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偉
前段時間,隨著中美貿易爭端加劇,“中美經濟脫鉤論”甚囂塵上。持此論調的一些美國人說,中國依賴美國市場大于美國依賴中國市場,如果中美經濟脫鉤,中國將無法承受,而美國則無傷大局,于是他們就有恃無恐地做起“脫鉤”舉動,比如科技脫鉤、投資脫鉤、產業脫鉤、教育脫鉤、人才脫鉤等等。但中美經濟真會脫鉤嗎?本人認為不可能,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中美雙邊貿易規模太大。中美建交時雙邊貿易額只有25億美元,2018年已超過6000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則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2001年到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增加577%,遠超美國對世界市場出口的平均增長率112%。在這場貿易摩擦中,中國對美出口和雙邊貿易總量不僅沒有大幅下滑,反有大幅增長。表面上看,中方前期損失較大,相當一部分中國對美出口無利可圖,造成部分產業轉移和就業減少等。但長遠看,美方損失更大。美國進口的中間品成本大幅增加,消費品價格普遍上漲,通脹壓力難以釋放,特別是美國在許多領域將失去中國市場。這種脫鉤肯定是雙輸,但中國的損失是短期、局部的,美國的損失則是長期、整體的。
二是美國對中國資金需求太大。如果按照美國政府采取的投資安全審查,雙邊投資特別是中國對美投資可能跌到谷底。據美國榮鼎咨詢公司的報告,2018年中國對美投資負增長83%,為7年來最低點。2016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達到最高點460億美元,2017年為290億美元,2018年僅48億美元。如果算上中國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130億美元剝離,2018年中國對美投資實際是負80億美元。這一下降趨勢2019年還將繼續。實際上,沒有中國投資加入,美國重振制造業的雄心只能是一個“空心湯圓”。何況美國還依賴中國購置國債券來保持財政平衡,這豈是可以任意“脫鉤”的?
三是中美相互聯結的產業鏈、供應鏈太緊密。中美之間的重要產業鏈,包括汽車、飛機、通信設備、半導體、重型裝備、消費品(服裝、玩具、家具等)等,在雙方產業結構中都舉足輕重。即使美國對中國產品全部實行高關稅,大部分在華美國公司還是不會轉移離開中國,因為大部分產業鏈具有不可替代性。向哪里轉移呢?越南、印度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印度缺乏制造業能力,越南的國內市場容量與中國無法相比。無論在中國投資生產、還是從中國進口中間品的美國企業,都反對高關稅,更無法接受割斷中美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脫鉤”。最近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將開創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新格局。至于農業、能源和服務產業領域,美國一直對中國是出超的,“脫鉤”都會使美國遭受直接損失。
四是中美在高技術領域相互依賴太深。目前美國的高科技優勢遠在中國之上,并將保持很長時期。但中國在個別領域取得領先也是事實,更多領域的差距在縮短。中國需要學習美國先進科技,這種學習要更符合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但現在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采取的阻斷措施,已遠超出“知識產權保護”范疇。長遠來看,中美“科技脫鉤”將嚴重損害美國的科技優勢,其影響包括美國高科技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中斷,美國高科技大企業失去中國市場訂單和利潤來源,美國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之一枯竭等等。最重要的是,這將迫使中國自力更生地發展高科技,形成更加獨立自主的研發和制造體系,形成更強大競爭力。
五是中美兩國人民往來太廣泛。現在中國每年有幾百萬人次到美國旅游,2017年達到530萬人次。幾十萬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成為美國大學最大的外國學生來源。許多美國股民擁有在紐約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對任何打擊中國上市公司的做法非常敏感。兩國地方省州聯系已形成機制,幾百對友好姐妹城市把共同利益紐帶深入到美國50個州的諸多角落,美國不少州政府以自己的法律體制促進中美貿易和投資。例如,加利福尼亞一個州就占中美貿易總量的1/5,華盛頓州對華貿易也數量巨大,一些石油州、農業州更是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對它們來說,“脫鉤”將產生生死攸關的負面影響。
六是中美宏觀經濟協調對全球市場影響太大。2008年中美逐漸形成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中美經濟戰略對話具有全球性的指標意義。雙方在匯率、利率、財政、貿易、投資等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方面的協調,對G20協調機制具有導向性作用。全球經濟治理也需中美合作,WTO改革、全球氣候變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以至聯合國體系改革,都需中美緊密磋商。
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同樣需要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參與,使之更具開放性、透明性和競爭性,更有規則保證。簡言之,沒有中美合作就沒有世界市場秩序。中美脫鉤,必將引發世界市場的極大混亂。
既然中美經濟脫不了鉤,為什么美國政界和戰略界還有人在鼓吹“脫鉤論”呢?部分原因在于特朗普團隊慣用極限施壓的談判手段,殊不知有時會弄假成真,訛詐一不小心可能變成真實對抗。另一部分原因是美國確有一批意識形態強硬派,他們不顧任何市場規律和經濟后果,不惜用“脫鉤”對中國展開“新冷戰”,即使對美國經濟和美國企業造成災難性后果也在所不惜。因此,“脫鉤論”絕對不是美國經濟的出路,更不是緩解中美經貿摩擦的良方。相反,通過談判找到雙方經濟再平衡的路徑,解決多年來的老大難問題,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中美經貿關系,這次危機才有可能轉化為機遇。莫讓“脫鉤論”者鑄成大錯。▲
(作者是上海美國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