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賈玉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今年9月,是1978年實施以來的第41個全國“質量月”,恰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實施2周年。回顧質量發展歷程,傾聽中國質量聲音,思考質量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承載著怎樣的歷史使命。
一
2019年9月12日,北京秋高氣爽。國務委員王勇出席全國“質量月”活動,主持召開深入推進質量提升行動座談會。他強調,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質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持續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效率,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9年“質量月”前夕,8月31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肖亞慶,出席天津市質量工作會議。
肖亞慶指出,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抓好質量工作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充分認識抓質量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加快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肖亞慶提出,要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為著力點,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要以實現“三個放心”為落腳點,加強質量安全監管;要以深化改革創新為突破口,夯實質量基礎設施;要以推進社會共治為切入點,形成質量工作合力。
在場的許多同志感慨說:這番話,抓住了質量工作的要點。
主抓質量工作的市場監管總局選擇在天津召開質量工作會議,開在天津,面向全國,拉開了2019年度“質量月”的序幕。今年全國“質量月”主題是“共創中國質量 建設質量強國”,由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4個部委聯合推進。
把時間倒撥整整41年。第一次全國“質量月”動員大會,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8月31日召開的,地點在全國政協禮堂,方式是廣播電視大會,李先念、余秋里、方毅、陳慕華、王震、谷牧、康世恩等7位時任副總理出席會議。
“質量月”不是中國人的首創。196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個全國“質量月”活動起源于日本。1988年10月,美國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全國“質量月”活動。
二
2017年全國“質量月”期間,9月15日,面向世界的第二屆中國(上海)質量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向大會發來賀信,賀信指出:質量體現著人類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結晶,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一位大國領袖,一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者,對于“質量”的定義和概括。
總書記同時指出: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質量。千百年前,精美的絲綢、精制的瓷器等中國優質產品就走向世界,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今天,中國高度重視質量建設,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努力為世界提供更加優良的中國產品、中國服務。
近年來,人們對于質量內涵的認識在不斷深化。2005年版《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的定義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需求的能力。其中“一組固有特性”是指產品或服務性能指標的客觀水平,“滿足需求的能力”是指消費者或顧客對產品的滿意程度。
該定義綜合了質量的客觀屬性和主觀屬性。到了2015年,質量的內涵擴展為:一個關注質量的組織倡導一種通過滿足顧客和其他有關方面需求和期望來實現其價值的文化,這種文化將反映在其行為、態度、活動和過程中。
通常說來,質量有宏觀、中觀、微觀之分。宏觀質量,如經濟發展質量;中觀質量,如產業質量、區域質量;微觀質量,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一個具體物品的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質量提到了更加重要的戰略高度。2012年11月,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的論述和指示批示,有370條之多。2014年5月,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了著名的“三個轉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在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質量,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2013年12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所追求的發展必須是提質增效升級的發展,提質就是要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和環境質量,從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2014年9月15日,總理在中國(北京)質量大會上強調,要以質量的提升“對沖”速度的放緩,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推向“質量時代”。2016年3月,總理為第二屆中國質量獎發來賀信,強調“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
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印發。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質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在我國質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從政府牽頭抓質量躍升為黨委掛帥抓質量,這是《指導意見》提出的明確要求,傳遞的鮮明信號。
三
上世紀末的1998年,記者采訪94歲華誕、有著“國際質量管理大師”盛譽的約瑟夫·朱蘭(Joseph M.Juran,1904-2008),這位老質量專家預言:“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將成為和平占有市場最有效的武器,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面對21世紀的曙光,這番話既昭示質量發展的國際趨勢,也概括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
從歷史經驗來看,許多國家在經濟恢復期特別是在轉型期都把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德國的例子尤為突出。德國以質量強國已有150年歷史,“德國制造”經過兩個低谷,經歷了由弱到強、由辱到榮的蛻變過程:第一次是19世紀末,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后,世界市場幾乎被瓜分完畢,德國人在列強擠壓之下,以剽竊設計、復制產品、偽造商標等“卑劣”手法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產品,廉價銷售沖擊市場,英國人為此給德國制造扣上“厚顏無恥”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侮辱性的新《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必須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將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德國把這個規定出臺日看作恥辱日,20多年臥薪嘗膽抓質量,終于趕超了許多國家。第二次是二戰之后,遭到戰爭重創的德國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質量政策,制造業迅速崛起,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著名管理學思想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在全球目前擁有的2734家“隱形冠軍”中,德國就有1307家,占總數的47%。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訪問德國時說:中國發展需要“德國質量”,德國發展離不開“中國速度”,“中國速度”和“德國質量”的聯手,將為中歐乃至世界經濟創造巨大增長空間。2008年,當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討教:為什么你們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最小?默克爾的回答是:“德國制造”。
Nif、CsA因價格低廉、臨床療效好,已成為臨床上治療高血壓、心絞痛和器官移植術后常規服用藥物。有研究顯示,Nif、CsA均會引起牙齦增生,尤其當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時,牙齦增生也明顯加重[5],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周組織的健康。目前,藥物性牙齦增生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多認為是成纖維細胞增殖活性增強和(或)凋亡受到抑制,進而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活性[12],導致膠原纖維合成與分解代謝失衡,引起以膠原纖維為主的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大量聚積[8],從而導致了牙齦的纖維性增生。
再說日本。前不久,華為掌門人任正非在回答記者42個問題時,講到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重視質量的故事。這兩個戰敗國都有志氣,狠抓質量,以質量為引擎,沒多少年就振興了。當時他們有一個著名的口號“什么都沒有了,只要人還在,就可以重振雄風”。戰后的日本經濟不振,“東洋貨”一度成為劣質品的代名詞。美國出于戰略考慮,制定了幫助日本戰后重建的道奇計劃(Dodge Line),派出質量專家戴明和朱蘭到日本講學,傳播質量管理知識、技術和方法。日本大力引進發達國家的質量管理經驗,在20世紀50年代設立“戴明獎”,推動廣大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從20世紀60年代起進一步提出大力實施“質量救國”戰略。70年代末,日本已建立70萬個QC(質量管理)小組,500萬名員工參與,有效提高和保證了產品質量,日本的經濟振興被稱為“一次成功的質量革命”。多年來,日本一直把質量放在重要位置,2017年,日本政府提出把“互聯工業”作為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舉措,通過人、機器和技術之間跨國界的聯系持續創造新價值。
許多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質量戰略的確立和成功實踐。縱覽世界經濟史,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只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在量的積累基礎上實現了質的提升。
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副主任支樹平自稱“質量戰線的老兵”,親自牽頭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經濟轉型期質量強國戰略研究”。2017年12月4日,時任質檢總局局長的支樹平在課題研究啟動會上提出,要從四個方面聚焦重點:第一,要以黨和國家戰略部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的思想為指導;第二,要以國際質量主要理論成果為參照;第三,要以我國質量發展生動實踐為依托;第四,要以目前存在的質量問題為導向。
今年“質量月”前夕,質量學者項潤的新作《質量型發展》問世。他在梳理世界質量強國經驗時認為:德國、瑞士貢獻了國民意識為主體的質量現象,美國貢獻了質量理論與方法,日本貢獻了質量工具。他的觀點是樂觀的:新世紀會挺起一座中國質量的山峰。
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顯而易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特征。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闡述不可勝數。高質量發展一定是也必須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五個成為”即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提出了提升質量治理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觀點。2018年5月27日,他為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干部市場監管工作專題研討班授課時提出:
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是要大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提升質量治理水平。質量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監管的重要工作,是各地各部門的重要任務。質量治理就是綜合運用各種質量手段,著力解決質量問題,使質量水平不斷提高,進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動。質量治理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手段,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質量治理要達到的目標。
他進一步闡述:質量治理要解決好質量安全和質量提升兩個關鍵問題。質量安全是底線需求,質量提升是高線要求。質量安全和質量提升都需要質量基礎設施作支撐,三者共同構成了質量治理的主要內容。其中,質量安全作為質量治理的基本要求,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質量提升作為質量治理的主攻方向,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質量基礎設施作為質量治理的技術工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把視角拉到當前的“質量月”。“高質量”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詞、熱詞。而“高質量”更早出現在40多年前的全國“質量月”期間——1978年9月1日《人民日報》第1版發表了一篇社論《放手發動群眾,大力提高產品質量》。社論提出:“質量問題,也是一個路線問題。沒有高質量就沒有高速度。加快速度,必須增加數量。但是,這個數量必須是合乎一定質量要求的數量”。
在第一屆中國質量發展圓桌會議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指出:質量是未來中國經濟最重要的關鍵詞,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意味著我們要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數量紅利轉向質量紅利。質量就是未來發展的基本動力,如果不抓質量,就意味著我們放棄或者忽視了未來發展的基本動力。
國務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長張軍立說:現在這個時候怎么強調質量都不為過。質量是競爭力,也是先進生產力。我們已經進入質量競爭的時代,處于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制造強國,都離不開質量。
五
又是“質量月”期間,兩年前的2017年9月1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時任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全面解讀《指導意見》,全面介紹質量提升行動情況并答記者問。支樹平講:說質量有喜有憂,抓質量有苦有樂。
支樹平講過這么一段話:“凡是研究質量的都知道,現在我們講質量理論、質量管理、質量工具、質量手段,大量的來自國外,來自許多發達國家。一講質量管理,比如朱蘭、泰勒、戴明、克勞士比、費根堡姆,很多質量大師都是來自發達國家。我們國家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晚,我們的國際知名的質量大師、質量專家還比較少。所以,很希望我們能夠出專家、出學者、出大師,為提升中國質量水平、建設質量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
多年來,許多有識之士在研究質量、呼吁質量、推動質量。任正非、張瑞敏、董明珠、雷軍這些企業家,在全面質量管理中摸爬滾打,本身就是質量管理專家。以海爾張瑞敏為例,人們多知道他砸冰箱,少知道他砸倉庫,更少有人知道他鼎力質量管理,砸爛一切有悖質量提升的觀念行為。他是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2015年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稱號,曾與世界頂級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加里·哈默交流“人單合一”雙贏模式以及自主經營體創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耕耘質量,定論“不認真是中國質量的癌癥”的劉源張院士,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國家質量事業。
今年5月,有兩位著名的質量老人辭世,令人懷念。
5月9日,103歲的袁寶華老人去世。他曾任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三大之后是中顧委委員、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家經委主任,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稱之為“啟蒙老師”。5月19日,81歲的艾豐先生去世,他是中國新聞界、經濟界更是質量品牌界的著名人物。
質量學者項潤認為: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22、23、24世紀也是質量的世紀。在這個世界上,歸根結底,是質量為王,我們所作的一切都要為質量服務,都是質量的叢生。文化質量是基因,管理質量是雞,產品質量是蛋。好基因產好雞,好雞產好蛋。人品影響產品,素質推動品質。
原國務院參事張綱近年來致力于質量工作研究,他認為:質量追求精確性、可靠性、一致性,創新解決的是“高峰”問題,質量解決的是“高原”問題。技術創新與質量提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的共同作用,構成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他提出,推進質量提升、推動質量變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質量發展的科學理論、體制機制、法治體系和制度政策,在質量變革中突破發展瓶頸,打通從質量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加快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六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市場監管總局于2018年4月10日掛牌成立。其職責17條,第一條即有“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職能。第六條為“負責宏觀質量管理。擬訂并實施質量發展的制度措施”。第七條是“負責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管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國家監督抽查工作。建立并組織實施質量分級制度、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2018年7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原局長張茅在全國市場監管工作座談會上,把市場監管職責歸納為“六個著力、六個當好”:一是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當好“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二是著力強化競爭政策,當好市場公平競爭的維護者;三是著力防范市場風險,當好安全底線的守護者;四是著力樹立消費者至上的理念,當好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者;五是著力實施市場綜合執法,當好高效監管的實踐者;六是著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當好高質量發展的推動者。
市場監管總局掛牌后第一個全國“質量月”的第一天,2018年9月1日,張茅飛抵上海,直奔浦東干部學院,以《加強市場監管建設質量強國》為題,為省部級質量強國戰略專題研討班授課。他強調,要正確處理好質量強國建設中的幾個關系,即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質量與安全的關系、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系、日常監管與長效機制的關系,凝聚著大市場監管體制下對質量工作的深入思考。
2019年5月25日,全國市場監管系統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在武漢召開。主管質量發展工作的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甘霖強調,新的市場監管體系對改革創新質量發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國市場監管系統要堅定信心,增強做好新時代質量發展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更新觀念,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推動質量發展;要把握定位,找準推動質量發展工作的關鍵點,奮力開創質量發展工作新局面。
發展經濟學認為,工業化早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資源、土地、人口等初級生產要素,而要保持持續的增長,最終需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益提升,依靠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躍升。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著眼點在于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解決了“有沒有”問題之后,著力解決“好不好”“強不強”問題,回答好“高質量發展”這一具有時代特色的政治經濟學命題。
2019年7月27日,經濟學家江小涓在清華大學第十四屆公共管理高層論壇“高質量發展與現代治理體系”主題演講中,圍繞“機遇與挑戰:中國經濟向何處去”發表感言。她指出:宏觀調控政策要把握好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如果我們確定認為經濟很難再支撐的話,就只能轉向提高質量。
在2017年12月第一屆中國質量發展圓桌會議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擲地有聲地說:不抓質量就沒有未來!兩年前,他闡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作《持久戰新論:新常態下的中國增長戰略》問世。中央提出“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趙昌文認為,持久戰是一種與“經濟崩潰論”和“經濟反轉論”均有本質區別的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必須堅持持久戰戰略。作者坦言,書中核心概念及思想如持久戰、殲滅戰、速決戰、積極防御特別是階段論,都借用了《論持久戰》的內涵。
“階段論”體現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2019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總書記指出,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前期重點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中期重點在全面推進、積厚成勢,現在要把著力點放到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來。“三個階段”的闡述,對明確改革重點、提升改革實效、實現改革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階段論”體現了明確完整科學的改革方略,這意味著,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平均用力,必須明確改革的章法,既要步步深入地推進,又要以重點帶動全局。
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已進入速度換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關口。高質量發展首先是質量的發展,質量的提升。這既是有效應對資源瓶頸、環境壓力的重要抉擇,也是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民族復興的自強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在這個關鍵時期,強化質量意識,滋養質量精神,厚植質量文化,推動質量提升,尤為重要。眾多的專家呼吁,加強對建設質量強國的組織領導,加快推進質量促進立法,編制質量強國戰略綱要,大力弘揚創新精神、誠信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大力推進質量教育和職業教育,推進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現代質量管理方法,改革推廣卓越績效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瑪等先進質量管理模式,讓追求質量成為一種民族標識,讓質量強國成為一種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