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學院 影視與傳媒學院 530022)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藝術形式不斷出現,影響戲劇吸取新的受眾。戲劇戲曲原始受眾多為年邁的老人,桂劇作為戲劇的一種,自然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加之是新媒體的不斷出現,短而快的節奏對于戲劇的沖擊越來越嚴重。大眾更偏愛新媒體,而不注重傳統的戲曲,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前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氣所決定的。以桂劇而言,廣西是以少數民族自治區,因此,桂劇中展現的風土人情也以少數民族為主,桂劇的主要內容就是對于歷史題材的演繹以及地區風俗民情的表現。從藝術的角度而言,這種人文情懷是獨特的,但對于新的受眾而言,卻又因為習俗的差異而缺少吸引力。其中歷史題材的表現形式也逐漸落后于新媒體,例如桂劇中人物傳記以及抗日故事的表現不如一些影視作品中的那樣具有強烈的視覺展現。隨著時代的變遷,桂劇的影響力也開始動搖,當前主流群體受到快節奏社會風氣的影響,對于文化消費的缺乏耐心,面對節奏緩慢的桂劇時不容易保持興趣。
21世紀作為互聯網的時代,新媒體的創作作品都是針對于最近實時發生的事件進行創作,因此作品有較強的時效性,從而以新奇感來吸引受眾。在這一層面上桂劇的時效性遠不及新媒體。其次是互聯網自身傳播速度的影響,從而可以讓新媒體的傳播效率不斷提高。反觀桂劇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這種線下固定演出場所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受眾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手機、電腦的如此普及的當下,受眾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上觀看視頻,而桂劇這種必須要到線下劇院去觀看的途徑則嚴重增加了受眾的觀看成本。其次,雖然我國在電視頻道專門設有戲曲頻道,體現出來桂劇線上傳播。但是這種播放形式并不能夠滿足受眾的定制化需求。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則與之不同,最大程度地將選擇權交到受眾手中,并且這種方式的實現也是在結合互聯網的基礎上完成的。
對于傳統的藝術而言,存在的時間越久,其固有的結構束縛也越難打破。首先從藝術的改造而言,自從桂劇產生以來就有眾多的規矩限定,而這些規矩限定在保證桂劇的發展過程中又起到一定阻礙。首先是師徒制度。在桂劇起源過程中,桂劇藝人向祁劇藝人拜師時都是私下進行的,并不允許這種傳授方式的公開存在。桂劇藝人在收徒時會有嚴格的要求與限制,尤其是徒弟在求師的過程中更是存在著許多不合規的現象。而這些規矩與限制的存在,直接影響到桂劇的延續與發展。再加上新媒體的興起,桂劇在延續發展中遇到更大的挑戰。其次是傳統觀念上,桂劇的老藝人代表的固有的思想面對新媒體的出現缺乏著適應能力。客觀而言老藝人的舊觀念根深蒂固,外加對于新事物的敏感性低。而新藝人在老藝人的傳統觀念的教導下,也同樣存在著傳統觀念,影響桂劇在新時代下的創新。在桂劇中最為影響傳承的便是一脈單傳和傳男不傳女的規則。雖然桂劇在起源發展的時期就已經開始接受女科班藝人。但是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在桂劇這種傳統的藝術之中仍然根深蒂固。在當前的背景下,桂劇的這種現象已經淡化,因此桂劇中一些恪守傳統規矩的存在在傳承過程中就會遇到無人傳承的問題。
桂劇在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后,開始進行內容題材上的創新。與新媒體的時效性相比而言,桂劇是無法達到這種作品的高產量。畢竟桂劇的創作更加注重藝術性的體現,而不是短時效地商業性。但是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時,桂劇在題材內容上也作出現代化的重構。桂劇為順應媒體發展的方式,開始做出桂劇電視劇的轉型工作,從而來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潮流。在桂劇電視中繼承桂劇的傳統文化思想,又能夠創新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以桂劇《風采壯妹》為例,在改編成桂劇電視劇時,注重保留原本桂劇的故事結構,在此基礎上采用流暢的電視語言講述故事,從而給觀眾一種新的體驗。不僅如此,將桂劇改編成桂劇電視劇是對于傳統桂劇的一種革新。傳統桂劇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可以直觀地展現,因此具有一些固定的動作姿態和表現流程。但是桂劇電視劇則是通過屏幕來間接的進行藝術的表達。因此,如何改變桂劇的表達方式、如何進行布景以及如何設計表演者的動作姿態都是桂劇電視劇轉換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但是對于僅僅局限于在舞臺之上的桂劇表演而言,桂劇電視劇的展現方式則變得更加豐富。尤其是在場景方面,桂劇電視劇可以采用真實的環境作為表演時的背景。雖然說這種場景的使用對于桂劇中一些獨特展現場景的藝術手法有所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桂劇電視劇化是一種藝術手法的流失。但是在電視劇化的過程中,也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在審美方面更加能夠被當前受眾所接受。例如在桂劇電視劇的場景運用中,改善桂劇原有的枯燥場景,提高可觀賞性。
桂劇起源之時需要固定的表演劇院才可以提高自身的地位,但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線下劇院的單一宣傳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桂劇的現代化要求。因此,桂劇開始不單單注重線下劇場的傳播,也開始注重線上的傳播方式。桂劇在新媒體時代下,對于線下和線上的兩種傳播方式都進行相應的改變。首先從線下而言,桂劇開始從單一的劇場演出開始變成以劇場演出為主,多種線下演出共同呈現的方式。例如桂劇與其他產業的結合,其中最為明顯的結合方式便是桂劇與當地旅游地區的結合。1這種桂劇的線下演出方式成功的將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結合在一起。對于桂劇而言,其主要的內容還是源于廣西的風土人情,而且隨著游客的不斷更換,接觸到桂劇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其宣傳效果也要優于固定劇場的傳播效果。其次從桂劇的線上傳播而言,桂劇也開始相應的改變。桂劇也開始在互聯網的各大視頻平臺進行傳播。第一步需要進行的便是相關劇目的錄制。它將自身擁有的劇目進行整套的錄制,并且以單元的形式編目,從而方便受眾進行索引。為能夠方便相同的興趣愛好者在互聯網中交流,桂劇還建立相應的網站論壇以及公眾號。為能夠提高受眾對于桂劇的了解,桂劇專門錄制一些關于桂劇產生及發展的傳記片,從而提高當前主流觀眾群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桂劇還拍攝一些桂劇藝人日常的練和表演,讓受眾能夠更加了解桂劇藝術中的動作含義,了解桂劇演員排練時的辛苦。這種線上的傳播方式雖然不是直接的傳播桂劇劇目,但是同樣能夠從側面提高受眾對桂劇認識。
桂劇的體系結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的。面對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出現,桂劇也開始體系的重構。桂劇的重構首先是從桂劇各分支之間的融合進行的。桂劇在發展過程中因為環境的不同難免產生各種不同的發展道路,將這些桂劇分支進行完整的整合,從而便于統一的調整便是桂劇現代化體系結構重構的第一步。桂劇通過對于分支的整理,可以避免桂劇分支文化的流失。作為一種藝術,其平民化是必須的。因此桂劇在整合分支之后,便開始系統化的教學設置。為能夠適應互聯網和新媒體帶來的時代環境,桂劇的整體教學也開始分為線上與線下兩種方式,從而打破桂劇固有的體系結構。戲劇一直存在著不外傳的傳統,而這種線下加線上的開放式教學在打破傳統之際又進一步的提高桂劇的傳承活力。反觀新媒體之所以能夠快速興起,其主要原因便是大眾化,任何人都可以短時間內進行模仿學習。因此桂劇在線上教學中也制定一些基礎唱腔和動作姿態的教學,從而可以讓學習者短時間內有所成效。其次是戲曲藝人的培養模式。為能夠提升戲曲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其在培養新的戲曲藝人時注重其它方面的學習,從而達到全方面的發展。例如在一些專門的戲曲學院,不僅僅注重戲曲方面的教學,注重基礎能力的教學,這種現象的出現就是桂劇在新媒體時代下的一種重構形式。
注釋:
1.陸棟梁.地方戲進入文化旅游市場的論證及模式構想——以桂林三戲為例[J].旅游論壇,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