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個“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廣東省深圳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把質量強市戰略作為城市發展的長遠重大戰略,切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大力推動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質量工作成效突出,走在全國前列。
深圳市通過樹立新理念、出臺新舉措、探索新路徑、構建新評價,走出了一條既符合深圳實際、又對全國具有一定示范意義的質量型發展之路。該市率先提出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型,把質量作為發展的第一追求,將“質量成就未來”確定為城市質量精神,提出“始終把質量強市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形成了以質量先行贏得發展主動的深圳經驗;率先出臺全國首部質量促進法規——《深圳經濟特區質量條例》,為深圳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率先提出標準先行、設計支撐、質量引領、品牌帶動、信譽保障“五位一體”的發展路徑;形成質量導向的評價體系,探索實施“深圳質量指數分類指引”制度,試點探索建立高質量統計監測制度,增強了對各方面質量工作的“導航儀”作用。
深圳市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質量條例》,明確提出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質量技術服務行業發展,構建支撐深圳質量建設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國內、國際先進的質量、標準、計量等科技支撐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明確將質量基礎設施列入城市六大基礎設施之一,在《深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提出建設16個質量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近14億元。該市創新構建全社會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制定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的扶持政策,2018年出臺了《深圳市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管理辦法》,對提供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公共服務的平臺進行認定和資助,基本形成了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相互配合、協調發展的全社會質量基礎設施共建機制。
為確保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2018年6月,深圳市出臺《深圳市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規劃(2018-2020)》,明確了該市未來三年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導向,提出完善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體系,以及推進集聚區建設、深化融合發展的具體任務,全面提升支撐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的能力。該市布局建設42個質量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創新推進國有檢驗檢測機構改革,打造更能服務產業發展和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并以國家級服務平臺建設為龍頭和抓手,狠抓質量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目前,深圳市已建成和在建的國家級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平臺有8個,2018年國家環保產品檢測中心、光伏產品檢測中心通過驗收。
深圳市充分發揮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民生安全的作用,提升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與綜合應用能力,質量基礎體系不斷完善。
一是現代計量體系初步建立,基礎保障和支撐能力凸顯。全市建有國家高新技術計量站、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深圳)兩家國家級計量站,現有法定計量檢定機構1家,計量授權檢定機構5家,校準服務機構41家,建有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32項、企事業最高計量標準近700項。
二是標準基礎不斷夯實,標準體系日益健全。73個國際級和國家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標準制訂工作組(TC/SC/WG)等標準化組織落戶深圳,全市累計研制國際標準1926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4179項,在重點產業領域成立了產業標準聯盟35家,培育標準化工程師1605名。
三是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多元化發展格局逐漸形成。全市共有檢驗檢測機構475家,建成和在建的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有7個、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有13個,通過CMA的檢驗檢測機構達376家,獲得CNAS認可證書381張,國際知名認證機構SGS、TUV、BSI、ITS等均在深圳設有分支機構。全市共有產品認證有效證書30000余張,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43000余張,認證機構及分支機構60余家,認證證書總數居全國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