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若夫
質檢機構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是國務院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離、管辦分離的重要舉措,也是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實現改革有幾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改革動力不足。目前的改革,基本上是在行政力量主導下的單邊推動,沒有充分提升機構和人員自身的認識,也沒有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來協助推進改革。目前質檢機構大多能取得財政補助,能參與政府強制性檢驗檢測、監督抽查任務,能借助部門行業的優勢承攬業務。改革明顯的去行政化、市場化導向,讓部分既得利益者顧慮重重,導致改革缺乏動力。主要問題是目前很多質檢機構屬于事業單位,事業單位領導干部一般都是由政府任免。改革必然導致行政級別的取消,在一些“官本位”意識較濃的地方,推動改革十分困難。事業單位的終身制用工制度將被打破,“鐵飯碗”的丟失可能成為技術機構改制轉企的巨大阻力。部分機構存在機構臃腫,冗員嚴重的問題,改革帶來的職工下崗、人員的安置分流、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是推動平穩改革的難點。
第二,改革方向不明。在質檢機構改革過程中,有兩個絕對化傾向。一是全部向行政化靠攏,成為政府全包的公益一類;二是全部全盤向企業化轉制,力圖“甩包袱”。改革過程中僅僅局限于走“公益”還是“企業”的道路,以及“公益”和“企業”如何切割或劃分,忽視了可能存在的“第三條道路”,忽視了當初質檢機構設置的本意,未能很好研究其作為社會組織的改革方向與定位,更未能確立其應有的區別于政府和企業的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沒有明確,指揮棒有待細化,未來的改革目標存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第三,改革進度不快。當前的改革跟不上政府的需求和市場開放的壓力。隨著國內質量技術服務市場不斷壯大,外資和民營機構快速成長,并對質檢機構的壟斷地位形成挑戰。目前很多改革僅限于初步整合,整合后“內優”即優化配置和體制優化還遠遠不夠,尤其在全省乃至跨省范圍內的優化還沒有多少的動作。省一級層面,質檢和特檢機構的整合走在前面,標準化和計量機構的整合還很少,尤其是面向市場的標準、質檢、計量、認證的“一條龍”服務較大型技術機構還沒有真正出現。
第三,改革創新不多。欠缺對作為事業單位的技術機構進行類似國外“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創新嘗試:如嘗試讓國內質檢技術機構學習國外社會組織的管理模式,減少甚至行政干預,嘗試理事會制度等“官辦民營”的管理模式等。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社會組織”來控股相關質量技術公司的模式,尚未開始嘗試并打開相關政策空間。管理機制始終是質檢技術機構的軟肋,也是削弱其市場競爭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關鍵。
現有改革以整合為主,轉企改制多為探索性嘗試。改制轉企后,事業單位法人轉為企業法人,投資主體和產權將呈現多元化,事業單位轉企后融資手段較單一、規模較少,資金是企業運行的血液,資金鏈鍛煉對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轉制后融資困難不容忽視。改革的路徑具體分為三步。
第一步,開展系統內整合。在市場監管系統內部,以業務為紐帶開展整合,同時推動其他政府系統如農業、衛生、建設、工信等也內部開展整合,解決系統內重復建設和統一管理問題。目前最可行和最迫切需要完成的,是完成省一級的系統內部同類型技術機構的整合。這一類整合阻力最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強,整合的需求強烈,立足現有的行政管理資源,可以較為輕松實現,是整合大潮中的“基本動作”,也最值得先行。正如前面已有的整合經驗和成效證明,此類整合在改變現有質檢技術機構小散弱、優化資源配置和減低內耗方面,會有諸多直接的成效。
同時可以考慮并行或后續再開展的整合。其一,副省級(省會)城市內同類質檢機構與全省質檢機構的整合,如現有的四川模式和湖南模式。因副省級(省會)城市設置的質監技術機構一般規模、能力較強,往往與省級機構相當,加上財政體制的因素,這類整合不宜作為強求,應根據各地實際,因勢而為,成熟的先整合,暫不具備條件的不作強求。其二,質量、計量和標準化技術機構的大整合,或其中二者在省一級層面的整合,具備基礎的可以在一開始就實行,阻力較大的則先擱置,先完成細分行業內的整合。
第二步,推進跨系統整合。推進省級檢驗檢測資源跨部門、跨區域橫向整合,建立法人治理結構,不明確主管部門,作為公益性公共檢驗檢測認證平臺,相關機構確需保留的原機構牌子可以保留加掛。
推進市縣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資源整合。原則上,副省級市可以保留少量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市級檢驗檢測機構原則上實行綜合設置,保留事業單位屬性,實行市場化運作,鼓勵符合條件的轉企改制,也可選擇與相關省級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行縱向整合。現有市縣已實現橫向整合的檢驗檢測機構保持不變。除特別需要外,縣級不獨立設置事業性質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現有檢驗檢測資源可作為市級檢驗檢測機構的分支機構;也可通過跨部門、跨領域資源整合,相關公益性檢驗檢測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解決。通過一系列整合,逐步形成按專業設置,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公共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其資質由政府部門授權或認可。
第三步,改制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
對關系國計民生、不適宜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而又必須承擔公共服務的技術機構,如掌握量值基準的計量技術機構,可繼續保持設定為法定機構或政府實驗室。對必須提供公共服務,具有第三方社會公正地位,既可以承擔政府技術監管職責又可以參與市場競爭的質監技術機構,條件允許的可轉為社會組織,并允許采用市場運作模式。
總之,質檢機構改革,既要尊重歷史和業務板塊自身的關聯性事實,也要充分發揮靈活性,不做簡單的硬要求。在設計中,還要注重對改革形成統一認識,在全系統乃至全國解放和統一思想,要站在全國技術機構改革的高度來認識改革,形成改革的合力,減少改革的阻力。要明確改革以理順關系、減少重復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和激發活力為目標,要打破部門利益和小集體利益,回歸技術機構應有的社會角色,并從全社會和全國的角度統一布局和配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