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一方面是專利授權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另一方面是專利轉化率平均不到15%;產業化率更低,不到10%。企業拿真金白銀支持創新,可大量專利成果卻又被束之高閣。錢沒有花在刀刃上,難怪人們會有抱怨了。不過,抱怨歸抱怨,冷靜分析,這現象其實也不足為怪。黑格爾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是的,某些貌似不合理現象存在,背后必有特定的“約束”或“因由”。只是這些“約束”鮮為人知,所以才覺得不合理。
實際上,人們觀察世界有兩個視角:一是價值判斷;二是實證分析。研究問題要有價值判斷,但同時也要有實證分析。作實證分析,就是要找出那些約束“行為”的條件。條件找準了,行為也就被解釋了。回到“研產用脫節”問題,也有兩個角度:從價值判斷看,研產用脫節無疑不合理,應當改進;但從實證角度看,這現象存在又有存在的理由。根據“約束條件下追求最大化”原理,發明人不關心成果轉化,一定是成果轉化不體現他們最大化利益,否則斷不會如此。
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核心是解決好動力問題。職稱評定、體制機制關卡,公共服務平臺短缺等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妨礙科技成果轉化,但并非是關鍵因素。為何有人評了職稱也不重視成果轉化?事實上,目前科技人員中多數都是有職稱的。當下產學研脫節,最深層次的原因是發明人產權缺位。根據美國經驗,歷史上聯邦財政資助研發的專利曾歸政府所有,那時美國專利轉化僅5%,1980年“拜杜法案”將專利權下放給了研發機構,結果轉化率一路飆升。在200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我國也將政府資助研發的專利權也給了科研院所。照理,專利轉化率應該大幅提升,可現實卻讓人大跌眼鏡。何以如此?癥結還是在產權上。原因是國內科研院所與美國不同,人家私人投資;我們國家和企業投資,專利權下放不過是“大鍋飯”變“小鍋飯”而已。產權問題涉及體制和法律,改變難度太大。但產權關隘之外,企業仍有余地可以為發明人尋求收益權最大化。
在《“研產用”一體化撬動科技成果轉化》一文中,大慶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就是針對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開始積極探索構建“研產用”一體化平臺的。為了研產用三者之間銜接更加緊密,絲絲入扣,他們首先調整科研經費投入方向和結構,將項目分成4級管理,從資金、人力、物力、獎酬金等方面給予充分便利,突出重大專項、重點試驗研究,集中優勢力量保證核心技術研發。同時,根據三方面考核的匯總結果形成課題制項目的完成系數,兌現月度課題獎獎金。項目完成后,采油院技術委員會對成果的技術指標、創新性、效果及效益、經費使用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達標后提交油田公司技術委員會驗收。其次是完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從導向入手解決科研成果轉化問題。對科研成果不唯論文、唯科技獎項、唯項目數量論英雄。考核和激勵機制變了,科研人員創新收益有了保障,“高大上”的科研也就接地氣了,能解決油田實際難題的科研成果自然受青睞。
由此,要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需要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消除行政導向機制中過于關注投入、產出等量化指標弊端。盡快研究建立“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加強科技成果收益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