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麗君
標準化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支撐。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國標準化立法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鞏固提高、轉型升級、謀求突破的四個發展階段。[1]2017年11月4日,經過充分論證和深入研究而修訂的新《標準化法》終于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通過,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新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響應了深入改革的口號。它的施行將促進我國標準化工作邁向新的臺階。與舊法(即1988年實施的《標準化法》)相比,新法從原來的26條增至45條,在對部分條文進行修改的基礎上更是增加了很多新的條文。尤其是很多直接涉及企業標準化活動的條文,將對我國企業標準化工作的開展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新法賦予了企業標準化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渠道,激發了企業參與標準化活動的活力,是新時代標準化領域的重大突破。本文將對新法里涉及企業標準化活動的條文進行詳細的解讀,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提出一些建議。
新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標準(含標準樣品),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2]新法不再將標準的范圍局限于農業和工業領域,而是擴大到了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等領域。這就為致力于為人民提供各種服務和著力于社會事業發展的企業提供了參與標準化工作的法律依據,也就會大力地促進這些服務型企業積極地參與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同時,新法只從大的領域范圍做了規定,并沒有就標準范圍的細節要求做出強調,這就將主動權交給了市場,而作為市場主要參與者的企業就可以按照市場規則執行或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標準,企業在參與標準化工作中就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自主選擇權,進而也就容易激發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標準化工作中。
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國的標準化工作整體起步較晚,很多企業還是沒有意識到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仍然不夠重視自身標準化工作的開展。雖然國家一再強調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奈何多年來沒有實質的法律條文闡釋,這讓一些正在投入或想投入標準化工作建設的企業總有那么一些顧慮。新法第七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開展或者參與標準化工作。”[2]這就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了國家對企業標準化工作的態度,國家是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自身的標準化工作中的。有了國家的重視和法律的認可,相信很多企業開展標準化工作將信心倍增,并積極地投入標準化工作的建設中。
同時,新法第八條規定:“國家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2]也就是說國家不僅支持我國企業在國內開展自身的標準化工作,還大力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去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這對那些實力較強的且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項莫大的支持。企業將有更多信心和底氣來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地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協會或同行企業開展標準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參與其中的國際標準的制定,結合我國國情和自身實際采用國際標準,推進中國標準與國外標準之間的轉化運用。
此外,新法第九條還指出:“對在標準化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2]這一條文明確了標準化的獎勵制度,它從精神上和物質上給了有顯著貢獻于標準化工作的單位和個人最直接的肯定。雖然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物質上的獎勵微不足道,但這種榮譽將是一種難得的肯定,這將更大程度上地激勵企業積極地參與標準化工作。
強制性標準涉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等。其一經發布,所涉及的企業就必須執行。新法第十七條規定:“強制性標準文本應當免費向社會公開。”[2]按照新法規定,現行的國家和行業強制性標準電子版逐漸免費公開,企業可以從“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的“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中查詢下載。這就意味著企業可以無償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強制性標準文本,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產或服務中,進而使其產品或服務符合國家或行業的質量要求。這種免費公開使用直接降低了企業落實標準化生產的成本,將調動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
團體標準是市場主導制定的標準。在新法實施前,我國的社會團體開展標準化活動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基礎。新法的實施直接賦予了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它將促進更多的社會團體參與到標準化活動中。同時,新法第十八條還規定:“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2]由此可見,企業之間的聯盟或論壇將會是制定團體標準的主體之一。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鼓勵這些社會團體根據市場需求來制定團體標準,并在團體成員中采用或供社會自愿采用。這樣就可以激發更多的企業強強聯合組建行業內的企業聯盟或論壇,為協調相關市場主體或滿足創新需要而制定并采用相應的團體標準,并以此來推動企業自身的標準化工作的進行。
企業標準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依據。企業標準的制定是企業開展標準化活動最基礎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新法第十九條明確指出:“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制定企業標準,或者與其他企業聯合制定企業標準。”[2]這就從法律形式上給企業開展標準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激勵企業更加積極地制定符合市場需求和自身發展的企業標準,從而增加我國市場標準的有效供給。
同時,在重要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等領域,國家支持社會團體和企業利用自主創新技術制定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這就為那些戰略性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制定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支撐。這些企業在發展技術創新之時,也就更愿意采用標準文本的形式把這些經驗成果表現出來,以持續性地服務于企業的生產和經營。
制定標準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通過標準的制定來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推廣科學技術成果,從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以,新法明確規定:“禁止利用標準實施妨礙商品、服務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2]這就明確地告訴企業雖然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制定企業標準,但其制定的標準必須符合市場自由競爭,而不能將其作為企業排斥競爭的一種工具。
同時,在新法里,國家還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這就給企業制定標準劃定了一條底線,即企業制定的標準里所涉及到的相關技術要求要高于推薦性標準的要求。企業制定的標準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按照此標準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在質量上將會更勝一籌,也就更容易獲得市場的青睞。
在標準的實施方面,新法取消了企業標準的備案制度,建立了團休標準和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國家鼓勵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通過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向社會公開。新法只指明了企業標準聲明的途徑,而對其實現方式并沒有做強制性規定。也就是說該制度實現的方式可以多樣化,企業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實現標準的自我聲明公開。相較于舊法的標準備案制度,新法的這種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落實了政府簡政放權的口號,充分認識到了企業主體的重要性,它將激發企業標準化的活力,促使企業在服務市場需求的同時,制定切合實際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
與舊法相比,新法的一大亮點就在于強化了標準化工作的監督管理制度。新法新增了“監督管理”一章,一方面強調了對標準制定環節的監督,針對標準的制定不符合法定標準制定原則,未依法進行標準編號、復審、備案的,規定了不同的監督措施。這就說明法律雖然放寬了標準制定的主體,鼓勵和支持社會團體和企業參與標準的制定,但這并不代表社會團體和企業在制定標準時就可以完全隨意為之。新法意在通過相關條文來規范標準化的制定工作,以引導多元化的制定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制定出有實用價值的標準。加強對標準制定環節的監督,對企業制定標準進行適當地約束,將推動企業標準化工作的良好發展。
另一方面明確了有關的舉報、投訴制度,特別明確了單位或個人舉報、投訴的權利。這就意味著在標準化活動中,企業不只是被監督者,還可以是監督者。新法賦予了企業舉報、投訴的權利,企業除了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參與到標準化活動中,還可以作為監督者來監督其他企業或部門的標準化工作,這賦予了企業參與標準化活動的新途徑。在監督別人標準化工作的同時,企業作為被監督者也會不斷地自省、反思,在無形中將會推動企業自身標準化工作的不斷優化。
新法明確了更多法律責任,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新法的法律責任制度涵蓋所有標準制定主體,涉及標準制定、實施的各方面。相較于舊法,新法在違法行為處罰這塊更加突出強調了企業的民事責任和信用懲戒。新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對生產、銷售、進口產品或者提供服務不符合強制性標準,或者企業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不符合其公開標準的技術要求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2]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銷售和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所涉及到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同時,新法在法律責任中還增加了信用懲戒措施。這種信用懲戒制度直接涉及到企業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未依照本法規定公開其執行的標準的,二是社會團體、企業未依照本法規定對團體標準或者企業標準進行編號的。對于這兩種違法行為,新法明確規定一經發現將由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將在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予以公示。由此可見,新法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的這些規定,將從反向角度鞭策著企業恪守職責,在追求企業利潤的同時牢記標準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的使命。
企業標準化是企業自主開展的活動,但它必須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新法對企業標準化工作的開展做了很多規定,較之舊法有很多明顯的區別。企業要想在新《標準化法》下有效地開展自己的標準化工作,及時抓好對新法的宣講培訓就顯得至關重要。企業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專職人員是企業標準化工作的主力,他們對新法的認識和理解將直接影響企業后續的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所以,企業要強化對標準化工作者的培訓宣貫工作,以多種形式組織他們參加新法的宣講培訓(如專題培訓班、研討會和講座等),增強他們對新法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提高企業標準化的能力和水平。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企業作為新法直接涉及的主要對象之一,貫徹落實新法的相關規定就是企業標準化工作開展過程中必須要履行的使命。企業要及時審查自身內部涉及標準工作開展的規章制度(如企業標準工作管理制度等),對與新《標準化法》不相適應的現有規章制度及時組織修改完善。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對標準的制定、實施和監督管理做了非常全面的規定。企業還要自查正在執行的標準是否符合新法的相關規定,若發現有不符合規定的要及時修改、調整或廢止。當然,在后續的標準化工作中,嚴格遵守新法對企業標準的制定要求和實施要求就是毋庸置疑的。
新法正式實施才一年多,很多與之配套的法規制度特別是符合地方發展實際的地方性配套法規規章還不夠完善。企業在具體貫徹落實新法時,肯定會面臨諸多疑問。企業出現疑問時,及時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反饋,相關部門在解答過程中就會更加明確地關注到這些實際情況,甚至是對企業普遍反饋的情況展開調研論證,并最終以地方法規規章的形式來進行明確。企業的這種及時反饋不僅可以促進自身標準化工作的有效開展,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推動當地行政主管部門標準化工作的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