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貝拉
從不久前批復的13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來看:北京3個、上海2個、武漢2個、廣州1個、西安1個、沈陽1個、株洲1個、洛陽1個、吳江高新區1個,這些都是制造業硬實力城市,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扎實的人才基本盤,是代表國家在該領域參與世界競爭、贏得國際尊重的國之重器。結合浙江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基本情況,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強化部省聯動,支持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能級躍遷。從兄弟省市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成功經驗來看,強化部省聯動,合力共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是一條可行路徑。要主動邀請工信部領導、工程院院士等來浙江調研指導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爭取早日將省內有條件的企業、聯盟、平臺、高校等各類主體納入到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體系建設的整體考慮中。與此同時,大力支持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要鼓勵那些在技術成果轉移和產業化先行先試、對行業創新發展起重要支撐作用、在人才隊伍建設及開展國際合作方面較為出色的制造業創新中心,譬如先進功能纖維、智慧視頻安防等創新中心,積極申報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要瞄準省外已經成功創建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鼓勵省內優勢企業積極同創新中心對接,在相關產業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如寧波舜宇光電在積極爭創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同武漢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開展合作,支持超威天能等電池制造企業與“有研總院”開展合作研究。
強化內外兼修,激活產業共性技術源頭供給活水。對內,在全省制造業和信息化領域,要加快推動一批有技術、有意愿、有能力的科研平臺來充當“墾荒牛”角色,破解源頭技術供給難題。同時,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與浙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重點企業研究院等具有浙江特色的行業創新載體協同聯動,加強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領軍型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能力。對外,持續招引中科院、工程院、高校系等國內外的一流科研機構與創新平臺入駐浙江,力爭在浙江布局分支機構和國家大科學裝置,系統性提升浙江基礎創新能級水平。
強化人才引育,夯實制造業創新中心人才基礎。采取“飛地”“人才島”等新型人才合作模式,出臺支持創新中心人才引進的專項政策,鼓勵創新中心引進國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切實支持創新中心將引進的行業核心研發人才留在杭州、寧波等省內中心城市從事科研活動。鼓勵創新中心加強數字化建設,加強創新中心與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資源對接,實現創新中心對一線企業的遠程“遙控”服務;針對一線企業提出的特殊技術服務需求,必要時可以指派科技人員赴現場指導。充分發揮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頂尖平臺在行業人才引育方面的“磁極”效應,積極探索創新中心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引進高端人才的機制,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優秀人才到創新中心兼職。
強化產融結合,為制造業創新中心插上金融翅膀。探索建立多方資金籌措機制。要改變政府資金支持方式,從事前一次性補貼,轉向結果導向和事中事后獎勵,把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成效明顯、服務效果好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上來;要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以共性技術的優先受讓權,建設創新中心的股權出資視同研發經費等,吸引龍頭企業拿出更多資金參股制造業創新中心實體建設;要通過機制創新和優惠政策,以投資孵化的優先權等,吸引社會資金尤其是風險投資參與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