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是一塊熱血沸騰和激情燃燒的土地,它可以暫時落后,但絕不會永遠沉淪
中央號召全面全方位振興東北,這固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對策和舉措,但如果是大的戰略方向不明,那所有的戰役和戰術層面的應對,很有可能是不得要領、事倍功半。舉旗抓綱,未來的東北振興一定要明確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
改革開放40年來的基本經驗是什么?最有時代特色、最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一條還是: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這一條堅持得比較好時,我們的發展就比較順利一些,速度也會快一些;什么時候對此發生動搖時,我們的發展就比較困難一些,速度也會更慢一些。
無可諱言,多少年后當我們回望改革開放40年的來路,以“九二南方談話”為標志的這一波大潮,絕對是在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十字路口,選準并堅持了正確的方向。方向性就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性,也是動因動能的決定性。大方向對了,我們的失誤再大,也不過是還可補救的局部損失;大方向錯了,我們的努力再多,也將會是無可挽回的“滿盤皆輸”。
一段時間以來,伴隨著“都是市場經濟惹的禍”奇談怪論甚囂塵上,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也發生了某種不經意的搖擺。在中央大政方針一如既往的大背景下,各省區的區域經濟向何處去?其實早就在呈現著“靜悄悄的分化”:以廣深為代表的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取向,和以東北為代表的停滯市場化改革的取向之間,其實還是存有微妙區別的。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以至于多年后研究區域經濟的人士一聲驚呼:不知何時,東西分化遽然已被南北分化取而代之。而分化轉變的動因,正是由市場化改革的分野所致。
在市場化改革面前裹足不前、甚至有意無意“回到計劃經濟那個年代去”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是我們的經濟主體意識弱化了,慢慢失去了內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什么“大鍋飯”“鐵飯碗”“等靠要”“不找市場找市長”……種種慣性思維和輕車熟路又都回來了,而且大行其道。東北目前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或許正是在這里!
在東北上上下下的話語體系中,似乎很難聽到有關“市場化”的說辭;而對國家的政策扶持,卻抱著相當高的期望。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國家要不要幫扶?兄弟省市要不要合作?回答都是明確的,而且是毫無疑問的。但所有的“輸血”,畢竟都是一時的;自己的腰桿子不挺起來,造血機制不發育起來,最終的結果難逃“扶不起來的阿斗”。
市場化取向的改革,說到底是“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是“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是“不找市長找市場”,是毫無動搖地依靠千千萬萬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在此大前提確立之下,激活主體的靈活政策,是一定能想得出來的;搞好經濟的扶持政策,也一定會要得到手的。創業者和企業家會在不知不覺中大顯身手,而為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景所引領,整個社會氛圍也會一破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的負面情緒,變得積極向上、拼搏進取。東北在極其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誕生了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抗聯精神、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鐵人精神和百萬轉業官兵及知識青年北大荒屯墾戍邊精神,是一塊熱血沸騰和激情燃燒的土地,它可以暫時落后,但絕不會永遠沉淪!
現在我們在國內外、黨內外可以達成的最大共識,就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完善我國的法治化市場經濟。這既是習主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中美首腦峰會上對外的莊嚴宣示,也是習總書記在最近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對內的明確要求。對于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來說,這更是關乎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