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了解學生和檢查學習效果的一個窗口。它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與補充,既給學生提供了獨立再學習的機會,也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了檢測。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它,設計好它,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作業;延伸與補充;設計
一、 作業設計要求
(一) 目標性和針對性
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首先要確定作業要達到的目標,然后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設計作業,并且根據不同目標采用不同的題型,即作業設計一定要有針對性。
(二) 整體性和層次性
設計作業要從學科教學任務的整體出發,全面分析教材內容的結構和要點,使作業具備完整性和連續性。關注作業設計與本學科及本節課整體性的適切程度,讓學生得到系統的復習和訓練。同時,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設計作業,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作業活動中來。
(三) 及時性和適量性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向我們充分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及時復習,而且記憶理解效果越好,遺忘也就越慢。因此,教師的作業設計,在內容上不宜有過多超前或滯后的知識;在量上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預計一下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避免產生厭煩情緒,影響預習效果。
(四) 趣味性和啟發性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一個最活躍的因素。針對動機中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設計作業,可以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獲取新知的積極情感,從而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作業設計技巧上,突出啟發性,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 作業設計類型
(一) 課前預習性作業設計的四性
1. 可行性。
課前預習性作業作為學生自學的實驗地,帶給他們的是全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內容。因此,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有強烈的可行性,既便于操作又便于理解,否則它會直接影響學生預習的效果。
2. 點撥性。
作業設計的問題宜小不宜大。把新知蘊含在課前預習作業之中,使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為學習新知打下伏筆。在設計思路上,我們采取深入淺出的原則,為新舊知識之間搭建好“橋梁”,以舊知為新知提供支點,引領與點撥激活學生認知結構中的相關信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心理上和知識上的準備。
3. 差異性。
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制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障礙,關注個體、尊重差異、促進個性發展的重要性是我們在設計課前預習作業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的。適當調整預習要求,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參與進來,讓他們預習時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有問題可解決。
4. 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單一枯燥、周而復始、簡單重復的作業,易使學生失去興趣,進而使得預習流于形式。所以,預習作業應該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體,在目標不變程序具有可操作性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多角度呈現預習成果。
(二) 課堂活動性作業設計
活動性作業意在把抽象的、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掌握的、感性的、活動性的知識來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求知的整個過程。
1. 表述型作業。
表述型作業就是“說”作業,學生將對問題的理解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呈現出來。它要求教師在語言方面要做到科學、規范,具有邏輯性和啟發性。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撥動學生心弦,激活學生思維。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語言的完整、簡練、清晰,做到思維與語言的統一。將語言的準確、嚴密、邏輯時時掛在學生口中,印在學生腦中。對于暴露出的作業思維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有層次地進行分析點撥,使學生由消極、被動變為主動接受教師的評判,并積極進行自我檢測,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2. 游戲型作業。
小學具有注意力不穩定、自制力不強、意志薄弱和想象力模糊等特點,以及愛玩的特性。根據這些特點和特性,我們利用游戲,在玩中設計作業,學生不僅體驗了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而且通過玩培養了他們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學生感覺到作業不再是一種負擔,不再是吃人的老虎,而是學習的樂園,是一只可愛的乖乖兔。
游戲規則:首先要有簡要的活動說明,注意交代各個環節應該如何銜接,違規如何扣分等。其次,在設計環節,教師要考慮到全體思維的參與意識,不讓某些學生思維溜號。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注意區分問題的提出、解決、延伸。再次是有效的約束機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最后保持參與的熱情,活動中微調分數,不讓彼此的分數差太多,激發他們的斗志,讓競賽始終有看點。
(三) 復習性作業設計的三化
1. 選題典型化,突出共性問題。學習的真諦不在多練在多悟,故此教師的作業設計,在數量上應做到質量有保證,數量有追求;在知識銜接上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整體上達到知識點的貫穿,共性問題的合理解決,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練一題而通一類。
2. 內容生活化,突出開放性。生活產生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人作為生活的主體,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運用知識改造生活,發展教育。所以,我們的教師在作業的設計上離不開生活本身,即基于學生學習的需要,結合生活中的現象或問題設計復習作業。以使作業具有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與現實生活的碰撞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養成態度。
3. 過程多樣化,突出實踐性。實踐出真知。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價值,智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轉化能力。所以,針對單一的解題形式,我們可以從多方面來表達,訓練學生的能力。例如作業可以用圖畫、照片、手工制作等來表達,在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與創新作業設計,不斷地開拓與進取知識儲備,多層次多角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王子木,杜洋.小學教師作業設計技巧與方式[M].吉林:白山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韓秀明,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市東昌區教師進修學校。