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3月,因有兩會會期、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而成為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月份。從“提振市場信心”,到“多渠道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從“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到“持續釋放內需潛力”……連日來,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就消費如何拉動經濟增長紛紛建言獻策,與民意形成良性共振。
眾所周知,消費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在新的時期,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不再局限于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更加注重產品和服務質量,更加注重品牌和美譽度,更加注重消費體驗和精神愉悅。通俗地說,消費者對于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要求,已經開始從“剛合格”到了“高質量”,不再僅僅停留于基本滿意和“比下有余”的地步,而是基于更高的追求。高質量已經成為人們釋放消費新活力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高質量離不開政府部門強有力的監管。在市場監管總局組建不到一年時間里,很多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如加大了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市場準入環境更加便捷;加大了市場監管力度,公平競爭環境正在不斷改善;加大了消費維權力度,使得消費環境有所改善。
高質量少不了企業負有的主體責任。產品質量一頭連著消費環節的“吃穿住用行”,一頭連著生產環節的產業布局、結構升級。高質量產品既是消費者的需求所在,也逐漸成為企業生產的自覺追求。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是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勢必對技術設備、質量管理技術方法、品牌知名度、人力資源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有助于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的提質升級。
高質量缺不了消費者的刺激作用。高質量已成消費者最關心的因素,位于價格之前。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剁手族”正在向“品質族”邁進。換句話說,消費者對消費的需求不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的問題。只有高質量要求反作用于生產了,才能刺激生產者不斷提高水平。當然,在面對各種低劣商品時,或有不良消費體驗時,消費者越勇于發聲,越敢于喊打,越會促進生產者的優勝劣汰。
高質量也是提升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產品質量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國際分工體系正在調整,全球產業價值鏈面臨深度重塑。這就需要牢牢抓住高質量這個“牛鼻子”,堅持走以質取勝之路,最終實現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