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當今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格局中,品牌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從2017年起,國務院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反映出我國國家品牌戰略的發展思路越發成熟、路徑更加明晰。
十多年前,一提到中國品牌,人們腦中浮現的往往是“質差價廉”,甚至還有山寨橫行的印象,即便“Made in China”風靡全球,很多人還是只認洋品牌。如今,從智能手機到白色家電,從洗護產品到穿戴品牌,從中國高鐵到移動支付,一大批“顏值”與質量兼具的中國品牌不僅受到消費者青睞,而且成為彰顯國家實力和形象的閃亮名片。
樹立一個品牌很難,但以質量為本,這是任何品牌都繞不過的一個主要市場法則。對質量問題,正是因為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所以才在水中學會了游泳。
換一種說法,正是我們經歷過“票證經濟”時期的物質短缺,經歷過“山寨”橫行時的質量低劣,但也見證了像海爾張瑞敏怒砸冰箱、武林門火燒溫州鞋這樣重視質量的重要時刻。正是靠著堅定不移地守衛質量、做大品牌,中國制造才實現了從貼牌到創牌、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但是,當我們欣慰于自主品牌美譽度提升時,也應清醒認識到,我國國際知名品牌數量還不夠多、實力還不夠強。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提質增效,建設質量強國。
在企業和市場這一側,應該抓住“品牌”這個牛鼻子,堅持以質量為生命的價值導向,著力在做好做精和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健全覆蓋研發創新、生產制造和營銷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打造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的生產運營模式,增強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穩定性與可靠性,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夯實品牌建設基礎。
在政府這一側,應該既“強監管”,加強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又“強引導”,建立高水平的標準體系,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綜合運用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力量,就能為提升質量提供良性土壤,形成建設質量強國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