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經濟研究部
新型城鎮化的下半場,長三角一體化、四大都市圈建設藍圖已擘畫。要依據各地條件和比較優勢,推動區域內、城市間優勢互補,推動產業鏈在更大范圍的配置,價值鏈的不斷延伸和區域現代經濟體系的建立
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是當今世界的重要潮流。按照地域范圍由大到小依次劃分為超國家(歐盟)、一國內部的多個行政區域(如粵港澳大灣區)及單一城市內部等多個層次。對省級行政區而言,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融入并參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促進要素有序流動、推動各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集約經營的內在要求。
以大城市為中心形成緊密聯系的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標志。縱觀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世界級大都市圈,無不是在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下,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目前國內各大城市迎來創新轉型“窗口期”,以中心城市為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群是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是區域一體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
今年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將都市圈定義為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力強的大城市為中心的、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這是我國首份以“都市圈”為主題的中央文件,標志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正式進入都市圈時代。《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印發,確立了打造“一極三區一高地”的共同奮斗目標。新型城鎮化的下半場,浙江將全面實施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攜手周邊城市共建世界級大都市圈。
作為全國最早實行省管縣體制的省份,浙江曾樹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2018年,浙江城鎮化率達到68.9%,位列廣東、江蘇之后,居各省區第三位。2019年上半年,浙江城鎮、農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1209元和17031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83,是全國城鄉收入比最小的省份。近年來,杭州都市圈在全省的首位度不斷提升,2016年《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杭州都市圈列入“一核五圈四帶”的“五圈”之一;2018年10月,衢州、黃山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四市變六市,杭州都市圈進入3.0時代;恒大經濟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研究報告將杭州都市圈列為6個發達型大都市圈之一。寧波、溫州、金義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2015-2018年浙江甬嘉湖舟4市為上海都市圈貢獻七成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金華推進三條廊道建設(金義科創廊道、綜合交通廊道、浙中生態廊道),金義都市圈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2019年8月16日,甬舟一體化推進會在寧波舉行,兩地14個部門間簽署了14份重點領域合作協議,標志著甬舟一體化進入實質性推動的快車道。
與周邊都市圈對比,上海都市圈覆蓋上海和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1+7”市;通過積極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構建“干線+城際+市域+城軌”多層次軌道交通,為一體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礎;從“一核五圈四帶”到上海大都市圈,通過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2018年GDP達9.1萬億元,高于珠三角9市,基本形成了“研發在滬,生產在外”的產業布局。
南京都市圈是我國最早跨省共建的都市圈,近年來一體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2019年8月15日,南京都市圈正式擴容至10個城市(區)、跨越2個省份,致力于打造“創新都市圈”“暢達都市圈”“綠色都市圈”“開放都市圈”“幸福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南京引領產業鏈從高到低三級梯隊:南京2018年GDP1.3萬億元;揚州、鎮江、淮安、蕪湖GDP均在3000-6000億元之間,打造先進制造業中心;馬鞍山、滁州、宣城GDP均在2000億元以下,主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南京都市圈通過軌道交通體系前瞻性布局,與公路、機場、港口群共同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區。
浙江城市功能布局更為精細,包括四大都市圈,但只有杭州都市圈跨省級行政區。杭州都市圈覆蓋6個城市、2個省份。交通體系方面,杭嘉湖紹四市已實現“半小時高鐵圈”和“1小時交通圈”,高鐵將助力衢州、黃山融入都市圈。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杭州已躋身“萬億GDP俱樂部”,但衢州、黃山等地GDP差距較明顯;產業特色方面,杭州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嘉湖紹三市產業集群、民營經濟發達,新成員衢州、黃山有望承接相關產業。下一步,如何增強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輻射能力,提升小城市的發展動能,促進大中小城市互補互動、互聯互通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課題。
浙江要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既要精煉“內功”,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促進城市間更加均衡充分發展,打造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的新高地;又要善借“外力”,堅持放大優勢和開放合作,攜手滬蘇皖,面向海內外,與周邊城市在規劃、產業、交通、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對接,尋求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協同發展。具體來說,是要處理好“三大關系”,進而實現“三個一體化”。
統籌“提質”與“擴容”,實現集聚和輻射互促共進的一體化。防止蔓延式擴張和補丁式發展,推動城市承載功能、集聚能力等全面提升,實現倍增發展、乘數發展。以未來社區、“城市大腦”等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打造創新、開放、便捷、宜居、花園、智慧、人文之地。重視中心城市在一體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提升杭州、寧波“雙子星”城市聚集全球資源要素的能力,在更大范圍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整體提升區域能極和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等省內平臺和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推動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加快完善多層次交通網絡體系,著力建設長三角主要城市高鐵“1小時交通圈”和省域、市域、城區三個“1小時交通圈”,助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統籌“地方”與“區域”,實現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的一體化。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提出了我國都市圈戰略的總體思路和工作建議。其中,總體思路是建立“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統籌發展的總體戰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間組合鏈條。基于此,浙江要以都市圈建設為突破口,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排頭兵,主動融入、主動接軌、先行先試,既要推進規劃、產業、市場、空間等多個方面一體化,更要打造不可替代的產業獨特優勢;放大杭州都市圈數字經濟優勢,打造以數字科技中心、數字生產中心、數字貿易中心、數字金融中心“四位一體”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中心;全力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更好解決浙西南山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充分利用浙江特色小鎮在推動新型城鎮化中的獨特優勢,堅持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并舉,創造優質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持續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不斷發揮民營企業優勢,堅持市場化發展和供給側改革結合,充分增強核心競爭力;依靠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力量帶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聚變。
統籌“當前”與“長遠”,實現合作與競爭辯證統一的一體化。長三角各城市產業發展各有特點,可以互有“外溢”和“吸納”。浙江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搶抓“一帶一路”等戰略機遇,強化“義新歐”“義甬舟”等大通道建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拓展海外市場,打造有國際影響的開放平臺。著力增強“四大”建設的戰略規劃和統籌引導,推動實現四大都市經濟圈為輻射拓展的“四核、四帶、四圈”網絡型城市群空間格局。同時,推進更高層次行政力量的統籌協調,與滬蘇皖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在城際軌道交通通勤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構建統一市場、社會資本參與都市圈建設運營的體制機制創新等領域開展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經驗。完善“四大”建設項目配套設施,不斷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積極查找都市圈建設中的弱項,努力破解制約因素,盡快補齊短板,不斷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和市民的幸福指數,構建長三角城市“幸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