察部門依職權排查是否有民事監督線索,并及時跟進監督;三是民事檢察部門對各種途徑主動發現的虛假訴訟線索,在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同時,移送公訴和偵監部門備案。對涉嫌虛假訴訟犯罪的案件,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偵監部門可要求公安機關書面說明不立案理由,并督促公安機關依法及時偵查。對重大復雜疑難案件,民事檢察部門與刑事檢察部門應共同派員適時介入偵查活動,依法引導和督促偵查活動順利進行。
一是加強檢察機關與人民法院的溝通協調。人民法院應當向檢察院、公安機關全面通報移送裁判文書、審理過程主要節點信息,實現訴訟信息相互共享。人民法院發現當事人及相關人員實施虛假訴訟行為涉嫌犯罪的,應及時將案件線索及相關證據材料移送公安機關,同時抄送檢察機關。對于尚不構成犯罪的訴訟參與人,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給予訓誡、罰款、拘留等處罰。人民法院對于檢察機關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的虛假訴訟案件,應當盡快進行再審審理,依法及時糾正錯誤裁判。
二是加強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的銜接配合。檢察機關民事檢察部門通過“裁判監督系統”發現的線索,移送公安機關偵查信息庫進行人員身份信息、主要聯系人、犯罪前科等核查,獲取當事人是否有涉刑案件,刑事案件基本事實等情況。公安機關辦理刑民交叉案件,尤其是套路貸等案件中,涉及民事訴訟案件的,移送檢察機關民事檢察部門,由檢察官在“民事裁判監督系統”中對相關民事判決進行篩查,進一步深挖刑事犯罪背后的錯誤裁判情況,由此有效形成檢察與公安之間的線索雙移送、結果雙反饋機制,實現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的緊密協作。借助公安機關在偵查取證方面的優勢,在固定刑事證據的同時,強化對民事案件證據的收集,補齊民事檢察調查核實權乏力的短板,既增強了檢察監督剛性,又為公安機關開展偵查活動提供了有效協助。
檢察機關將智慧民檢系統與行政執法信息庫對接,讓系統發現的線索與行政執法信息進行碰撞,獲取關聯人物、事項信息,繼而實現案件外圍排查。如把柳某某個人信息接入行政基礎信息庫,可以查明其戶籍、住址、聯系方式、家庭關系、職業狀況等,也可以碰撞出密切關系人、以及密切關系人涉刑事、行政違法犯罪情況,發現柳某某并無放貸經濟來源,其與王某、周某、梅某等人存在一起從事非法放貸的嫌疑。通過數據對接分析,實現案件當事人從抽象到具化的轉變,為深挖隱藏在背后的刑事犯罪活動提供線索,有利于核實案件基本信息,豐富線索來源,固化外部證據,鎖定相關目標,進一步開展調查取證。
省級院整合三級院辦案資源,健全“一體化辦案指導機制”,對辦案實踐中的疑難問題會診研究及時有效指導。如紹興柯橋區院在辦理原告系同一人的系列借貸糾紛案件過程中,發現原告所持欠條存在虛增借款金額的情形,就該類案件如何定性和適用法律,以及如何啟動監督程序都存在較大爭議。為此,紹興兩級院向省院專題請示。省院指導組專門聽取匯報后研究后認為,該類行為為獲取不當利益虛假陳述欺騙法院,擾亂審判秩序,損害國家利益,屬于依職權監督范圍。基于這一指導意見,市級院將這些案件納入到依職權監督的范疇,監督案件的數量大幅提升,有效維護了司法秩序和權威。
市級院主動搭建信息平臺,積極發揮橋梁樞紐作用。一是移送案件線索,對智慧民事檢察系統檢索出的案件進行細致分析研判,將有價值的案件線索交由基層院辦理。二是指導案件辦理,在將案件線索移送基層院后,市級院還應實時關注案件進展情況,并可采取如下措施,幫助解決案件處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成立民事檢察辦案業務對接指導小組,對基層院進行分片指導;建立全市民事檢察精品案例一月一評制度,以精品案例形式加強業務指導。三是橫向協調工作,隨著監督案件數的大幅上升,市級院要注重加強與法院的溝通聯系,就批量監督案件提前與法院對接,采取抗訴與再審檢察建議相結合的形式,不唯數量,只唯實效,推動檢法兩家協作配合。
基層民事檢察工作是民事檢察的根基,在民事檢察工作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在《民事訴訟法》修改以后,基層院如何履行民事檢察職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智慧民事檢察系統研發完成后,市級院可根據屬地原則,將挖掘到的批量案件線索移交基層院辦理,使基層院擺脫無案可辦的困境。基層院辦理本地區監督案件,在調閱案件材料、詢問當事人和證人、與相關部門溝通方面也更為便利。基層院在辦理這些批量案件過程中,豐富了辦案經驗,拓展了部門交流,強化了監督職能,提升了基層院民事檢察部門的影響力。對符合抗訴條件的系列案件,經與法院溝通,多數案件由基層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由人民法院啟動再審。據統計,2018 年基層院再審檢察建議案件數為上年度的3 倍多,同級民事檢察監督大大加強,既縮短了辦案周期,又維護了法院權威,實現了辦案數量、效率和效果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