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專利格局下的中國專利戰略

2019-01-27 14:06:02易繼明
知識產權 2019年8期
關鍵詞:戰略

易繼明 初 萌

內容提要:自二十世紀末以來,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開始致力于通過專利戰略的調整來獲取國際優勢地位。經過各國之間不斷地較量,“一超多強”的國際專利格局已基本形成,全球專利一體化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當前,全球專利制度仍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專利合作、區域專利聯盟的出現豐富了國際專利制度供給。與此同時,我國專利制度經歷了從“舶來品”到“本土化”的過程,以專利戰略促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已成為內生需求。立足于全球專利格局及知識產權強國背景,我國可從專利戰略的地域布局、國家和地區間合作計劃、國內專利制度的優化、專利運用與成果轉化的促進、綜合實力及談判能力的提升等角度出發,推進專利戰略。

一、引言:全球化背景下“一超多強”的國際專利格局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的主要趨勢之一。這一趨勢的內在機理,是知識共享和技術文明的全球化,并意味著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逐步興起與繁榮。而經濟全球化和新的國際貿易體制的形成,促成了法律的全球化,導致各國知識產權制度走向國際化。

自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以下簡稱《巴黎公約》)這一旨在促進一國國民智慧成果在他國得到保護的國際條約的出現,到后續一系列國際條約或協定的簽署,特別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WIPO)與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WTO)的合作,世界專利制度體系逐漸形成。這一形成過程,經歷了從《巴黎公約》到WIPO,又從WIPO到WTO,再到WIPO與WTO合作這三個階段。目前,這一制度體系面臨著從《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以下簡稱《TRIPS協議》)時代到“后TRIPS”或稱“超TRIPS”(即“TRIPS-plus”)時代的演變。而體制轉移和演變的過程,是各國知識產權制度不斷協調,趨于全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力量對比變化在知識產權制度層面上的反映。

全球化背景之下,“一超多強”的專利格局已經形成。從主要專利指標來看,美國專利質量最高,德國、日本等次之,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專利質量相對較高。當今美國“一超”、歐洲和日本等“多強”的專利格局,在國家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國際政治格局和國際經濟格局等層面,亦有所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專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是主動融入這一世界專利制度體系;另一方面,也存在“被動轉型”或被這一世界專利制度體系所裹挾的因素。較之制度的自然衍生,我國專利制度有“催熟”的成分,也有“夾生”的因素。改革、惰性及守望之間,我國專利制度形成了某些“中國特色”。饒是如此,我國早已成為專利申請第一大國。①2013 年,中國專利申請量達70 萬件左右,與2012 年相比增長一倍,申請量居世界第一;2012 至2013 年間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量,平均增長率達26.4%,躍居世界榜首。Se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at 13 (Dec. 16, 2014), at http://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41_2014.pdf, last visited: 2019-07-01.如此事實,若善加利用,順應國際專利發展趨勢,必能讓專利制度成為我國國力上升和國際綜合競爭力增強的重要推動力量。

值得說明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并不意味著政治一體化。有學者認為,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增強,技術流動性加快,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使用以及傳統跨國公司向新型全球性公司的轉型,民族國家和地緣國界正在逐漸淡化,經濟利益的訴求超越了政治訴求。②參見趙剛著:《地緣科技學》,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年版,第16 頁。然而,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民族國家和地緣國界不僅不會弱化,恰恰由于上述背景或環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會更加強化。③參見[美]約瑟夫·奈著:《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45 頁。因為,這種背景或環境強化了私人要求政府和國家對私有權利進行清晰界定的需求,以在國際談判中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從而能夠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一個結構合理、先見性強的戰略格局。這也是我們面對國際專利制度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所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故此,可以用“地緣政治”穿針引線,來討論當下國際環境中的專利制度安排與戰略考量,并提出我國的因應之道。

二、各國專利戰略

(一)美國

美國學者將專利戰略概括為“保證你能夠保持已獲競爭優勢的工具”。從廣義上講,專利戰略分為進攻戰略與防御戰略,但無論戰略屬性及實施手段如何,其最終目的均是保持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④參見《美國知識產權戰略特點》,載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E%E5%9B%BD%E7%9F%A5%E8%AF%86%E4%BA%A7%E6%9D%83%E6%88%98%E7%95%A5/9639968?fr=aladdin,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7 月20 日。因此,美國的專利戰略走向與其地緣政治戰略、地緣經濟戰略呈現契合關系。隨著美國不同時期對外政策的演變以及側重點的遷移,美國專利戰略在不同時期呈現出有張有弛、寬嚴相濟的特點。以下以美國在不同時期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戰略為背景,討論其專利戰略的主要內容及影響。⑤美國的外交政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大陸擴張時期(1775-1897 年),即從獨立戰爭到十九世紀末期的“門羅主義”階段;第二階段為海外擴張時期(1898-1945 年),即從美西戰爭爆發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門戶開放”階段,該階段中美國以“海權論”為指導,以美洲為依托,試圖將整個美洲大陸和亞洲、太平洋地區納入其勢力活動范圍;第三階段為全球稱霸時期(1946 年至今),即從雅爾塔體系形成至今,這期間美國經歷了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經歷了冷戰結束后世界霸主地位的奠定,“911”事件之后,美國加強了對極具重要性的地緣戰略區域和軍事地帶的掌控。這個演變過程與美國國力由弱變強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也與地緣政治的發展階段相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美國逐漸確立了自己在大西洋與太平洋貿易依賴海洋轄區中的核心地位。關于這一論述,參見劉從德主編:《地緣政治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79 頁。

1. 十九世紀的美國專利制度

十八到十九世紀左右,美國正處于大陸擴張時期,新興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帶來了經濟的迅猛增長,而專利制度則為新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制度激勵。專利制度賦予發明人對其發明成果進行制造、使用、銷售的壟斷權利。在工業化早期,一個新技術的產生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產業的形成,專利制度所賦予的壟斷往往可延及整個產業,專利的市場價值廣闊,此外,美國社會在十九世紀長期呈現資源豐富而人力稀缺的狀況,節約勞動力的發明一旦面世,往往受到市場的歡迎。可見,美國在這一時期確立了親專利政策,與其促進產業發展的作用密切相關。

立法方面,1836年《美國專利法》建立起了現代專利法的基本框架。1837年美國國會專利法案確立了專利年報制度,1839年法案賦予專利局以農業促進工作職責,1842年法案吸收外觀設計為可專利對象,1861年法案在保護期、專利費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1870年法案綜合前期各階段的變革,調整了《美國專利法》的規范形式結構,對既有制度內容進行了系統化、規范化和局部補充,全面確立起反映美國工業社會需要的現代專利法。

總的來說,十九世紀是美國現代專利法全面確立的時代,此時期的專利制度著重于根植美國本土,促進扶助國內重要產業的發展。

2. 十九世紀后期至二戰結束后若干年間的美國專利制度

十九世紀后期,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并開始進入壟斷階段,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經濟危機接二連三,并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進入了海外擴張時期。該時期,美國對內部專利制度的完善具體表現為:通過美國專利局建立分類部門,對所有本國專利、外國專利、科技出版物等重新分類,使得美國專利局審查工作有了實質上的進展;增加了技術人員的職數,并擴充可專利主題,使美國擁有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和植物品種專利三種類型;規定對原子能武器禁止授予專利,對地球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的飛行問題研究所做發明的問題作出規定。

外部專利制度方面,由于1929年經濟危機,為了遏制產品進口,減少產能過剩,“337條款”應運而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美國關稅委員會通過一系列判例確認侵犯專利權屬于“不正當競爭方法或不正當行為”,應根據1922年《美國關稅法》第316條進行處理,此乃“337條款”的前身。在1930年《美國關稅法》生效的最初五年間(1930—1935年),美國關稅委員會主要針對專利侵權案件展開調查,即使有時在案件中可能既有專利侵權行為又伴隨著不正當競爭行為,最后依然會依據以專利為基礎的救濟請求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在1936至1968年的三十多年間,由于海外擴張接近尾聲,且自二戰結束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以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遭受重創,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為了在全球推廣美國的產品,美國政府極力推行貿易自由政策,以期打開別國市場,貿易保護政策遂退居次席,美國“337條款”被暫時束之高閣。

十九世紀后期至二戰結束后若干年間,專利制度在美國國內繼續發揮著帶動新興產業、激勵創新、促進經濟實力增長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對外貿易擴張方面,專利制度仍與關稅制度相結合,被用作不同經濟時期壓制或撬動對外貿易的杠桿。⑥一項調查顯示,以“337 條款”為例,當經濟衰退的時候, 查就快速增長;而當經濟繁榮時, 查就快速下滑或處于低谷。參見張平主編:《產業利益的博弈:美國337 調查》,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2 頁。

3.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的美國專利制度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美國專利戰略亦全面興起。該時期美國的專利戰略研究具有長遠的戰略考慮和長期的基礎性布局。

具體而言,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主要包括1980年《美國拜杜法案》和《美國技術創新法》、1986年《美國聯邦技術轉移法》、1989年《美國國家競爭力技術轉移法案》、1996年《美國國家技術轉移與升級法》、1999年《美國發明人保護法令》、2000年《美國技術轉移商業化法案》等,這些法案的出臺使美國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申請專利、加速產學研結合以及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以加強,促進了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提升了產業技術競爭能力,同時也為激勵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

美國于1988年通過了《美國聯邦貿易與競爭法案》,運用“特別301條款”將知識產權與貿易掛鉤,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世界主要國家無一幸免。通過在WTO積極推動《TRIPS協議》以及《關于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的達成,美國將在主要跨國公司推動下確立的專利保護規則推向國際,從而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美國式”知識產權政策,并通過綜合運用 “337條款”、完善的海關保護和司法保護等手段,最大限度保護本國企業的權益。

在具體專利規則的完善上,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是最大的推動者和受益者,由于美國具有判例法傳統,作為專利權人的大公司等可以通過專利訴訟完善美國具體專利規則。他們借助國家專利戰略的平臺,通過專利戰略,占據了產業鏈的上游,并高舉知識產權的大棒,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知識產權輸出國。1982年,美國成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專屬管轄各聯邦地區法院的專利糾紛上訴案件,此舉使經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和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所作出的判決在專利訴訟案件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通過對Diamond與Chakrabarty基因技術許可專利案⑦See Diamond v. Chakrabarty, 447 U.S. 303 (1980).、State Street Bank商業方法許可專利案⑧See State Street Bank and Trust Company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 149 F.3d 1368 (Fed. Cir. 1998).、eBay與MercExchange禁令救濟案⑨See eBay Inc. v. MercExchange, L.L.C., 547 U.S. 388 (2006).、Teleflex與KSR顯而易見性判定案⑩See KSR Intl Co. v. Teleflex Inc., 550 U.S. 398 (2007).、AWH與Phillips權利要求解釋案?See Phillips v. AWH Corp., 415 F.3d 1303 (Fed. Cir. 2005).等專利案件的審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和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重新解釋了相關的專利法律條款,在將基因技術、計算機軟件和動植物新品種等納入美國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同時,也體現出提高專利非顯而易見性標準、增加故意侵權難度的趨勢。?參見孫玉蕓:《美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及其啟示》,載《企業經濟》2011 年第2 期,第187-188 頁。

4. 評價

美國專利戰略,突出了專利制度作為一種公共政策、適應經濟政治需求及發展趨勢的特點,體現出政府主導與市場拉動相結合的理念。美國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注重對專利整體戰略的運用,通過有效的專利戰略形成自己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真正實現專利戰略的價值。而從其立法和修法來看,美國一方面注重對專利權人利益的保護,盡量從規則上維持專利權人對于市場份額的占領;另一方面亦注重運用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維護競爭的公平有序以及市場對創新的刺激作用。

(二)歐洲

從地緣政治學角度來看,歐洲混合了陸地(東歐)和海洋(西歐)兩種性質。冷戰結束后,陸地性質的不斷凸顯使歐洲越來越追求內部協同發展,而不大可能采取美國式積極對外制度擴張的發展方式。?由于歐洲國家多面積較小,且陸地交通便捷暢通,“民族國家是節點,而交通與通信線是連接器”,因此易于結成同盟。經歷了工業革命的鼎盛時期,以及空間革命的征戰動亂時期,冷戰之后歐洲地緣政治發生整合,其標志之一是歐盟的東擴,“歐盟正試圖按照西歐的模式重塑東歐……這種擴張反映了西歐通過分享其財富和技術知識對‘軟實力’的實踐。”標志之二是北約的東擴,使得歐洲依賴于美國的軍事力量,為美國軍事力量在歐洲的存在提供落腳點,逐漸確立了歐洲在海洋轄區中作為與美國充分合作者的政治地位,而隨著歐盟向更高水平的專業一體化運動,它“與美國在處理與世界上其他大國關系、追求全球均衡過程中必須成為合作伙伴”。這樣就在大西洋與太平洋貿易依賴海洋轄區中確立了歐洲與美國的協同關系。參見劉從德主編:《地緣政治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124-129 頁。

歐盟知識產權戰略是一種“超國家戰略”,其與一國之知識產權戰略相比,有其特殊之處。作為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歐盟成員國包括領先國家、中間國家、追趕型國家和落后國家四類,國與國之間差異較大。因此,在對內對外的知識產權戰略制定過程中,需平衡協調內部成員參差不齊的利益關系,以建構將各國整合起來與外界進行競爭與合作的規則。

1. 背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高新技術逐漸成為促進社會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變革、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為了應對來自美日等國的競爭挑戰,在高新技術發展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歐洲開始實施歐盟科研框架計劃(Framework Programmes)。該計劃是歐盟“投資最多、內容最豐富、市場目的最明確的全歐洲性中長期重大科研與技術開發計劃”。?參見譚啟平:《〈歐盟研究、技術開發及示范活動第七框架計劃〉及其參考借鑒價值》,載《科技與法律》2014 年第4 期,第657 頁。從第六框架計劃階段(2002—2006年)開始,歐盟對框架計劃進行了重大戰略調整,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即建立“歐洲研究區”,努力實現歐洲的科技一體化,強調項目的規模效應,傾向于長期性和結構性的投入,致力于從獨立項目向綜合項目發展。?參見譚啟平:《〈歐盟研究、技術開發及示范活動第七框架計劃〉及其參考借鑒價值》,載《科技與法律》2014 年第4 期,第660 頁。目前,該計劃已經進行到第八框架計劃階段,該階段的計劃又稱為“地平線2020”(Horizon 2020)計劃。根據2017年10月發布的計劃第三期內容,歐盟將在2018—2020年投入300億歐元用于技術研發,并在國際合作領域設立了30個旗艦計劃,探索對能夠催生新市場的創新活動啟動新的支持手段的途徑,高度整合焦點領域的科研項目,并重視創新成果的擴散等。?《歐盟發布第三期“地平線2020 計劃”(2018—2020 年) 3 年300 億歐元支持創新》,載https://www.fmprc.gov.cn/ce/cebe/chn/kjhz/kjdt/t1507884.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 月16 日。

在此背景下,為了聯合起來應對挑戰,給科研一體化推波助瀾,歐洲專利制度也需要實現一體化,且必須不斷由水平向縱深方向發展。

2. 專利申請與專利保護的一體化

首先,歐洲專利公約(European Patent Convention,以下簡稱EPC)的簽訂與完善為專利申請一體化提供了規則平臺。EPC是在其締約國范圍內授予發明專利的一項歐洲法律制度。根據這一公約授予的專利即歐洲專利,其與締約國所授予的本國專利具有同樣的效力,并受到同樣的條件約束。在一定意義上,1883年簽署生效的《巴黎公約》、1970年簽署的《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以下簡稱PCT)以及后來并入歐洲專利局的國際專利研究所(Institut Inernational des Brevet,以下簡稱IIB),都可以說是歐洲專利公約的先驅。建立該公約的目的在于通過在締約國之間建立統一的申請、檢索、審查和授予專利程序,加強締約國之間在保護發明方面的合作,使各成員國能夠應對專利申請量激增的問題,保證審查質量。EPC最初由創始成員國于1973年簽訂,其成員數量已由最開始的7個發展為現在的38個。EPC2000年修訂案在經過所有成員國批準后自2007年起生效。該修訂案在新穎性和現有技術、與治療有關的專利申請、專利申請權利要求、優先權要求、中間限制程序、限制權利要求、發明單一性、繼續審批以及向擴大申訴委員會提出復審要求等幾個方面作出了重要修改,簡化了申請歐洲專利的程序。?參見任曉玲:《申請歐洲專利程序簡化——〈歐洲專利公約2000〉的若干修訂及其影響》,載《中國發明與專利》2008 年第12期,第77 頁。

其次,歐洲專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以下簡稱EPO)的建立為專利申請一體化提供了機構平臺。歐洲專利局因EPC而設,為歐洲專利的申請和保護提供了組織基礎。1977年EPC剛成立時,專利申請人可以通過在EPO申請專利,并在指定的一個或多個成員國內獲得專利授權。通過這種方式,EPO為申請人提供了更為便捷且經濟的服務。1983年EPO與美國專利商標局及日本專利局建立起合作關系,三者統稱為國際三邊局,為現行的國際專利體系奠定了基礎。

再次,單一專利制度(Unitary Patent System)以及歐盟統一專利法院(Unified Patent Court)的建立標志著歐洲在專利制度一體化的進程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走在了專利協作體系的前沿。2006年,歐盟專員查理·麥克里維就建立單一專利制度提出設想?See Charlie McCreevy, EU Patent Strategy, at eu/rapid/press-release_SPEECH-06-786_en.pdf , last visited: 2019-07-15.,并著重強調了建立歐盟統一專利法院的重要性。2012年,EPC成員國以及歐洲議會就“專利包”——建立歐盟單一專利制度的議案達成協議,為歐洲專利保護一體化奠定了基礎。這一新的專利制度旨在使企業可以取得一項在25個歐盟成員國皆有效力的單一專利。單一專利制度的啟動與歐盟統一專利法院協議的生效密切相關。旨在建立統一專利制度的歐盟法規已于2013年1月生效,但仍有待歐盟專利統一法院協議生效方能具體實施,真正實現對傳統歐洲專利和單一專利的管轄。歐盟專利統一法院協議的生效需以包含英國、法國、德國在內的至少13個成員國的加入或批準為前提。

然而,由于歐洲各經濟體在科技發展水平上差異巨大,且對專利需求各有不同,因此有學者認為,如果單一專利制度不能從實質上降低專利申請的成本,不能解決創新者制度一致性問題,則必將在制度的推廣實施上遇到障礙。?See The Patent Reform: Unitary Patent Protection and the Unified Patent Court, at http://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indprop/patent/index_en.htm, last visited: 2014-12-01.

3. 評價

從總體上看,歐洲專利戰略目標方向是整體性和統一化。歐洲各國國土面積相對較小,各國專業化程度較高,語言文化背景相似,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仍然有著強大的合作基礎和合作愿望,能夠形成統一市場。這對于歐洲企業來講,無疑是天然的優勢。歐洲專利戰略在制定過程中始終保持并發揚這一優勢,使企業在專利申請與保護時有多種可選途徑,在企業專利戰略制定和專利布局時能夠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三)日本

日本疆域狹小且自然災害頻發,一直以來為爭奪空間與亞洲大陸沖突不斷。經歷二戰戰敗,其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政治小國”,在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因此其主要著眼于從經濟建設方面提高本國綜合國力,開展“經濟外交”。?日本的地緣戰略特點,參見劉雪蓮編著:《地緣政治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第203-209 頁。在此背景下,日本在不同時期的專利戰略也呈現出階段性特點。

1. 技術引進戰略

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日本施行技術引進戰略,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之后進行自主創新。該時期的日本主要以政府主導型的技術引進戰略作為經濟趕超戰略的動力,用“有形的手”干預市場,保證有限的資源向優先重點產業傾斜,推進“趕超型”產業政策的落實。而為了配合經濟發展的“趕超戰略”,在專利技術引進上采取了“追隨戰略”,即在學習其他國家技術的基礎上,對既有技術加以改進以使其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圍繞核心技術專利生產一大批外圍技術專利來推出更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參見吳漢東著:《知識產權制度變革與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250-258 頁。在這種國家戰略下,日本政府鼓勵日本企業及個人向外國特別是美國申請專利,進行企業海外專利布局,編織“專利網”,以期限制西方國家圍繞初始專利進行市場開拓。

這一時期的專利戰略雖然為日本帶來了技術的進步和經濟增長等方面的收益,但是也導致日本市場充斥著大量的改良型專利,造成了“專利數量雖多、但質量不高”的局面。

2. 知識產權立國戰略

由于意識到“追隨戰略”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為應對知識經濟背景下來自其他發達國家的挑戰,日本提出“知識產權立國”戰略。2002年,日本完成了《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大綱》的制定工作,隨后又通過了《日本知識產權基本法》,主要從創造、保護、利用、人才四方面來推進戰略實施。在《日本知識產權推進計劃2005》中,加快專利審查速度、增強國際間合作的要求被提出。

2013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本部在《知識產權政策展望》中強調了日本作為PCT國際局之一,所面臨的專利申請量激增而專利審查人手不足的問題。尤其是,面對中文專利申請量激增的現狀,需要通過實施專利審查員長期交換項目來促進與其他國家(中國)在專利審查方面的合作;同時要縮短審查周期,提高審查質量,從而提高日本專利局在國際上的形象。?參見「知的財産政策ビジョン」,載http://www.kantei.go.jp/jp/singi/titeki2/kettei/vision2013.pdf,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 月16 日。

2014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本部公布了《日本知識產權推進計劃2014》,在附錄工程表中,第一大項就是“構建強化產業競爭力的國際知識產權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提供最快最優的審查服務”,預計在2023年前將審查周期縮短一半;為使亞洲新興各國專利局檢索結果與日本專利局檢索結果趨同,進行審查員派遣、檢索系統輸出與檢索援助等;為推進亞洲新興國家知識產權基礎設施建設,與在亞洲新興國家中頗具影響力的WIPO緊密合作,通過其JapanFund項目培養人才、派遣專家,為各國知識產權局提供信息化援助;在專利審查服務層面,提出更為細節化的要求,通過審查標準的簡明化(包括審查意見書的簡化)、各國專利申請手續等統一化等提高服務效率。此外,為吸引外國發明人使用日本專利局進行檢索,給企業進行海外市場擴張及專利申請提供便利,進而實現日本綜合實力的提升,該工程表還要求在擴大亞洲各國對日本專利局信任度的基礎上,增加首次申請中使用英文進行國際申請的國家的比例。在經濟合作、投資協定方面,要根據國內產業界的需求與國家政策需要,確定合適的戰略合作伙伴,確保合作伙伴國內專利制度完備性以及保護標準能夠達到《TRIPS協議》確定的最低保護標準;同時日本國內要積極加大專利的保護強度,將保護標準進一步提高。?參見「2014 知的財産推進計畫」,載http://www.kantei.go.jp/jp/singi/titeki2/kettei/chizaikeikaku2014.pdf,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月16 日。

2018年6月,日本知識產權戰略本部發布了《2025—2030年知識產權戰略愿景》(以下簡稱《愿景》),對日本知識產權戰略的目標及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明確。《愿景》指出,日本國際競爭力維持的關鍵在于發揮國家特色,將反映本國特征的價值戰略性地輸出,使之融入到國際規則的制定中。《愿景》的出臺奠定了日本專利國際化戰略的價值根基。

(四)韓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韓美知識產權爭端引發的危機使韓國政府和企業意識到,實施靈活的專利戰略是在激烈的國際技術競爭中取勝的關鍵舉措。?參見姜桂興:《韓國知識產權管理與知識產權戰略探析》,載《科技與經濟》2005 年第5 期,第36-37 頁。因此,韓國政府與企業高度重視專利戰略與經營戰略的一體化。近幾年來,韓國運用專利戰略作為強國政策,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韓國專利戰略,首先體現為注重專利與市場的結合、靈活開展專利經營、促進專利轉化率的提高。韓國企業技術研發能力較弱,因此,其專利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在跨國企業以技術優勢為手段的情況下實現自我防御,并盡量引導技術轉讓。外國企業雖擁有核心專利,但要在一個新市場生產產品,還要使用一系列配套技術,因此韓國企業就采取層層圍堵的辦法,爭取在技術含量較高的專利周圍編織專利網,申請一系列技術含量較低的配套專利,以此遏制跨國企業壟斷市場。這一戰略使韓國企業不僅有效抵御了外國企業的攻勢,也獲得寶貴的時間來提高核心技術實力、提升韓國專利技術的國際地位。?同注釋?。與此同時,韓國企業也已逐步意識到專利商業化對專利經濟價值實現、增加發明者經濟回報、乃至最終實現知識產權制度激勵技術創新與擴散之目標的重要意義。在《韓國促進技術轉讓法》的保障下,韓國企業積極通過政府設置的知識產權市場和網上專利技術市場等平臺進行專利技術的擴散。?參見王黎螢主編:《知識產權戰略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年版,第53-55 頁。

其次,加快專利審查速度也是韓國專利戰略的重要一環。許多技術的生存周期在縮短,而專利審查期限卻相對較長,這阻礙了技術的商業化步伐并減少了新技術帶來的利潤。為此,韓國知識產權局(Kor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以下簡稱KIPO)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專利審查效率。這些措施包括:從2004年起增加大約500名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審查員,允許審查員將占其審查任務量50%的在先技術檢索進行外包;對生命周期較短的高新技術,通過優先審查制度在6個月內決定授權與否;建立一種高級審查模式,以加強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網絡技術高新技術的專業化審查;為解決專利審查與實用新型審查先登記制度帶來的程序重復問題,在長期計劃中取消對實用新型的非實質性審查制度;到2007年,將專利審查周期縮短至6個月,以加快解決專利權屬糾紛;通過預審制度加速侵權訴訟程序,并提高審判結果的威信性。?參見侯巧玲、傅文奇:《韓國專利戰略的特點分析》,載《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 年第11 期,第174 頁。最后,韓國還積極開展與他國專利局之間的合作,對外樹立本國專利局的形象。在《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中韓FTA)中,雙方同意通過交換有關實用新型法律法規的信息和經驗,以有效規制濫用實用新型制度的現象,盡可能消除由兩國審查制度的差異帶來的不均衡?參見白智妍、初萌:《中韓自貿協定中的知識產權條款評析》,載《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研究基地信息速遞》2019 年第31 期,第5 頁。。通過發揮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KIPO在國際專利界的地位得以逐步提高。此外,KIPO還利用其作為PCT國際檢索局的角色,擴大與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通過鼓勵其他國家承認韓國專利審查的結果,實現韓國專利權的國際保護。?同注釋?。

(五)小結

從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的專利戰略必須要服務于該國市場主體,與市場主體的專利戰略相契合。為了給經濟的發展和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國內和國際環境,各國可謂“在競爭中謀合作,在合作中求競爭”,以專利保護促進科技發展、經濟進步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最終促成“一超多強”專利格局的形成。

三、全球專利一體化與區域專利聯盟

(一)“一超多強”格局下的全球專利一體化

1. 現有國際專利體制

(1)專利制度全球一體化的歷史脈絡

十九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專利體系作為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手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紛紛在國內建立起專利制度。然而,專利國際公約的缺失導致技術在國際范圍內的傳播轉讓受到阻礙。在此背景之下,1883年《巴黎公約》應運而生。

自WIPO于1970年正式成立后,一系列專利方面的國際條約誕生。在WIPO主持下簽訂的國際條約包括PCT、《國際專利分類斯特拉斯堡協定》(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Agreement,以下簡稱IPCA)、《國際承認用于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達佩斯條約》(Budapest Treaty on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Deposit of Microorganisms for the Purposes of Patent Procedure,以下簡稱《布達佩斯條約》)以及《專利法條約》(Patent Law Treaty,以下簡稱PLT)。1993年,《TRIPS協議》與WTO其他協議一并締結,引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以解決各成員之間產生的知識產權糾紛。

除了上述國際性條約,區域貿易協定也為專利制度走向全球一體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括EPC、《歐亞專利公約》(Eurasian Patent Convention)、《專利和工業品外觀設計哈拉雷議定書》(Harare Protocol)、非洲地區工業產權組織(African Reg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的《班吉協定》(the Bangui Agreement)、非洲知識產權組織(Afric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的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專利制度(the Patent Regul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Council for the Arab States of the Gulf)、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專利局(Gulf Cooperation Council)以及由歐盟牽頭制定的一系列條約。

總體而言,《巴黎公約》的作用在于其明確規定了國際專利制度中的國民待遇原則、優先權原則、獨立性原則等一系列基本原則。《TRIPS協議》則確立了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并為限制壟斷、平衡公共利益提供了規則基礎。

(2)現有國際專利制度體系

現有國際專利制度體系是一個包含了框架原則、實體標準、程序要求、行政合作以及國際申請和審查規則等多層次規則在內的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制度體系。

首先,《巴黎公約》和《TRIPS協議》中的強制性實體規定和靈活性規定共同構成了該體系的基礎。《巴黎公約》在專利方面規定了一系列一般規則,如發明人署名權、平行進口及臨時保護等,要求各個成員國在本國專利制度中予以體現。《TRIPS協議》總體上延續了《巴黎公約》的實體性規定,并對專利權的取得、范圍以及利用作出了更為具體的規定。

從《巴黎公約》開始,專利制度的國際協作初具雛形。但此時的專利授權仍需以各成員國依據本國法律展開實質性審查為前提,并未突破專利權的地域性,不過,國民待遇和優先權的提出,成為專利制度國際協作的基礎。最終,經過激烈的談判,各國于1994年在WTO框架下簽署了《TRIPS協議》。?See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t https://www.wto.org/english/docs_e/legal_e/31bis_trips_01_e.htm,last visited: 2019-06-20.《TRIPS協議》除了確立國民待遇的普遍最惠國待遇原則之外,還從實體上統一了各國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確立了爭端解決機制。雖未涉及專利審查的具體制度,《TRIPS協議》提出的原則性要求也將對專利審查標準產生影響。

其次,PCT與PLT對專利申請、審查作出了程序上的規定。隨著世界各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巴黎公約》已無法滿足各國日益增長的國際保護需求,由35個國家于1970年6月在美國華盛頓簽訂的PCT遂應運而生。該條約被認為是繼《巴黎公約》之后最重要的專利國際條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PCT由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WIPO管轄,自1978年6月1日開始實施,旨在為專利國際申請提供便利。具言之,該條約成員國的專利申請人可通過向國際局或WIPO指定的受理局提交一份申請,同時獲得多個PCT成員國的申請日。申請人可在國家申請提出后12個月內按照PCT規定提交國際申請,主張《巴黎公約》賦予的優先權,在完成國際階段程序后,于30個月進入國家階段。其中,國際階段主要分為國際申請的提交、檢索、公布及初步審查;國家階段則指各成員國根據本國專利法確定是否賦予專利權。PCT申請的優點在于:對形式的要求寬松,只要符合一種規格的形式要求則可向多個國家提出申請,指定國不能以申請不符合本國申請的格式要求為由駁回申請;30個月的等待期為申請人向外國提出專利申請提供了更多的考慮時間;國際檢索或國際初審在一定程度上為指定國的檢索或審查提供了參考,減少了指定國專利審查機構的工作負荷;專利申請和國際檢索報告同時公開的制度為他人提出合理的可專利性建議提供了幫助。?參見佘力焓:《專利審查國際協作制度構建之探析》,載《科技與法律》2014 年第6 期,第957 頁。雖然PCT體系并未實現成員國專利審查標準的統一,但其在程序方面提供的便利在進一步促進全球專利一體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PLT旨在協調各國家和地區專利局的形式要件并簡化取得、維持專利權的程序。其規范的主要內容包括:取得申請日的要件和避免申請人因未滿足形式要求而失去申請日的有關程序;適用于各國家和地區專利局的一套單一的國際標準化形式要求,該要求與PCT的形式要求一致;各局均應接受的標準申請表格;簡化的審批程序;避免申請人因未遵守期限而非故意喪失權利的機制;促進電子申請實施的機制。該條約規定了締約方專利局可以適用的最高要求,這意味著締約方有自由從申請人和權利人的角度規定對他們更有利的要求。該條約既適用于國家和地區的專利申請,也適用于進入國家階段之后的PCT申請。?參見文希凱:《“專利法條約”初析》,載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法研究所編:《專利法研究(2000)》,知識產權出版社2000 年版,第310-311 頁。總之,這種框架下形式要件的標準化和簡單化將降低錯誤率并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權利。此外,由于消除了復雜的程序、簡化了專利申請流程,專利局得以提升效率并降低費用,?參見文希凱:《“專利法條約”初析》,載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法研究所編:《專利法研究(2000)》,知識產權出版社2000 年版,第321 頁。為發明人、申請人提供更滿意的服務。由于其規定與PCT一致,PLT的實施能夠為專利制度的國際化提供更堅實的基礎。?參見《〈專利法條約〉將在10 國生效》,載http://www.acpaa.cn/article/content/200502/849/1.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7 月20 日。

再次,目前的國際專利體系中還包含行政層面的合作,這主要體現為IPCA以及《布達佩斯條約》。IPCA為國際專利申請文件提供格式標準,《國際專利分類表》(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以下簡稱IPC)就是根據IPCA編制的,是目前惟一國際通用的專利文獻分類和檢索工具。IPC在海量專利文獻的組織、管理和檢索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布達佩斯條約》則要求為專利程序的目的允許或要求微生物寄存的締約國,必須承認任何“國際保存單位”提交的微生物寄存。

(3)最新發展

2000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教授Maskus在“知識產權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表明,專利保護強度與實際人均國民收入相關,而與經濟總量無關。專利保護強度與人均國民收入之間存在著倒U型的關系,在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后,專利保護強度會增強。?參見李黎明:《專利司法保護與產業經濟發展的倒U 型關系——測度與事實》,載《科學學研究》2016 年第6 期,第844 頁。據此可知,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專利申請量、專利權人對于權利保護的要求也將與日俱增。從總體數量上看,全球PCT專利申請自1991年以來,整體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2018年,PCT申請數量首次突破了25萬件,相較2001年的10萬件實現了150%的增長。如此巨額的審查負擔是各國專利局難以承受的,審查速度與審查質量難免受影響,由此帶來的專利系統的不確定性,最終將導致發明人獲得投資的機會降低,進而阻礙創新。?參見曾志超:《全球專利積案問題與對策研究》,載易繼明主編:《私法》第11 輯第2 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8-13 頁。在此背景之下,各國主要專利權利人開始逐步推動本國政府進行國際談判和協商,意圖建立起新的國際專利體制,在審查程序一體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實現審查標準的全球一體化。他們所作出的努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促成WIPO與WTO聯合推動《實體專利法條約》(Substantial Patent Law Treaty,以下簡稱SPLT)的簽訂。由于在國際和區域專利協調上仍存在著《TRIPS協議》無法根本解決的諸多問題,WIPO的專利法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the Law of Patents,以下簡稱SCP)于2000年決定在程序性條約PLT的基礎之上,再推動一部實體性專利法條約的談成和簽訂。該條約應涉及專利制度最基本的規則,并強制要求成員國實施。自2001年起,SCP相繼討論起草了若干版本的SPLT草案?See Draft Substantive Patent Law Treaty, at https://www.wipo.int/patent-law/en/draft_splt.htm ,last visited : 2019-06-21.,從這些草案大致可以看出,如若SPLT最終得以簽署,其內容必將涉及專利權授予的實質性判斷問題,包括“三性”的界定、發明專利充分公開的標準、專利申請中權利要求書應滿足的結構等。該條約的簽訂將最大限度地協調各國專利制度、提升全球專利質量、減少各國專利局的重復工作量,因此為各專利強國所推崇。但是,由于這些超TRIPS條款(TRIPS-plus)提供的超強保護標準對于專利儲量較少、質量較低的知識產權弱國而言根本無法接受,條約在談判過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礙和質疑,并最終于2006年被擱置。?同注釋?。即便如此,作為WIPO與WTO的首次合作,SPLT的推出無疑意味著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協商階段。?Se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System, at 48 (Apr. 21, 2008), at http://www.wipo.int/edocs/mdocs/scp/en/scp_12/scp_12_3.pdf, last visited: 2019-06-21.

其次,推動專利審查高速路(P a t e n t Prosecution Highway,以下簡稱PPH)的“鋪就”。專利審查國際協作模式有基于檢索與審查信息即時共享的新路線(New Route)與專利申請快速審查策略項目(SHARE),由EPO、日本特許廳(以下簡稱JPO)和美國專利商標局(以下簡稱USPTO)成立的三方合作模式,由USPTO和JPO開始的專利審查高速路模式等。?參見朱雪忠、佘力焓:《專利審查高速路制度的成效、困境與對策》,載《知識產權》2015 年第6 期,第87-88 頁。目前,專利審查高速路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專利全球申請的途徑之一,意在建立一種專利審查合作機制,確立兩國專利審查順序,使首次受理專利局的檢索結果可被二次受理專利局所承認并使用,從而提高專利審查的效率和質量,促進專利信息在世界范圍的交流和擴散。?See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 Pilot Program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and European Patent Office, at 1 (Oct. 15, 2008), at 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pac/dapp/opla/preognotice/pph_epo.pdf, last visited:2014-12-04.

PPH首先由USPTO與JPO于2006年發起,從2006年1月到2008年1月,二者建立起PPH試點項目,并于2008年4月正式開通美日PPH。USPTO選擇JPO作為首個合作對象的原因在于日本申請者所提出的美國專利申請數量在美國非本國申請者中居首位。基于美日PPH框架結構,美國還積極同英國知識產權局(United Kingd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加拿大知識產權局(Canad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KIPO以及澳大利亞知識產權局(IP Australia)展開合作,以求將以美國為“交通樞紐”的專利審查高速路鋪滿全球。

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也在積極展開PPH項目的建設。世界五大專利局,即USPTO、EPO、CNIPA(即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JPO和KIPO(以下合稱IP5),已經于2013年12月24日宣布共同合作落成PPH試點項目(Global PPH)。?同注釋 ?另外,由于PCT申請量的激增,各國還致力于將PCT與PPH相結合,在IP5之間簽訂一個橫向多邊協議,使得在通過國際階段PCT檢索并進入國家階段后,可以直接在各國之間使用PPH相互承認國內檢索結果(IP5 PPH),從而進一步提高審查效率和質量。?See The 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 at http://www.dehns.com/cms/document/The_Patent_Prosecution_Highway.pdf, last visited: 2019-06-21.Global PPH及IP5 PPH試行項目已經于2014年1月6日正式展開,其中Global PPH將于2015年1月結束,歷時一年;IP5 PPH則于2017年結束,歷時三年。為更好檢驗上述項目的實施效果,經參與國家一致同意,Global PPH試點項目將無限期延長,IP5 PPH則將延長三年,于2020年1月終止。?See Continuation of the IP5 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 (PPH) Pilot Program with the IP5 Offices (Nov. 13th, 2016), at https://www.uspto.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OG%20notice%20-%20Continuation%20of%20IP5%20PPH%20%28signed%29.pdf , last visited: 2019-06-21.See also Continuation of the Global 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 (PPH) Pilot Program with Participating Offices (Dec.5th, 2014), at https://www.uspto.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Continuation%20of%20Global%20PPH%20-%20Indefinitely.pdf, last visited: 2019-06-21.項目終止時,各參與國需要對項目實施結果提交報告。?參見「參加庁とグローバル及びIP5-特許審査ハイウェイ試行プログラムの実施」,載http://www.jpo.go.jp/torikumi_e/t_torikumi_e/pdf/highway_pilot_program_e/uspto_japanese.pdf,最后訪問日期:2014 年12 月3 日。

作為一種前瞻性的專利制度安排,專利審查國際協作不僅需要著力解決當前的專利審查積壓問題,還需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提供解決思路,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的新形勢。現行的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專利申請的程序方面,對于更為復雜的實質性要件,如專利審查的新穎性、創造性及充分公開等,則并未涉及。此外,共享的檢索和審查信息僅供各國專利審查機構參考,并未要求不同國家之間直接給予認可,是否授予專利權仍是由各國根據本國專利法律自行決定。?參見佘力焓、朱雪忠:《專利審查國際協作制度完善及中國的策略》,載《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 年第17 期,第108 頁。不難看出,目前的專利審查國際協作機制與權利人的預期仍存在一定差距。

2. 國際專利體制變化的背后推手

(1)國際專利體制轉移及其內在原因

一個國際體制需要具有實體性、制度性和關系性三種特征。其中實體性是指該體制包括必要的國際法原則、規范和規則;制度性是指該體制需要有正式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及非正式的磋商、協調以及信息交流機制作為保障;關系性是指體制內以及體制之間所涉及的問題具有聯系。體制轉移的前提是需要具有可供轉換的國際舞臺。?參見薛虹著:《十字路口的國際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38-43 頁。國際體制能夠促使國與國之間針對特定國際議題在一個體制內甚至不同體制之間的互動。體制的轉移導致新的議題被引入,從而加強了體制之間的聯系,甚至導致體制綜合體的出現,當然同時也會導致不同國際主體之間的相互競爭,以及源于不同體制的國際法原則、規范以及規則間的沖突。由WIPO到GATT,再到WTO主持國際專利制度框架建設的過程,事實上就是一種體制轉移的過程。

(2)國際專利體制變化的內在原因

蘇珊·K.賽爾認為:“知識產權是一個體制性的描述,描述了不可阻擋的全球化進程和跨國資本家的力量。”?參見[美]蘇珊·K.賽爾著:《私權、公法——知識產權的全球化》,董剛、周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3 頁。跨國公司是有著最充足的理由去推動全球一體化的專利體制形成的群體,圍繞著組織內部集權、分權之均衡這一主線,其組織變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外部市場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得跨國公司傳統的剛性邊界逐漸淡化,網絡化正在將這些公司轉化成“全球網絡公司”。而與跨國公司全球化腳步相伴隨的,是子公司的角色從“當地執行者”向“特殊貢獻者”以及“世界命令者”的轉變。?參見賈琳著:《跨國公司法律與實務》,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年版,第99 頁。

彼得·德霍斯認為,在全球專利一體化的條件下,專利實際上類似于一種“私稅征斂”體系。將專利視為一種私人稅收十分有意義,因為這將專利的代價問題瞬間曝光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在全球知識經濟中運營的跨國公司(而言)……專利布局是圈定知識資源的手段,旨在實現潛在的資源開發,專利制度授予了一種對資源的私權,專利所有人藉此能夠創造出一系列的私人稅收。?參見彼得·達沃豪斯著:《知識的全球化管理》,邵科、張南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年版,第151 頁。為了能夠獲得這種“征稅”,一個統一的法規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前世界形勢下,跨國公司要實現全球性經營,一般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到專利戰略的靈活運用,以實現“私稅征斂”的全球化,這也正是全球專利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的背后推手。體系的變化可以改變機構的利益,技術的變革改變了從原有知識產權保護體制中獲益的資本主義者的偏好。而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內,他們尋求的不是現有體制的復制,而是體制的改變。正因如此,大型公司會運用更加全面的策略請求政府保護其專利權,并在國際層面尋求體制的切換,以實現機構利益的最大化。

(二)專利合作:中日韓三國及世界五大專利局

1. 中日韓“亞洲三邊局”的專利合作

2013年3月26至28日,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代表在首爾舉行了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以下簡稱FTA)的首輪談判,標志著三國FTA談判正式啟動。中國、日本、韓國均為全球重要經濟體,中日韓自貿區一旦建成,將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2015年,中韓FTA的正式簽署,標志著中韓貿易一體化發展到新階段。雙方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具體合作主要包括以下層面:其一,針對內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差異及各自的實施情況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制度完善的具體路徑;其二,根據知識產權制度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加強合作;其三,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如就雙方知識產權政策信息進行交換、提供技術協助和課程培訓等。51參見白智妍、初萌:《中韓自貿協定中的知識產權條款評析》,載《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研究基地信息速遞》2019 年第31 期,第11 頁。在目前已經啟動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中,知識產權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國一致認為應著手從簡化專利申請和授權程序、加強信息交流和人員往來等層面展開合作。52參見詹映:《知識產權戰略視野下中日韓FTA 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載《科技與法律》2013 年第4 期,第77-78 頁。這也必將進一步推動三國知識產權事業的深入合作,取得更多更好的務實成果。

雖有上述合作基礎,但考慮到中國、日本、韓國三國知識產權戰略在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推進措施層面的差異,三國在FTA知識產權議題上的立場和政策取向上也難免存在一定的摩擦。不過,得益于當今貿易保護主義環境所形成的倒逼機制,FTA的談判進程已有加快的趨勢。53參見《三國經濟角色互換 世界貿易環境有變——中日韓FTA 重回快車道》,載http://japan.people.com.cn/n1/2018/1210/c35421-30454140.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 月21 日。正如中國應該主導中日韓自貿區一樣,CNIPA也應當主導中日韓三邊局,形成以CNIPA為核心,以JPO和KIPO為“亞核心”的區域專利同盟。由于我國PCT申請量近年來增幅極大,專利授權量也顯著增長,我國知識產權局的影響力必將不斷擴大。我國應該學習EPO的做法,通過與東亞各國專利局之間的合作,建立技政信任,讓別國審查員在審查過程中采用我國專利局系統和審查結果。54參見彼得·達沃豪斯著:《知識的全球化管理》,邵科、張南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5-117 頁。

2. 國際“三邊局”的三邊合作

國際“三邊局”是指USPTO、EPO以及JPO。自1983年起,三者就開始就共同遇到的問題每年舉行一次會議,討論解決方案。經過多次討論,三方一致認為:要解決專利申請積壓的問題,需要實現專利審查的自動化,并通過自動化系統的兼容性提升不同國家和地區專利制度之間的兼容性。由此,“三邊合作”作為一個獨特而高效的國際合作框架應運而生。二十世紀末,隨著專利申請數量的急劇增長,三方共同面臨著建立“無紙化專利局”的挑戰;二十一世紀初,為減輕由全球專利申請增長所帶來的不斷增加的工作量,三方開始在檢索審查結果的相互利用、建立合理化的工作共享機制等層面開展合作。在自動化、專利文檔編制以及專利信息傳播之外,三方的合作還體現在協調專利法律和程序方面。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三邊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案件拖延和不斷增長的專利申請積案問題。這些問題使國際專利制度面臨著嚴重的危機。“世界最主要的專利局的實質審查體系是否還能夠滿足專利申請人在審查速度和審查質量方面的要求”,成為不得不擺上臺面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國均積極采取措施,USPTO的“21世紀戰略性規劃”、JPO的“戰略性計劃”以及EPO的“控制工作量”計劃等就是最典型的體現。這些戰略性行動計劃在內容上較為近似,即:訓練并雇傭更多的專利審查員,提高審查員和其他專利局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增加對自動化和文檔制作等設備和資源的投入。但“三邊局”也認識到,要克服目前的工作量問題,僅有這些仍不足夠,以一種協調的方式采取行動勢在必行。專利局之間工作成果共享的理念亦已體現在三大專利局各自的戰略性規劃中。

當前專利申請量過大的原因之一是針對同一專利的審查申請在各大專利局被重復提出,這為各專利局通過合作達到互惠互利提供了機會。2003年初,國際“三邊局”啟動了“巴黎途徑”雙邊計劃,將重點放在檢索與審查結果的相互利用上。通過一系列試驗,“三邊局”發現,如果受理首次申請的專利局可以及時向受理第二次申請的專利局提供檢索結果,則后者的工作負擔將會減少,專利的總體質量也會提高。但是該計劃在真正落實時很快遇到了現實障礙。首先是語言上的障礙。2003年前后,大約20%的日本國內申請都提出了國際申請,但EPO和USPTO的專利審查員在面對沒有相應的英文同族專利的日文文本時遇到極大困難,因為日本方面只能提供專利的英文摘要,而不能提供專利文件完整的英文版本,這將導致檢索結果不可靠。其次是制度上的障礙。要達到上述目標,受理首次申請的專利局必須在受理第二次申請的專利局之前開始進行檢索,但是JPO有關請求審查的制度允許申請人推遲專利實質審查申請長達三年,從而導致JPO很難將檢索結果及時移交其他專利局。

解決上述第一個問題(即語言方面的)的辦法是開發包含機器翻譯的檔案讀取系統。以日本為例,JPO目前正與KIPO合作開發一種類似的檔案讀取系統,以實現與三大專利局共享和使用檢索、審查結果;同時,JPO也開始與CNIPA共享檔案讀取系統,以為日后將CNIPA納入類似的共享體系中做鋪墊。至于制度上的目標,則可通過PPH試點計劃以及PCTPPH(全稱為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項目計劃的實施部分地得到解決。

3. 五大專利局的合作機制

EPO、JPO和USPTO三局合作模式,存續了三十余年。2012年,三局領導人共同簽署了旨在改善文件共享機制、進一步發展全球專利系統的文件55See Trilateral Offices Celebrate 30 Years of Co-operation and Sign Declaration to Further Advance Patent Systems Worldwide (Nov. 16th,2012), at http://www.epo.org/news-issues/news/2012/20121116.html, last visited: 2019-05-23,并發起、推動了包括中國和韓國五局(IP5)合作模式,建立起全球檔案系統。美日專利審查高速路56See The PPH Allows Patent Applicants Who Have Received a Favourable Decision By a First Office to Request an Accelerated Examination of a Corresponding Patent Application Filed at Another Office (May 20th, 2013), at http://www.ipo.gov.uk/p-pph-pilot.htm,last visited: 2013-07-20.現已擴展到全球,PPH與PCT完全兼容,形成了專利審查高速路——專利合作條約銜接模式(PCTPPH)。57See Francis Gurry,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 to the WIPO Assemblies 2012, at http://www.wipo.int/edocs/pubdocs/en/general/1050/wipo_pub_1050.pdf, last visited: 2019-06-2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Francis Gurry在2012年度報告中指出,當前信息共享程度較深且使用較為普遍的就是PPH和PCT。因此,在PCT和“專利審查高速路”(PPH)之間建立聯系十分重要。58同注釋57。

(三)區域專利聯盟對國際專利格局的影響

1. 區域專利聯盟推動國際專利格局的變化

美國憑借成熟的法律制度和頂尖的科技實力,試圖保持其在國際專利格局中的核心地位。但是這一“野心”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戰。從地緣上講,國際經濟和政治的重心正在向亞太地區轉移。隨著以中國為首的包括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的興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動搖。59See Niall Ferguson, Fiscal Crises and Imperial Collapse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urrent Predicaments, at http://www.iie.com/publications/papers/ferguson201005.pdf, last visited: 2019-06-23.而各個新興國家或新興經濟體的互相聯合,更推動了這一趨勢。

2.世界主要區域專利聯盟

(1)歐洲專利同盟

歐洲專利同盟的外化形式為歐洲專利組織,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其一是以EPC為基礎建立的執行機構EPO,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其二為行政理事會,主要負責監管EPO的專利授權工作,由EPC簽署國組成。60See European Patent Convention, art.4.作為一個高度統一的區域同盟,歐洲專利同盟立足于歐洲大陸以及大西洋地區兼具陸地與海洋性質的地理位置,通過新法令的頒布和新方案的執行不斷統一步調,提高從專利審查到專利訴訟等一系列工作的質量,對世界專利體系產生著重要影響。

(2)歐亞專利組織

1994年9月9日,來自歐洲與亞洲地區十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莫斯科簽署了《歐亞專利公約》(Eurasian Patent Convention,以下簡稱EAPC)。目前,該公約已在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摩爾多瓦與土庫曼斯坦等9個國家生效61See States Party to the Convention,at https://www.eapo.org/en/members.html, last visited: 2019-06-23.,構建起單一專利體系。該體系提供一套相對廉價且高效的程序,用以獲取在上述9國境內皆屬有效的歐亞專利權。歐亞專利組織(Eurasian Patent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EAPO)是EAPC的執行機關,承擔授予專利權、維持歐亞專利系統運作的相關管理工作,EAPC的所有簽署國均為其成員國62See About EAPO, at https://www.eapo.org/en/about.html, last visited: 2019-06-23.。自開展工作以來,EAPO累計授權歐亞專利31,431件,其中,2018年的授權量為2630件。63See Eurasian Patent Organization, Annual Report 2018, at https://www.eapo.org/ru/publications/reports/report2018/index_en.html, last visited: 2019-06-23.

EAPO在為專利權人申請提供便利之余,還積極展開國際專利合作。2013年9月,EAPO與EPO簽訂了以建立俄英專利文件自動翻譯系統、制定統一專利分類標準(Cooperative Patent Classification)等為主要內容的合作協議,以“排除語言屏障”64See Co-operation with Russia and Eurasian Region Intensifies: Language Barrier in Patent Information Removed, at http://www.epo.org/news-issues/news/2013/20130926_fr.html, last visited: 2019-02-01.、提升申請效率。2018年,EAPO進一步與EPO、CNIPA、KIPO就雙邊合作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并堅持與頂尖審查機構在專利審查高速路方面展開合作。65See EAPO Annual Report 2018: President s Foreword, at https://www.eapo.org/ru/publications/reports/report2018/introduction_en.html, last visited: 2019-06-23.

歐亞專利同盟在國際專利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該區域專利體系為專利權人在歐亞大陸范圍內的專利申請提供了便利通道,也增加了國際專利制度的多樣性,為專利權人制定更為靈活的專利戰略提供了條件。66See Alexander Grigoriev, Patent Practice in Japan and Europe, Wolters Kluwer, 2011.

四、中國專利制度的演進

(一)總體趨勢

我國專利制度演進的總體趨勢是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保護范圍不斷拓寬,順應國際趨勢穩步跟進。但同時,也呈現出由最開始的被動適應、仿效,到逐步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合理的公共政策選擇與專利戰略的布局,力爭使得專利制度適應我國國情、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和專利事業發展的態勢。

(二)具體表現

1. 規則體系的擴張

我國自1984年第一部《專利法》出臺之后,相關制度不斷完善,規則體系不斷擴張,總體呈現出保護范圍越來越廣,救濟途徑越來越完善,保護強度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過一系列修改和立法、司法活動,我國不僅在專利基本立法方面的法律法規越來越豐富,而且相關配套制度也不斷擴張,從而為專利制度的有效實施、專利權人權利的保護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國專利規則體系主要包括專利法律法規與類專利法律法規兩部分。專利法律法規包括《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等,類專利法律法規包括《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及《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農業化學物質產品行政保護條例》《藥品行政保護條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新藥保護和技術轉讓的規定》等。這些法律法規對我國專利的授權條件、申請審批程序、保護期限、使用許可、強制許可、權利限制、法律責任、行政管理和行政保護、司法保護(可以通過民事訴訟和刑事救濟兩種方式)等各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

此外,相關配套法律規定包括:《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規定了知識產權案件的訴訟程序和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刑法》分則第3章第7節專門規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罪,侵害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也可能同時觸犯刑法規定的另外兩種犯罪: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和非法經營犯罪;《擔保法》規定依法可以轉讓專利權可以質押;《合同法》分則第18章專門對技術合同作出規定,包括技術合同的一般規定,技術開發合同、技術轉讓合同、技術咨詢合同、技術服務合同等內容。相關司法解釋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專利等知識產權案件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決定》,等等。

海關制度方面,1994年9月我國開始對專利實施邊境保護。中國海關現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報關單證審核、進出口貨物查驗、對侵權貨物的扣留和調查、對違法進出口人進行處罰以及對侵權貨物進行處置等環節在內的完善的專利執法制度。依據中國現行《海關法》《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海關專利執法制度包括:第一,備案制度,專利權利人將專利在海關總署申請備案后,口岸海關有權對侵犯已備案專利的進出口貨物予以扣留;第二,依申請和依職權查處的制度,海關根據權利人申請扣留查處侵權貨物,或者依職權查處侵權貨物。67參見郁書君、陳璟紅:《中國與植物新品種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載《中國花卉園藝》2006 年第11 期,第9-11 頁。

2.《專利法》具體規則的變化

自1984年第一部《專利法》頒布以來,我國專利制度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其中一個契機就是1992年中美簽署的《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諒解備忘錄》。68參見《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諒解備忘錄》,載http://www.people.com.cn/electric/flfg/d6/920117.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 月24 日。自此,應對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成為我國專利法每次修改所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前兩次修改主要是為履行《TRIPS協議》項下的義務而完成的,具有被動性;而后兩次修改則是在無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從我國實際需求出發所做的主動調整。

在1992年《專利法》第一次修改中,涉及《TRIPS協議》的相關內容包括:第一,擴大專利保護客體范圍,將化學物質、藥品、食品、飲料和調味品等納入;第二,延長專利權保護期限,其中,發明專利保護期從15年延長至20年,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期從5年延長至10年;第三,重新規定對專利實施強制許可的條件。69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1992)》,載http://www.npc.gov.cn/zgrdw/npc/zfjc/zfjcelys/2014-04/15/content_1859451.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7 月20 日。根據修改后的規定,在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以合理的條件請求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而未能在合理長的時間內獲得這種許可的情況下,專利局可根據該單位的申請,給予實施該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專利局可以給予實施該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70參見胡燕:《專利法第三次修改與〈TRIPS 協議〉》,載http://www.sipo.gov.cn/yl/2007/200804/t20080402_365794.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4 年12 月2 日。

2000年《專利法》第二次修改,也主要以履行《TRIPS協議》為目標。本次修改的具體內容包括:賦予了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人許諾銷售權;增加了制止“即發侵權”的臨時禁令規定;引入了“無過錯責任”的規定;要求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決定接受司法審查等。71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2000)》,載《司法業務文選》2000 年第33 期,第1-9 頁。自此,我國專利法已基本滿足《TRIPS協議》的要求。

2008年《專利法》第三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將專利授權標準由相對新穎性提高到絕對新穎性,將在國外公開的技術納入現有技術范圍;第二,提升專利權保護力度,如賦予外觀設計專利權人許諾銷售權、大幅提高法定賠償標準、對權利人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等;第三,簡化專利侵權訴訟程序,由“五審”結案精簡到“兩審”結案;第四,增加了對遺傳資源的保護。此外,此次修改還涉及專利共有、強制許可、平行進口、假冒專利、行政執法、專利代理及訴前證據保全等諸多問題。72參見尹鋒林:《我國專利法第三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載《學習論壇》2010 年第1 期,第78-80 頁。總體而言,此次修改是我國在無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主動完成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專利法》第四次修改的進程之中。從修法之初的規劃,到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的頒布,本次修訂完成了從 “特別修改”到“全面修改”的轉變,主要體現在:確立誠實信用原則在專利法中的基礎地位;從專利保護范圍、期限、侵權賠償或處罰額度三個方面,重新平衡了專利保護的強度;明確規定了專利間接侵權行為及其連帶責任;構建專利實施和運用體系;完善職務發明、專利代理、專利評價、專利信息服務等配套制度;擴大專利行政部門的職能,并加強與司法制度的銜接。73參見易繼明:《評中國專利法第四次修訂草案》,載易繼明主編:《私法》第15 輯第2 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第5-44 頁。在2019年1月公布的《專利法修正案(草案)》中,上述核心內容得以延續,其中亮點部分主要包括:進一步提升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度;規定網絡服務商未及時制止侵權的責任;為補償創新藥品上市審評審批時間,規定藥品專利期限延長制度;要求國務院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完善專利信息公共服務體系,準確發布專利信息,促進專利信息傳播與利用;引入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將外觀設計保護期延長為15年;等等。此次修法主要基于在“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專利法執法檢查工作中發現的問題而展開,致力于解決專利質量總體有待提高、專利保護實際效果與創新主體期待存在較大差距、專利市場價值未充分挖掘、專利公共和社會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74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的說明》,載http://www.sipo.gov.cn/ztzl/zlfxg/xylzlfxg/1051930.htm, 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 月24 日。,旨在通過制度的完善為企業創新提供激勵,以服務于我國知識產權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3. 小結

在自身實際情況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不斷施壓的雙重因素影響下,我國的專利制度從制定之初到現在,通過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保護范圍的不斷拓寬,已滿足國際條約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準。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科技實力的提升以及專利制度的成熟,我國開始由被動適應專利制度轉向主動運用專利制度,力圖進一步發揮專利制度在保障專利權人權利、激勵創新和促進科技傳播上等方面的作用。

五、知識產權強國背景下的專利戰略推進

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把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的目標已基本實現。75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綱要制定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載http://www.sipo.gov.cn/zscqgz/1139163.htm, 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 月24 日。在《綱要》實施期屆滿之際,為及時謀劃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戰略舉措,盡快將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強國,相應的戰略編制工作已緊鑼密鼓地展開。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我國專利制度的演進為專利戰略的實施鋪平了道路。在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背景之下,專利戰略的推進應立足于全球專利一體化的基本格局以及我國的地緣基礎,從我國專利立法不夠完善、執法力度不強、企業核心專利中自主專利較少且質量偏低、專利管理效率有待提高76參見吳漢東著:《知識產權制度變革與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213-215 頁。的現實出發,通過戰略的實施,逐步實現以專利保護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我國在國際層面制定規則能力的目標。具體來說,我國專利戰略的推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合理布局專利戰略

1. 立足東亞地區

雖然我國是聯系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地區的兼具陸地性與海洋性的國家,但是由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從黃河地區發展出來的民族感,我國向來具有大陸視角和內向性質。因此,與海洋性相比,我國的陸地性其實更為明顯。從這一點出發,在進行專利布局時,我國應該以陸地為核心,立足于東亞地區,向周邊穩步拓展。這也與我國大多數跨國企業選擇的以打開國內市場為主、以周邊國家市場為輔助的發展策略相符合。77參見“海爾在亞洲”,載http://www.haier.net/cn/about_haier/haier_global/asean/,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5 月24 日。

具言之,我國專利戰略在東亞地區的推進應該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國需超越意識形態的禁錮,在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以及中日、中韓專利審查高速路基礎上,嘗試落實“超國家戰略”,促進三國更高層級的合作。為此,應在充分認識到三國之間制度的趨同性和差異性基礎上,適當進行制度調整。在國際談判中,我國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力求自由貿易協定中貫徹貿易優先原則,并推動相關專利合作規則盡快形成,從而平衡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我國需吸引周邊知識產權弱國向我國集中,謀求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縱深式合作。在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礎之上,可參考歐盟專利體系建設的方法,通過檢索系統的輸出、審查員的交流培訓等方式建立起技政信任,漸進式地向東盟國家輸出我國專利制度;也可以參考歐亞專利組織的作法,以我國為核心,推動一個較世界其他地區更為快捷簡明的申請—審查—授權系統建設,吸收專利權人向我國集中。

2. 合理安排與美國、歐洲等的關系

美國是我國專利發展的對標國家,需要密切跟蹤、加強合作。歐洲作為連接大西洋戰略區域以及亞洲大陸區域的重要成員,也是企業在海外專利布局時的“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必須爭取的戰略合作伙伴。而俄羅斯作為我國科技和能源的合作大國,也是連接歐亞大陸的“歷史的地理樞紐”,不僅在世界市場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在戰略防御上也具有重要作用,其理應成為我國專利國際戰略推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3. 尋找國際合作的“抓手”

作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經濟自由度、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香港理應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從JPO以及EAPO的經驗來看,要開展對外合作首先必須克服語言障礙。在此方面,同時將中文和英文作為官方語言的香港,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考慮到上述兩方面因素,可以通過香港這條通道建立我國與其他英語國家之間的聯系。在具體操作層面,可考慮對香港予以政策扶持,引導其“原授專利”制度形成,以內地專利審查資源為后盾,推動香港在整套專利活動各個環節上為企業提供管理服務,從而使香港成為我國吸引國外企業向我國進行專利布局的窗口。如我國能夠順利建成與東盟國家在專利領域的深度合作關系,則新加坡也可以同香港一樣成為我國對外合作的重要“抓手”。此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也是我國布局專利戰略的重要抓手。

(二)制定國家和地區間的合作計劃

1. 培訓計劃和審查員交換計劃

因審查資源稀缺而日益增強的全球專利合作,導致專利審查質量在各合作國之間相互影響,審查員的審查工作成為關鍵因素。然而,審查員的審查培訓仍由各國自行組織78See Martin Sulsky ffamp; Raj S. Dave, How to Avoid Patent Prosecution Errors, 178 Managing Intell.Prop.56 ,56-57(2008).,尚缺乏國際層面的統籌。可見,專利審查員的培訓與國際交流應當得到重視。我國應深度參與國際專利制度體系的構建、推廣中國專利文化。

第一,重視高端人才的培養。在今后專利審查員的選拔中,我們應重視語言能力的考察,以英語為主,法語、德語、日語等小語種,同時開展對現有專利審查員語言能力的發展和培訓。此外,培訓教材的編制工作也應展開,其內容應包括重要的國際條約及美英等主要國家專利制度及審查標準等等,使審查員的知識儲備與國際接軌。

第二,與其他國家的專利局開展合作。我國應啟動專利審查員跨國家、跨地域的體驗交流等項目,培養其全球化思維并拓寬視角,提高其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目標國家文化和專利制度,發揮促進檢索技術交流發展、推動專利制度演進的作用。

第三,利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通過對在線培訓網站與綜合公共數據庫的利用,可以在提供各國專利審查實時信息的同時,方便專利審查員學習和開展相關培訓。

2. 尋求專業技術領域的審查合作

從先發明制到先申請制,美國專利法的修改為國際領域的專利合作帶來了契機。與此同時,五局合作模式下的全球檔案系統之建立,亦為合作提供了基礎。總的來說,全球專業技術領域的審查合作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審查標準層面的合作。美日歐在DNA技術領域的審查合作即為典型。其二,檢索技術層面的合作,如針對分領域檢索制定指引性文件等。其三,數據層面的分享與交流,如建構檢索案例庫、實現分領域檢索一體化等。以專業技術領域作為切入點,有助于快速積累合作經驗,并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實現全技術領域推廣,其理應成為我國開展國際專利合作計劃的重要維度。

(三)積極優化國內的專利制度

在開展上述國際合作時,我國也應積極優化國內的專利制度。

首先,在專利審查制度層面,應注重與時俱進,緊隨前沿科技的發展潮流。對于創新領域的科學技術適當放寬審查要求,對于舊技術適當收緊審查尺度,從而將專利審查資源分配到更為重要的創新領域。此外,還應完善專利審查行政規章中關于專利分類的規定,制定更為細致的審查標準,從而提高專利審查質量,減少審查中的不確定性與人為因素。

其次,在立法與執法層面,應順應專利強保護的國際發展態勢,從長度(專利保護期)、寬度(專利保護客體范圍)、高度(損害賠償標準、法律責任承擔方式等)三個維度提升我國專利保護標準。79參見易繼明:《評中國專利法第四次修訂草案》,載易繼明主編:《私法》第15 輯第2 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第9-13 頁。基于專利與貿易的捆綁,同時又與產業、技術監督、進出口監管、市場監管等息息相關,應在專利及其產品運行的各環節,通過多種手段打擊專利侵權、假冒專利等不法行為,通過嚴格專利執法樹立大國形象,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以及建構專利國際規則的能力。

最后,應引入專利授權立法機制,以回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受制于現行立法體制和立法資源,專利法修改往往需要經年累月,問題堆積不逮,各方推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始得通過。然而,知識社會中技術變動不居,社會生活日新月異,亟待法律及時回應。為了因應現有的立法模式、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遷,需要在專利立法領域建立專利授權立法機制。在新一輪專利法修訂中,可考慮根據我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授權條款”,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制定相關條例,以回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四)促進專利運用與成果轉化

縱觀各專利強國制定的專利戰略,無不以促進本國企業獲取競爭優勢、開拓國際市場、進而主導國際技術競爭與貿易為目標。而利用專利政策促進經濟、貿易發展的關鍵,在于專利的運用與成果轉化。過去我們一直在強調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從早期的科研人員“下海”現象到1996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出臺,莫不如此,但實際轉化效果并不理想。我國現行科研體制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高校、科研機構及國防系統仍然存在著大量不利于科技成果專利化、更不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評價體系。在財政資金扶持下產生的大量專利,也存在成果轉化率低、轉化周期長等問題,沒有發揮其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應有作用。

為有效促進專利運用與成果轉化,我國專利戰略的推進應堅持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模式。在“科技創新—專利成果—成果轉化”的專利制度鏈條前端,政府的推進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時甚至需要由政府直接提供相關的公共產品;此外,專利保護中的制度設計、成果轉化中的政策環境,都需要以政府監管為依托。至于專利成果的后端即成果轉化,則應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具言之,鼓勵資本與專利的聯姻,從專利金融的角度建立和健全專利金融體系,是未來面向市場、營造創新環境的重要舉措。

(五)增強我國在專利合作時的談判能力

立足于全球一體化的新格局,新時代我國專利強國戰略的制定應具備國際化視野,引入國際化戰略,通過本土專利制度的輸出提升國際影響力。制度輸出的能力,以國家的綜合實力為依托;而從《TRIPS協議》的簽署歷程不難看出,在專利國際條約的談判中,國家綜合實力往往體現為跨國公司等大企業的談判能力。80有學者認為,《TRIPS 協議》簽署歷程可以被概括為“12 個公司為世界制定了公法”。參見蘇珊·K.賽爾著:《私權、公法——知識產權的全球化》,董剛、周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94 頁。因此,充分借助國內大型公司的力量,便成為我國實施專利國際化戰略的關鍵。具體說來,我國需要發掘重點行業中的重點企業,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和建議,在國際談判中尋找自己的立場。

目前,我國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是通訊行業,其中華為公司、中興通訊2018年PCT專利申請量在同類企業中分別排名第一位、第五位。81See WIPO, PCT Filings in 2018 (Mar. 2019), at https://www.wipo.int/edocs/pctndocs/en/2019/pct_news_2019_3.pdf,last visited: 2019-06-24.從提升我國專利綜合實力的角度出發,應將這類企業的力量聯合起來,構建暢通的政企交流機制,從大公司的制度需求出發,調整我國在國際貿易體制下的專利保護策略。此外,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挖掘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專利局的引導作用。通過優化專利申請、授權信息公開系統,提高信息公開透明度,有助于讓人們對于未來行業和市場的發展趨勢有更明確的判斷。

結 語

在知識經濟和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專利制度已日漸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貿易游戲規則。一場以科技創新為武器、以專利制度為平臺的知識經濟時代“空間革命”,已經激烈展開。自二十世紀末以來,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均開始致力于通過專利戰略來獲取國際優勢地位。經過各國之間的較量,“一超多強”的國際專利格局已基本形成,全球專利一體化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當前,全球專利制度仍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專利合作、區域專利聯盟的出現豐富了國際專利制度供給。這對我國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應該立足于現有國際地位,順應趨勢、摸清形勢,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我國在國際專利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謀求國際專利秩序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猜你喜歡
戰略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實施農村“黨建護航”戰略的創新實踐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56
戰略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戰略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解放戰爭戰略考
軍事歷史(2002年4期)2002-08-21 07:47:44
清代初期兩次對臺作戰的戰略指導
軍事歷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草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啪啪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欧美高清日韩|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色噜噜中文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a|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亚洲三级a| 亚洲天堂区|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黄色网在线|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欧美a在线看|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麻豆a级片|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另类综合视频| 亚洲免费毛片|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91无码网站|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 污视频日本|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伊人天堂网|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99热亚洲精品6码|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