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茍明
當前,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加大的背景下,龐大的內需市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讓群眾放心消費、便利消費。那么,如何著力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多年來,全國市場監管系統一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針對市場環境中影響消費信心的薄弱環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嚴謹標準、嚴格監管、嚴厲處罰、嚴肅問責,下大氣力抓好各種消費品質量安全,盡一切努力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住得順心、行得安心。
自今年2月份開學以來,有一個小小的變化讓北京27中的張老師感到特別的欣慰。她發現,校門外的零食小店都紛紛關門了。以前只要一放學,就有孩子手里端著各種小吃的圍聚在一起,吃著,打鬧著。
張老師的欣慰源自市場監管部門一進入2019年后就開始的一項首要工作——從“一小一老”入手進行食品安全監管。這其中的“一小”就是指學校和幼兒園的食品安全。因為自去年9月以來,江西萬安、河南洛陽、西藏雙湖等地接連爆出學生群體性食物事件,比較突出的一例,便是去年10月中旬爆發的上海中芯國際學校食物霉變事件,這些校園食品安全事故,凸顯出加強校園食品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那么,該如何破解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難題呢?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孫梅君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會議上從明確主體責任、建立追溯體系、實行全覆蓋監管等方面給出了實招:落實學校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明確校長的第一責任人責任,保證校園食品安全問題下降。在學校全面推行“民廚亮灶”,有條件的地區要實行大宗食品的公開招標,集中定點采購,建立食品原料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監管部門對學校的食堂、學生集體用餐配送單位、校園周邊餐飲門店以及食品銷售單位實行全覆蓋監督檢查。
食品安全無小事,一粒米一桌餐,牽動的是千家萬戶,關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壓力不光在市場監管工作人員的肩上,地方黨政部門擔子更重。
重擔來自于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該規定明確了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食品安全工作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本地區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輿論普遍認為,此舉或意味著“舌尖上的安全”將與領導干部的“官帽”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央制定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非常重要,也是我國第一部食品安全的黨內法規,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一個具體體現。”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在今年兩會上表示,該法規明確了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并作出了詳細規定,“對于一些重要的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有地方黨政的責任,由黨政主要領導來負責任,工作的力度就更大。”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也認為,新規是首次對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作出的全面系統的制度設計,黨政同責、黨政聯動、協同治理得到充分體現,突出了地方黨委在守護食品安全一方凈土方面的重大責任,在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方面,實現地方黨委、地方政府在工作機制上的有機銜接和無縫對接,并且提出運用考核監督指揮棒,為確保食品安全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去年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強化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監督檢查和飛行檢查,加強了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食品產業體量巨大,整體素質不高,加之現在供應鏈全球化,網絡交易等新業態層出不窮,新舊問題交織疊加,影響到人民群眾在食品安全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在兩會上,張茅就指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要堅持嚴字當頭、重典治亂,通過巨額處罰、數罪并罰、聯合懲戒,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此外,要發揮社會監督、輿論監督作用,鼓勵內部知情人舉報,鼓勵社會提供案件線索,曝光不法企業。
與此相對應,一系列工作正在各市場監管部門展開:著力解決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虛假宣傳等突出問題,開展乳制品、肉制品、保健食品、校園食品、網絡餐飲服務、農村市場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全面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提高良好生產規范水平。啟動新一輪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體系檢查。深入推進食品生產小作坊綜合治理。持續推進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改革完善食品抽檢制度,推行“雙隨機”監督抽檢,提高抽檢發現問題的針對性、有效性。
采棉時節,無論人工或機器,誰能做到采棉不落地?“目前我們已經基本做到機采棉采摘‘不落地’,棉花經機器采摘后,會直接裝上運輸車或者用篷布包裹隔離地面,主要目的是防止地膜摻入。”據新疆石河子市場監管部門負責人介紹,異性纖維含量一直是紡織業最為關心的棉花質量指標之一。
為了減少異性纖維,石河子棉花種植園今年特意采用了較以往更厚的地膜材料。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也經常派人深入田間地頭,監督棉花種植園進行殘膜、包裝等雜物的清理。同時,出臺并推行了《機采棉籽棉含雜率檢驗方法標準》和《機采棉籽棉雜質等級》地方農業標準作為技術保障。
隨著物質及文化生活的多樣化日趨明顯,人們在服裝上,對諸如舒適性、風格等功能性和附加值的要求已經完全超越了驅寒保暖這一基本要求。人們對于服裝功能定位更多是顯示自己的個性和品位。 然而,無論對于服裝要求如何變換,質量作為關鍵性和根本性要求永遠不變。而為了消費者穿得更稱心,市場監管部門已經將觸角伸向了田間地頭,從源頭上牢牢把住質量關。
從棉花到衣服,質量如同通關游戲一樣,要一關一關地過。進入了倉庫的棉花,仍然要繼續進行公證檢驗——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如在新疆庫爾勒一個聯建實驗室里,一個多月高峰期的時間就要檢驗樣品批數3605批次、83.06萬包、18.79萬噸,平均每日檢驗近5000噸,每位感官人員每天感官檢驗3000多個棉樣。
憑著每日連續進行長達16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公檢人員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完成好國儲棉出庫檢驗任務,為棉花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準確、客觀的質量數據。
當面料進入生產領域,經過一系列工藝手段,做成了衣服。市場監管部門沒有一絲懈怠,以強化監管倒逼成品質量提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質量監測專項行動,其中尤以穿在孩子們身上的校服為重中之重。
自2015年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中小學生校服的國家標準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出臺后,校服的質量、安全和外觀都有了統一規范,讓監管有據可依。
“學生服質量檢測一般需要檢測近20個項目”,北京市紡織纖維檢驗所承擔著北京市學生服的檢測任務,據技術人員朱洪亮介紹,必檢的項目包括: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異味。就這樣,通過層層把關、分工負責,該所2018年共抽驗校服1646批次,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12.7%,相較去年降低1.8個百分點,相較前年降低13.3個百分點。
數字降低,質量上升。但是隨著信息化和交通便利的發展,服裝生產企業向小、遠、散發展,面對新形勢,如何做好質量監管?
對此,市場監管部門早有對策。據總局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消費者穿得稱心,他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監管方式,引導和督促企業落實國家標準,促進纖維產業提質增效,保障纖維原料供給質量。在棉花質量監管方面,充分發揮纖維檢驗機構的作用,重點整治混等混級收購、加工現象,引導加工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意識,不斷優化加工工藝;在繭絲、毛絨、麻類等纖維質量監管方面,重點加強主產區收購加工環節質量監管,促進形成以質論價、優質優價的市場秩序;在纖維制品質量監管方面,重點加大校服和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管力度,盡快完善相關企業質量檔案和質量監管平臺信息。
“這個春節,身邊的朋友有幾家換了智能馬桶,大家換的都是國產品牌,消費都升級了……”在北京通州運河公園里,一群大爺大媽們在談論家庭新置辦的物件時,說出了智能馬桶產業轉型升級帶給消費升級的變化。
時間閃回到2015年春節前,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財經評論,將智能馬桶這個國人不太關注的領域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此后智能馬桶產業在國內的關注度空前提高。
而如今,通過開展智能馬桶等熱點消費品質量攻堅活動,智能馬桶制造水平明顯提升,國家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發現率從2015年的40%降低到2018年的5.7%,產量同比提升39.6個百分點,國內消費者“海購”數量明顯下降,僅浙江臺州智能馬桶產業產值就從2015年的20億元上升到2018年的75億元。
經過近三年的不斷轉變,智能馬桶產業發展進入良性軌道,不僅產量上來了,質量也提升了如此高的比例,這背后一定有乾坤。記者經過多方了解,智能馬桶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各級政府部門扶持智能馬桶產業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執行力。
如針對智能馬桶的一系列問題,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展了智能坐便器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和行業調查,并在浙江臺州正式啟動全國智能馬桶產品質量攻堅計劃暨政產學研檢聯盟,來自全國200名政、產、學、研、檢等各界技術人才與臺州智能馬桶企業一起,找出質量短板,聯盟成員合力對產業會商會診、比對國內外質量標準,進行質量攻堅。
接下來,市場監管部門組織參與質量攻堅戰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檢測機構、行業專家,制定攻堅戰的路線圖,分工協作,聯合推進。再由相關質檢機構開展中外智能馬桶質量比對研究分析工作,分析中外智能馬桶之間的差距如何縮小,國產智能馬桶的技術水平、核心零部件、制造水平、品牌美譽度如何明顯改善。
“質量攻堅需要我們發揚‘釘釘子’精神,需要我們共同發力,和衷共濟。事實證明,這場中國制造消費品質量提升的攻堅戰,為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添新動能。”市場監管總局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如果說,浙江臺州的經驗激發了智能馬桶產業發展活力,那么廣東的民生產品質量比對研究工程則構建了質量提升的新模式。
據廣東省市場監管局質監處負責人介紹,“民生產品質量比對研究提升工程”是選定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廣東制造的重要民生產品,與國際一流同類產品開展比對研究,通過開展實物比對研究、標準比對研究、綜合分析研究以及核心技術攻關、標準制修訂、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龍頭企業典型示范、品牌信用打造、市場環境整治等多種舉措,查找產品質量“短板”,規劃產品發展路線,推動產品質量提升的一項質量創新活動。
從2016年起,廣東省局首批選定3種產品,智能馬桶產業是其中一項,珠三角9市市局和順德區局各選定一種產品,探索性開展比對研究提升工作,計劃到2020年,全省各地全面鋪開,逐步成為市場監管部門服務廣東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一項常態化工作。
“今年,面對新形勢,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釋放改革紅利,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仍是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促進市場主體持續增長上下功夫,在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上下功夫,在延長企業生命周期、發展更多優質企業上下功夫,讓市場主體進得來、出得去、活得好。”張茅在全國市場監管工作會議上這樣表示。
人的一生約有80%的時間在室內度過,室內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體健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改善室內環境,辦公和居住裝飾裝修越來越多。
但是,近年來社會上多次出現室內環境污染事件。去年,長租公寓甲醛超標事件的曝出,引發了消費者對室內空氣質量的普遍關注。針對室內污染問題,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張曉就呼吁,要加強室內裝飾裝修污染治理。
欲先治理,產品是核心,標準是保障。
2016年之前的空氣凈化器市場存在各種亂象,而2016年3月1日實施的新修訂的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完善了評價空氣凈化器的兩類基礎技術指標:“潔凈空氣量”(CADR)和“累計凈化量”。增加了易于消費者理解、選購產品的各類標注標識,如“適用面積”“使用壽命”推導算法及參數說明。同時還規范了產品標志標注中應說明的其他信息,如產品使用、濾材更換(清洗)、日常維護方法等。
手持標準“尚方寶劍”,市場監管部門針對這一個社會關注的重點產品持續開展抽查,倒逼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新版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實施后的當年全國空氣凈化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不合格率高達30%,通過連續三年監督抽查的震懾,不合格產品發現率2017年降低到23.7%,2018年又進一步降低到13.7%,主要性能指標明顯改善。
如今,有了空氣凈化器的成功經驗示范,一批更高要求更多創新的裝飾裝修材料標準得以頒布,為監管提供了最基礎的技術保障。
如在3月9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發布了《地采暖用實木地板》標準,此標準在制定之初就基于“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原則起草編制。例如在尺寸穩定性的要求上細化了每批板、同一板的尺寸穩定性等關鍵性指標要求;在環保要求上,增加了地采暖條件下重金屬含量、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指標的限量,填補了國標空白。在質量承諾方面,該標準相較國標將正常使用條件下地暖實木地板的保修期延長至2年,同時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客戶檔案和產品溯源體系、24小時內響應處理、提供送貨及現場安裝”等更為完善的服務質量承諾。
有了這些標準,心里有底的市場監管部門圍繞“住得順心”,用它來引領建筑裝飾裝修材料質量提升,同時又將其納入監督抽查重點對象,倒逼企業提高產品質量,2018年共對31種建筑裝飾裝修類產品開展國家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11.6%。
合格是基本的,但也是不夠的,為彰顯質量良好水平,一些地方市場監管局還對復合地板、空氣凈化劑等產品進行質量測評,逐級提升示范效應明顯。如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聚焦產品最關鍵的性能指標,委托技術機構對本市生產、銷售的部分空氣凈化器、實木復合地板等產品進行抽樣,采用統一的標準方法對產品進行了測評,整體表現讓人滿意。
說起“行”,人們第一個會想到的肯定是汽車。汽車作為一個產品,是由上萬個大大小小的零件組成,并且集成了眾多配件供應商的產品,所以即使汽車發展至今的技術再成熟,也難免會出現關于質量方面的缺陷或問題。
我國汽車缺陷召回制度已經實施14年了,為行得安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共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1700多次,涉及車輛接近七千萬輛,汽車召回已逐漸成為汽車和消費品生產企業的常態化活動,形成了業界普遍共識。
2018年是汽車行業28年以來最艱苦的一年,汽車銷量下滑嚴重,可汽車召回卻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從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發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國內乘用車市場共52個汽車品牌發布169次召回公告,雖然召回總數量略低于去年,但依然連續三年突破了千萬輛規模。汽車召回已成為“駕乘便飯”,消費者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問題車輛的召回逐漸成為車企責任感的一種體現。
但是,隨著汽車市場的不斷變化,汽車召回也在不斷的遇到新問題,新課題。據質量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起火事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據市場監管總局已經掌握的輿情信息顯示,僅2018年就發生了40余起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本土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幾乎都未能幸免。
鑒于此,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的火災安全監管工作,并依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開展了大量相關工作。截至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已組織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啟動新能源汽車缺陷調查10起,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火災事故現場調查5次,督促相關生產企業實施召回5次。其中,召回涉及5個企業24個車型的3.56萬缺陷車輛,缺陷原因多為電控和機械故障。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繼續針對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開展專項調查,開展信息共享機制研究,進一步提升缺陷判定技術和能力,加強召回監管。同時,會同相關部門推動標準制修訂、產品質量擔保等制度,督促生產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產業健康發展,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行”的安全問題,還不應該忽視汽車配件和用品。對此,市場監管總局早有部署。他們著力發現、處理問題,保障發動機潤滑油、機動車輛制動液、汽車安全帶、汽車輪胎等相關出行用品質量總體處于較高水平,近兩年全國出行用品不合格發現率保持在5%左右。針對機動車兒童安全座椅、汽車用制動器襯片等部分質量出現下滑趨勢的出行用品,持續開展監督抽查,不斷加大監管力度,遏制了下滑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